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浣溪沙


和柳亚子先生


一九五○年国庆观剧,柳亚子先生即席赋浣溪沙,因步其韵奉和。


长夜难明赤县天,


百年魔怪舞翩跹,


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


万方乐奏有于阗,


诗人兴会更无前。


【注释】剧:泛指歌舞晚会节目。


即席:当场。


赋:作诗填词。步韵,是和韵的一种。和韵,就是用别人诗词中的原韵,又分三种:依韵,即与原作同在一韵中而不必用原字;次韵,即用原韵,连先后的次序也相同;用韵,即用原韵而不依照它的次序。步韵,亦作次韵,依别人诗词韵脚字的顺序用韵,犹如步步跟随,故称步韵。


奉和:是应对方要求而写作的客气话。奉,表示敬意。用于动词前。和,即作和词。


长夜:漫长的黑夜。这里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漫长黑暗的年代。宁戚《饭牛歌》:“长夜漫漫何时亘?”


赤县:赤县神州的略称,中国的别称。《史记·孟子荀子列传》记战国邹衍言:“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百年魔怪舞翩跹:自一八四○年中英鸦片战争时起,外国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开始侵入中国。他们在中国横行霸道,好似群魔乱舞。从那时起到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已有一百零九年的时间。魔怪,妖魔鬼怪,象征国内外反动派。


翩跹:一种舞姿,旋转着舞蹈。


人民五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估计中国人口为四点七五亿,这里取其整数而言。


一唱雄鸡天下白:唐代李贺《致酒行》诗:“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这里是化旧句表新意。


万方乐奏有于阗:万方,本指万邦,各方诸侯,引申为天下各地,这里指国内各民族地区。于阗,汉代西域地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一九五九年改为于田。当地人民以能欧善舞著名,这里借指新疆文工团所表演的音乐歌舞节目。


诗人兴会更无前:诗人,指柳亚子。兴会,兴致,情致,指诗人创作时的艺术灵感与审美情趣。更无前:没有比它更前的,即达到了极点。


【译文】黑暗笼罩着旧中国,多灾多难的祖国啊!


五亿勤劳勇敢的人民,不能和睦相处。


雄鸡一叫,太阳出来了,天明亮了,


四面八方的人们句,举在一起,


柳亚子兴致高,没有比他更超前的了


【赏析】《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这首词通过新旧社会的强烈对比,愤怒地控诉了旧中国的黑暗统治,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获得解放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上阕从远处入笔描写黑暗旧中国的情状。“长夜难明赤县天”,以象征的手法写黑暗的旧中国如处在漫漫长夜中。“难明”,极言人民期望摆脱黑暗统治的殷切心情。“百年魔怪舞翩跹”,比喻帝国主义者、封建统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及其帮凶在中国横行无忌与张狂一时。


自一八四十年鸦片战争起,中国逐渐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帝国主义者、封建统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及其帮凶在中国大地上如群魔乱舞,横行霸道,无恶不作,以致“人民五亿不团圆”。“人民五亿不团圆”有两种解释:一是五亿中国人民饱受苦难,流离失所,家破人亡,不能团聚。二是指旧中国的上层统治者和帝国主义者相勾结,搬弄是非,破坏各民族的团结,使五亿人民不能够团结。


下阕写建立新中国的喜悦。“一唱雄鸡天下白”,借用唐代诗人李贺诗句,与上阕“长夜又自明”呼应,写雄鸡高唱,黎明降临,东方红,太阳升,漫漫长夜结束,中国人民从此走向了光明。“万方乐奏有于阗”,承“天下白”写出,状写新中国各兄弟民族载歌载舞的民族大团结盛况。


“诗人兴会更无前”的结句,把作者流露的喜悦之情推向了高潮。新中国的诞生,新的生活开始,诗人们焕发出了前所未有过的创作灵感与激情。“诗人”既指柳亚子,也指作者,推及所有的诗人、文学家等。


全词采用上下两阕鲜明对比的艺术手法,在情感上给人以非常强烈的感受。上阕写旧中国、旧时代的状况,下阕写新中国、新时代的欢乐;上阕色彩十分暗淡,下阕色彩则非常明朗。


附:柳亚子原词


浣溪沙


柳亚子


十月三日之夕于怀仁堂观西南各民族文工团、新疆文工团、吉林省延边文工团、内蒙古文工团联合演出歌舞晚会,毛主席命填是阕,用纪大团结之盛况云尔!


