陈孚《金山寺》诗词选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金山寺

万顷天光俯可吞,壶中别有小乾坤。

云侵塔影横江口,潮送钟声过海门。

僧榻夜随鲛室涌,佛灯秋隔蜃楼昏。

年年只有中泠水,不受人间一点尘。

请看这劈头第一句,就写得何等的气势不凡,“万顷天光俯可吞”!天光,指倒映着天光的江水;万顷,极言江水的浩淼。但是,无论有多么浩淼,金山寺只要一低头,便可将江水一口平吞;可见,这万顷天光,实在只占了山顶视野的小部分,若是它涨满了视野,就算欲“吞”也无从下口。既然如此,这山顶的视野该有多么广阔、这金山寺该有多么高巍,而诗人为了形容这广阔和高巍,又在笔间投注了多么巨大的力量!这才是石破天惊之语,相形之下,东坡先生的“微风万顷靴文细”,既满足于“万顷”,笔力也就“微”而“细”之了,论气势尚不能及得此句。

另外,诗人精心选用了“天光”二字,也别有深意。一则,可以造成江天一色的壮观;二则,这金山寺既能“吞”下“天光”,则喻之为“乾坤”又有何惭?这样,次句“壶中别有小乾坤”便如水到渠成,自然接上了。而“壶中乾坤”,是仙境的别名,于是,还只到了诗的首联,一个巍然耸立、具有仙风道骨的金山寺就已出现了。

首联既是豪气干云,颌联当然也该承接得劲气贯注。果然,“云侵塔影横江口,潮送钟声过海门”,气势之雄壮、想像之超卓不减首联。这金山寺既然如此高巍,那么佛塔的巨影投下来,自然也能直横到江口,满天的白云,也最多只能侵占巨影的一部分,终不能将它全部掩盖;位于如此高巍的寺巅的洪钟,其声自然也有了海风天雨之势,在潮水的催送之下,定能传过大江的出海门户!唯有这样的塔影、钟声,才能符合这金山寺的身份,就算江口、海门,本不是金山寺望中所及,但首联既将寺的视野开拓到无穷,此处自然也能将它们置于寺的指点之中!除了那气势,那想像,这二句还更有其他好处:塔影是不动的,故被“侵”能“横”,钟声是飘动的,故被“送”能“过”,这是措词之工;“影”、“声”相对,皆属无形之物,这是对仗之工;海门本是地名(在今江苏南通),诗人却取其字面意思,与“江口”构成巧对,同时又不失其地理上的意义(海门正在长江口),这是借用之妙。合而观之,这二句真可算是篇中警句了。

颈联转向寺内。鲛室,是传说中在水底织绡的怪人“鲛人”的居室;蜃楼,是海上出现的虚幻城楼,相传是由蜃(大的蛤蜊)吐光而形成的。说金山寺的僧榻会随着鲛室的涌动而起伏,佛灯在秋日会因蜃楼的阻隔而昏暗,这当然是想像之词。不过,僧榻、佛灯,已不可能有多大气势,涂上一层神话的虚缈色彩,大概也算是对前四句的广阔高巍感的一种呼应吧?

尾联中出现的中泠泉,是游金山寺者都不可不一提的。此泉在金山寺北,扬子江中,今已湮没,据古书记载,其泉最宜汲水烹茶,故号称“天下第一泉”。这样有身份的泉水,称其为年年常清,永无尘埃,当不算虚誉。相形之下,东坡先生说它“古来出没随涛波”,虽是事实,却也太实录了,诗味不够。另外,首联既称金山寺为仙境,那么中泠泉不受点尘,也是情理中事。这一点,明人胡应麟也注意到了,故于《诗薮》中评曰:“首尾匀和”。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