火树银花不夜天,


弟兄姊妹舞翩跹。


歌声唱彻月儿圆。


不是一人能领导,


那容百族共骈阗?


良宵盛会喜空前!


【注释】怀仁堂:在北京中南海内。原名叫仪鸾殿,始建于清朝光绪十四年,光绪二十六年被入侵中国的八国联军毁坏。光绪二十七年重建,改为现在的名字。


火树银花:形容节日灯火辉煌的夜景。张可久《梧叶儿》:“天风起玉沙,海树放银花。”


月儿圆:原注:新疆哈萨克族民间歌舞有《圆月》一歌云。


骈闻:也作“骈填”、“骈田”,会集、聚会的意思。《晋书·夏统传》:“士女骈填,车服烛路。”唐王勃诗《晚秋游武担山寺序》:“龙阗翠辖,骈阗上路之游。”骈阗原意是布集、连属的意思。


良宵盛会喜空前:良宵盛会令人高兴,为前所未有。唐代储光羲《同张侍御宴北楼》:“良宵清净方高会。”元代周伯琦诗《诈马行》:“良辰美景喜云从。”


浣溪沙


和柳亚子先生


颜斶齐王各命前,


多年矛盾廓无边,


而今一扫纪新元。


最喜诗人高唱至,


正和前线捷音联,


妙香山上战旗妍。


【注释】颜斶齐王各命前:颜斶,战国时齐国人。齐王,战国时齐宣王。《战国策·齐策四》载:齐宣王召见颜擉,说:“斶前!”颜斶也说:“王前!”齐宣王不悦,左右的人也说颜斶违反君臣之礼,不对。颜斶说:“夫屑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齐宜王很生气地说:“王者贵乎?士贵乎?”颜斶回答说:“士贵耳,王者不贵。”这里比喻蒋介石要柳亚子听他的反革命主张,柳亚子要蒋介石听他的革命主张。


廓:作动词用,扩大,扩展。


前线捷音:指抗美援朝前线第一次战役取得胜利。刘知几《史通·惑经》:“明镜之照物也,妍必露”的喜讯。


妙香山上战旗妍:妙香山,山名,位于朝鲜西北部,海拔一千九百米。


妍:美丽,美好。刘知几《史通·惑经》:“明镜之照物也妍媸。”


【译文】颜斶与齐王都对位首各又看法,


多少年来矛盾不断扩大,而现在的中国也是这样。


好消息使我兴致高涨,不由的高歌一曲,


是因为前线捷报连连,在妙香山上胜利的旗职开满山。


【赏析】首句借用“颜斶齐王各命前”的历史典故,高度概括国共两党间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并且指出,这个矛盾已多年“廓无边”。“而今一扫纪新元”,这里的“一扫”,就是彻底扫除“多年矛盾”,彻底改变“颜斶齐王各命前”的状况,彻底推翻“三座大山”。上阕寥寥三句,对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主要矛盾以及革命的最终结局,作了形象性的概括。


下阕承“新纪元”,转入写填词时的国内形势。首句“最喜诗人高唱至”,点题上的“和”字。“最喜”二字,直贯下三句,把柳亚子的词与抗美援朝的捷报相联系,柳亚子“高唱”“战贩集团仇美帝,和平堡垒拥苏联”,是一喜;与柳亚子的词联翩而来的,是朝鲜“前线捷音”频传,更是大喜。中国人民有能力创造新纪元,保卫和平,也有能力把战旗插到朝鲜的妙香山上。


“妙香山上战旗妍”与柳词“天安门上万红妍”相应和,表明这面红旗既是爱国主义之旗,也是国际主义之旗。全词从大处着墨,境界宏阔,意寓深远。纵横历史,从旧时代说到新纪元,说到妙香山,由国内到国处,概括力强在自然平易中流露出诗人博大的胸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附:柳亚子原词


浣溪沙


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演出《和平鸽》舞剧,欧阳予倩编剧,戴爱莲女士导演兼饰主角,四夕至五夕,连续在怀仁堂奏技。再成短调,欣赏赞美之不尽矣!


白鸽连翩奋舞前。


工农大众力无边。


推翻原子更金圆。


战贩集团仇美帝,


和平堡垒拥苏联。


天安门上万红妍!


【注释】四夕至五夕:根据柳亚于《北行日记》,此指一九五○年十月四日晚和五日晚。这两晚,柳亚子曾在怀仁堂观看《和平鸽》舞剧,故词中有“白鸽连翩奋舞前”句。


原子:指原子弹,泛指一切武器。


金圆:指美元。这里借代美国帝国主义者。


“战贩”两句:为“仇美帝战贩集,拥苏联和平堡垒”之倒装。战贩集团、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极力煽动新的世界大战的美国等。


浪淘沙


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注释】北戴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西南的渤海之滨,这里风光明媚,气候宜人,海滩沙平水清,是天然游泳场、旅游胜地和著名的避暑休养地。


幽燕:河北省北部一带。这一带战国时属燕国,唐代属幽州,故幽燕常用以指代河北省。


滔天:形容水大得连天都要被淹没似的。


秦皇岛:市名,位于河北省东部,邻接辽宁省。秦皇岛为突出海中的半岛,三面环海,冬季不冻,是渤海沿岸天然良港。相传秦始皇曾因求仙来此,故名。


汪洋:水势无边无际的样子。


知向谁边:知道打鱼船向哪边行驶呢?谁边,何处,哪边。


往事越千年:往事,公元二○七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曹操与乌桓族作战凯旋,曾途经碣石,登山望海而赋诗之事。越,经过,过去了。


魏武挥鞭:魏武,即魏武帝曹操,曹操死后被迫封为魏武帝。挥鞭,挥动马鞭。这里指率领军队出外打仗。


东临碣石有遗篇:碣石,山名,位于今北戴河西南面。汉代时还在岸上,靠近渤海边,北魏时没入海中。遗篇,遗传下来的诗篇。指曹操《观沧海》一诗(见附)下文的“萧瑟秋风今又是”也由此引出。


萧瑟:拟声词,形容秋风吹刮草木发出的飒飒声音。


【译文】一场铺天盖地的滂沱大雨,


泼洒在河北的广阔原野上,


汹涌澎湃的大海掀起滔天巨浪,


秦皇岛外勤劳的渔民们,


在那里摇船撒网打鱼,


在茫茫的雨雾中,消逝了!


与风雨浪涛搏斗的渔船啊!


你们到了什么地方了?


历史上的事件已经过去了,


过去上千年了,


雄才大略的曹操出征乌恒,


曾在这里跃马扬鞭,


在那高耸的石山上写下了“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秋风萧瑟啊,又遇到曹操当年,


登临竭石的季节了,


但是历史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现在的人们自己做了主人,


安居乐业的人们!


【赏析】这首词叙写北戴河夏天海上雨天雄浑闳阔之景,并由此抒发了怀古论今的情思,赞美了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胜利后的新天地和新气象。


上阕描绘了一幅极其壮观的渔民海上行船图。“大雨落幽燕”,作者从大处着眼,用刚劲雄豪的笔触把大雨倾盆的范围拓展到了无边无际的古幽燕之地。将全词奠定了壮丽的基调。


“白浪滔天”,是因为大雨兼风使海上白浪翻滚,似与天接。“秦皇岛外打鱼船”,在秦皇岛外白浪滔天的海上还有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这是“白浪滔天”的进一步描写,滔天的白浪形成了一种苍茫迷漫的状态,一片汪洋,一切无从辨认,倾盆的暴雨,滔天的巨浪,浩瀚无垠的大海,这气势真够惊心动魄的了,但打鱼人毫无畏惧,勇敢拼搏,大雨为他们倍添豪情,巨浪给他们增长神威,辽阔的海面成了他们大显身手的舞台。


“知向谁边”,在大雨白浪所构成的惊涛骇浪中,谁又知道打鱼船驶向何方?作者在此深切地表现了对打鱼船的关心,对不畏艰险,辛勤的劳动人民的赞美。


下阕抒写怀古,引发今昔感慨。“往事越千年”三句是赞美一千七百多年以前曹操的英雄形象。


公元二○七年,魏武帝曹操北征乌桓打了胜仗,凯旋途中经过碣石山,曾经登高观海。赋诗言志,气概不凡地写下了《观沧海》的宏伟诗篇。“挥鞭”再现了当年曹操因北伐取得胜利而心生豪壮的神情。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两句,由思古幽情回到现实中。“萧瑟秋风”承“遗篇”写出,因为“遗篇”中有“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样的句子。“今又是”,是说秋风萧瑟今天依旧,似乎同魏武帝那时的萧瑟秋风一样。


“换了人间”是说尽管萧瑟秋风相似,但人类社会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阶段性更替的变化,这四个字融进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也是对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的歌颂。


写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这首词的特色。上阕主要写景,但间有抒情,如“知向谁边?”就倾注了作者对渔民的关心之情。下阕先抒怀古之情,从“往事越千年”起,然后赞今。写往事是为了更好地抚今事,也就是用历史来衬托现实。可见时代不同人们的政治意向与思想境界也不同,古往今来的历史人物,较之无产阶级的人民大众,不过是沧海一粟而矣。


附: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步出夏门行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水调歌头


游泳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日: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注释】游泳:一九五六年五月底,毛泽东自长沙到达武昌。六月一日、三日、四日三次横渡被他称为“天然的最好的游泳池”的长江。第一次从武昌游至汉口,游了一百二十四分钟,游程十三公里。第二次从汉阳鹦鹉洲畔下水,穿过长江大桥桥墩,游过长江和汉水会合处,直达武昌八大家附近,游程十四公里。第三次也是从汉阳游到武昌。


长沙水:作者自注:“民谣: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所谓无沙水,地在长沙城东,有一个有名的‘白沙井’。”白沙井,在长沙城南回龙山下,“广仅尺许,最甘冽,汲久不竭”。


武昌鱼:《三国志·吴书·潘濬陆凯传》:“皓徙都武昌,扬土百姓溯流供给,以为患苦,又政事多谬,黎元穷匮。凯上疏曰:‘……且童谣言: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武昌县志》:鳊鱼以“产樊口者甲天下”。”岑参《送费于归武昌》:“秋来倍忆武昌鱼,梦著只在巴陵道。”王安石《岳州张使君》:“昔人宁饮建业水,共道不食武昌鱼。”


极目:放眼远望。杜甫《泛江》:“方舟不用楫,极目总无波。”


楚天舒:楚天,楚地的天空。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春秋战国时属楚国的范围,故这一带的天空被称为楚天。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舒,开阔。作者自注:“游长江二小时飘三十多里才达彼岸,可见水流之急。都是仰游侧游,故用‘极目楚天舒’为宜。”幼卿《浪淘沙·目送楚云空》:“目送楚云空,前事无踪。”宋庠《重展西湖》:“展尽江湖极目天”。


信步:随意漫步。陆游《龟堂杂兴》:“曳杖东风信步行,夕阳偏向竹间明。”


宽余:舒缓畅快的样子。


子在川上曰:《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天堑:天然的壕沟。这里指长江。《南史·孔范传》:“隋师将济江,群官请为备防……范奏曰:‘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


西江石壁:指当时正在酝酿的三峡水库的大坝。西江,指四川省境及其以上的长江。杜牧《西江怀古》诗,冯集梧注:“楚人指蜀江为西江,谓从西而下也。”


高峡出平湖:高峡,谓三峡地势很高。李贺《巫山高》:“碧丛丛,高插天,大江翻澜神曳烟。”平湖,指拟议中的三峡水库。


神女、巫山云雨:神女,传说中的女神。《襄阳蓍旧传》:“赤帝女曰瑶姬,未行而卒,葬于巫山之阳,故曰巫山神女。”据《大平广记》引《集仙录》,传说神女曾助禹治水有功,故后人在巫山飞凤峰为神女修庙,称神女庙。飞凤峰又被称为神女峰。陆游《入蜀记》:“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另据宋玉《高唐赋》,楚怀王游云梦泽的高唐时,昼寝,梦与神女相遇,神女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这里以巫山云雨借指长江之水。和凝《何满予》:“目断巫山云雨”。李白《清平调词》:“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应:大概。揣测之词。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译文】刚刚喝过清澈甘淳的长沙水,


又尝到了细嫩鲜美的武昌鱼,


横游过波涛浩瀚的万里长江,


放眼望去蔚蓝的天空,多么开阔无际。


微风吹拂细浪击打无忧无虑;


何等轻松远远超过庭院散步悠然的情致;


何等舒适一直游得周身通泰满心暇意;


孔夫子得感慨:日新月异的人民共和国啊!


恰似奔腾的万里长江,昼夜不停歇。


江中的船只啊,在风中破浪向前,


高高的龟山蛇山静静地耸立大江两岸。


祖国的山原江河多么壮美,


一幅幅宏伟的图景正要在这辽阔大地上出现,


彩虹一样的长江大桥啊!


跨越了阻隔南北的天堑。


西边的三峡江段,


高耸的坚固的拦水大坝,


把巫山十二峰青云细雨隔断。


在那幽深的峡谷,


江出现一个平静如镜的湖面,


亭亭玉立的群山上的神女,


你还是那仪态万方,但是你看到,


我们的祖国发生巨大的


变化一定会感到极大的惊叹!


【赏析】这首词通过横渡长江的感受与联想,抒发了诗人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歌颂了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首新时代的赞歌。上阙写游流及产生的感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真实地记录了诗人的行踪;“才”、“又”两个副词,紧密呼应,反映了诗人行程匆匆而又兴致勃勃。


一九七五年五月三日,毛泽东在一次政治局会议快结束时,顺口念了一首民谣:“无锡锡山山无锡,平湖湖水水平湖,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然后解释《游泳》说:“我说‘才饮长沙水’,就是白沙井的水。武昌鱼不是今天的武昌,是古代的武昌,在现在的武昌到大冶之间,叫什么县,我忘了,那个地方出鍽鱼。所以说‘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孙权后来搬到南京,把武昌的木材下运南京,孙权是个能干的人。”三国时童谣言:“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


诗人不露痕迹地运用上述两个古老歌谣,反映了两个城市风物的特色。饮水食鱼,本是生活琐事,但一经点化,便将质朴、亲切、愉快的情感传给了读者。


接下五句扣题,写游泳的遣兴。“万里长江横渡”,作者“横渡”表明游泳技能高超,更渗透出游泳者的豪迈气派。泅游江中,极目楚天,浩瀚无际,景观壮阔,气魄雄浑!“舒”字双关,明写楚天之壮阔,暗寓心境之舒适。词中对游泳的感受较他人特别:“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风吹浪打”,不但可以“不管”,而且胜过在安静的庭院中漫步,这是何等镇定与从容!“风吹浪打”与“闲庭信步”已构成了奇异而强烈的对比,再补一句“今日得宽余”,可见诗人当日游泳时仰侧自得的心旷神怡的心情。


作者认为此三句强调风吹浪打的生活比闲庭信步的生活要强。上阕末二句,由眼前的风吹浪打,身边的哗哗流水,联想起“逝者如斯”的古语。这也是很自然的。诗人此时想起这句话,也许在回顾过去的峥嵘岁月,也许在思索人生。但不是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促,而是借用孔子这句深蕴哲理之语暗示人们,时不我待,应该只争朝夕,自强不息,不断奋进。词中信手拈来的这一成句,既总括了游泳时的情感,又起了自然过片的作用。此阕借民谚开头,引成句煞尾,圆熟自然。


下阕“风樯动,龟蛇静”,是眼前所见景色,更是此时所思所想。迎风舒展的帆,千年静穆的山,激荡起心中的蓝图,呼唤时代的亢音。


“动”,显示长江充满勃勃生机;“静”,寄寓对世事的冷静思考;“起宏图”,是由这一“动”一“静”所引发出来的,又为下阕作了概括性的提示。当时,经过将近七年的奋战,国民经济发展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在顺利执行。长江中,大桥桥墩已露出水面,横空出世的雄姿已显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即将成为现实。“飞”字,极状未来的长江大桥的雄伟。


作者自述:“《水调歌头·游泳》这首词是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用一“更”字,再写壮志鸿猷,绘一幅灿烂远景图:立石壁,截云雨,出平湖。“更立”、“截断”,显示新中国人民的意志之果断,行动之坚毅。“高峡”与“平湖”,一般说来,是两个对立的事物,中间插一“出”字,则出人意料,显示这一壮举的奇特非凡。


结尾二句,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因“巫山云雨”,联想起了“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神女。诗人认为,当大坝高耸,长江被改造和利用之后,神女虽“无恙”,却定会惊讶世界的变化和更加美好。


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不复存在了。


人民创造了大禹治水及其他许多治水的神话,包括播“巫山云雨”的“神女”之类。但终有一天,自然力将驯服于人民的双手,神仙们也要拜服中国人之伟力。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正是表达这一思想。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诗人认为,要促进这一历史的必然,则要求人们善于珍惜“如斯”之“逝者”,发挥“不管风吹浪打”之精神。


这首词写长江之波涛与风物,从而推及长江之建设与未来,俱从畅游长江时的视觉和感觉着笔,诗情浓郁,辞藻瑰丽,引用民谣神话,皆贴切浑成,不露雕凿痕迹。而词中表露出来的进取精神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催人奋进引人深思。


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


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


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


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


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


旌旗奋,


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


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


可下五洋捉鳖,


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


【注释】凌云志:爬山登高的意愿。凌,升。云,是“云山”的简化,说井冈山插入云霄。


莺歌燕舞:苏轼《被绵亭》:“烟红露绿晓风香,燕舞莺啼春日长。”《花草粹编》载郑意娘《胜州令》:“梦回听,乳莺调舌,紫燕竞穿帘幕。”《词谱》载万俟咏《三台》:“乍莺儿百啭断续,燕子飞来飞去。”陈子龙《二郎神·清明感旧》:“韶光有几?催遍莺歌燕舞。”


人寰:人世间。鲍照《舞鹤赋》:“去帝乡之岑寂,归人寰之喧卑。”


三十八年过去:毛泽东于一九二七年十月带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至一九六五年五月重上井冈山,时隔三十八年。


弹指一挥间:《法苑珠林》:“《毗罢论》:‘三十罗婆为一摩喉罗,翻为一须臾,三十摩喉罗为一日夜。’《僧祗律》云:‘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名一弹指,二十弹指名一罗预,二十罗预名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黄遵宪《游潘团感赋》:“弹指须臾千载后,几人起灭好楼台。”


九天览月:九天:极言天之高。《离骚》,“指九天以为正兮”。览,同“揽”。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揽月,摘取月亮。李白《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捉鳖:比喻擒拿敌人。鳖:甲鱼。康进之《李逵负荆》曲:“这是揉着我山儿的痒处,管教他翁中捉鳖,手到拿来。”方成培《雷峰塔·获赃):“不若小的悄悄即刻就去,瓮中捉鳖,手到拿来。”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民谚:“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译文】很久以来便又有了高远的志向,


离别多年的井冈山又重上,


从千里以外到这里寻找当年战斗的足迹。


旧日的面貌不见了,眼前处处焕发容光。


所见所闻是黄莺的清唱;是紫燕的曼舞;


是山中的水流,是云间的路畅,


看过那五大哨口的黄洋界,


其他的险要处所,就全无必要在去观赏了。


舞的红旗猎猎,决的风雷激荡,


把罪恶的人世,推向公平、纯洁、高尚……


三十八年成为过去了,


就象弹弄挥动一下手指那样,


能够飞上九天之上摘取明月,


能够深入五洋之中捉捕龟鳖,


轻松的听胜利的歌声。


世上没有办不到的事,


只要有决心,有毅力。


【赏析】这首词写重上井冈山所见的景色及由此生发的感想。


毛泽东从一九二七年十月上井冈山到一九二九年一月离开井冈山,在这里生活和工作了十四个月。到一九六五年五月,时间已过去三十八年了。二十一日,他从长沙登车出发,途经茶陵、化陇、永新、三湾、古城、砻市,于二十五日到达茨坪。一路上,他兴致勃勃,不时说笑,还时而拉开窗帘,观看沿途景色。至龙源口时,他下车以望远镜观察当年活捉江西“两只羊”的旧地。在黄洋界,登上哨口险峰,环视当年红军的防御工事和红军挑粮上山的羊肠小路,还在“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前留影。他对井冈山有深厚的感情。重上井冈山,激情满怀,乃于五月二十五日填了这首《水调歌头》。


上阙写重上井冈山之后的喜悦心情及所见的崭新面貌。首二句紧扣题意,直写重上井冈山的宿愿。“久有”二字,极言对井冈山的一往情深,既久远且强烈;“凌云志”,语意双关,言登攀井冈山高峰的意气,也比喻一种崇高的志向。


“重上井冈山”句,是前句的补充,是“凌云志”的具体所指。“久有”与“重上”相互呼应,把过去与今天联系了起来。诗人对故地思念颇深,归心真挚,千里来寻故地;“寻”字尤有回味余地,曲折地反映了井冈山变化之大,昔日的情感,只能回溯。


五月二十五日,毛泽东对陪同他视察的人员深情地说:“我离开井冈山已经三十八年了。这次旧地重游,回忆起三十八年前的这段历史,心情总是非常激动的。为了创建这块革命根据地,不少革命先烈牺牲了生命。我早想回井冈山看看,一别就是三十八年啊!我的心情和你们一样高兴、激动。没有过去井冈山艰难的奋斗,就不可能有今天了。”


这段话,是“千里来寻故地”时的心境的注脚。“旧貌变新颜”,概写井冈山的巨变,出语亲切,总括了“千里来寻故地”后的见闻,是这位与井冈山有很深感情的故人在今昔对比后对故地作的赞美。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到处”涵盖一切;“更有”,强调特点这句紧承一“变”字而勾画出来的“新颜”;这一眼前景,又何尝不可视为祖国欣欣向荣的象征性描绘呢?高路入云端”,“写井冈山的建设成就。”高路,直言之,指高山上之路;引申言之,则指不平凡之路。只有经历过不平凡的征途,像过去走过的井冈山之路,人们才可能达到理想境界。这就是“高路入云端”的意寓。


诗人在描述“新颜”之后吟唱道:“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意谓翻越过天险黄洋界的人,其他险处也就不值得再看了。这两句极言黄洋界之险,同时也隐示井冈山根据地之“险”。已经登攀过黄洋界这样的险处,已经经历过黄洋界保卫战这样的险境,还有什么更险之处会使我们徘徊观望呢?还有什么会阻止我们的坚定步伐呢?“险处不须看”五字,轻若鸿毛字字千钧。凝结着作者的深厚感情;在章法上,既完美地收束了对眼前景的刻画,又自然地过片到重上井冈山的寓意上去。


上片借景寓理,下片转入展卷史事,借史抒怀。“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九字短促有力,精炼生动,写诗人站在黄洋界上看到黄洋界之险后的联想,概括了千百万工农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战风斗浪的英雄事迹,指出了“动”和“奋”正是人世间的必然现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二句气势浩荡,感染力极强。词接着由概述转入对历史的具体回顾。


“弹指”这一极夸张的词语,表明时光之短暂,反衬井冈山变化之大,建设步伐之速。追忆三十八年前的井冈山斗争,革命者“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韬略、无畏与壮举,至今铭刻在人们心中。过去,它们使人们于豪迈、乐观中“谈笑凯歌还”;今天,它们仍然是一股巨大的革命力量。“九天揽月”和“五洋捉鳖”是浪漫主义的奇想,体现着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凌云奇志,正是这种凌云奇志创造了解放全中国、“旧貌变新颜”的奇迹。


最后两句,诗人由对“新颜”的颂扬,对故地的回忆,对豪情的抒发,对哲理的思考,全部集中到一点:“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由“难”而变成“无难”,关键在于胸怀“凌云志”,“肯登攀”。这两句充满哲理意思外的煞尾,是将常见的谚语巧妙地改造而成的,即总结以往,又激励后来。它们是词人对革命历程的经验性总结,对事物发展的哲理性思考,已成为了被传咏的人生警句。井冈山的道路,曾把中国人民的斗争引向光明前途,井冈山人“肯登攀”的精神,无疑地将引导人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克服一切困难,去创造新的业绩。


此词上阕舒展,下阕激越,以“久有凌云志”开篇,以“只要肯登攀”煞尾,浑然一体,意高而境深。


念奴娇


昆仑


横空出世,


莽昆仑,


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


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


江河横溢,


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


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


不要这高,


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


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


一截赠美,


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


环球同此凉热。


【注释】昆仑:昆仑山脉全长二千五百余公里,最高峰为公格尔山,海拔七千七百米。作者自注:“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一九三五年十月,红军长征胜利后,在陕北建立了抗日革命根据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毛泽东当时有感于怀,挥笔写下了这首词。


横空出世:横空,横亘于空中,喻山之大。出世,超出于世间,喻山之高。苏轼《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横空暧暧微霄”。


莽:即莽莽,逶迤无际的样子。杜甫《秦州杂诗》:“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阅尽人间春色:赵长卿《青玉案·恍如辽鹤归华表》:“恍如辽鹤归华表,阅尽人间巧。”阅,看,经历。


飞起玉龙三百万:作者自注:“前人所谓‘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说的是飞雪。这里借用一句,说的是雪山。夏日登岷山远望,群山飞舞,一片皆白。老百姓说,当年孙行者过此,都是火焰山,就是他借了芭蕉扇扇灭了火,所以变白了。”又注:“宋人咏雪诗云:‘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昆仑各脉之雪,积世不灭,登高远望,白龙万千,纵横飞舞,并非败鳞残甲。夏日部分消溶,危害中国,好看不好吃,试为评之。”按,吴曾《能改斋漫录》:“战死玉龙三十万,败麟风卷满天飞。”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引《西清诗话》:“华州狂子张元,天圣间坐累终身,每托兴吟咏。”


如雪诗: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张元,北宋人。


玉龙:似玉般洁白的龙。此句借以形容昆仑山终年积雪,好似玉龙飞腾搅。闹,搞动。


人或为鱼鳖:言江河横溢,有的人被淹死,与鱼鳖为伍。《左传·昭公元年》:“微禹,吾其鱼乎!”刘峻《辩命论》:“空桑之里,变成洪川;历阳之都,化为鱼鳖。”陆游《入瞿唐登白帝庙》:“天不生斯人,人皆鱼鼋。”


评说:评论,评析。


倚天抽宝剑:宋玉《大言赋》:“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介,倚天之外。”李白《大猎赋》:“于是擢倚天之剑。”又,《临江王节士歌》:“白日当天心,照之可以事明主。壮士愤,雄风生。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倚天剑,谓剑的一头倚着天,极言剑之长和握剑者之英武。李益《盐州过胡儿饮马泉》:“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辛弃疾《水调歌头·日月如磨蚁》:“长剑倚天谁问,夷甫诸人堪笑,西北有神州。”


还东国:作者自注:“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忘记了日本人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别的解释不合实际。”东国,东方各国,此指日本。


【译文】啊,昆仑!


你这横跨天空的高山,突兀的挺立于世界屋脊,


看尽了人类世界盛衰兴败的变迁。


长年的白雪皑皑象洁白的巨龙蜿蜒飞舞,


使得漫天严寒。


夏季到来,冰雪融化,江河滔滔,


洪水肆意泛滥,世间充满了灾难。


几千年来你的功过,又有谁人过问和评说呢?


啊,昆仑!


你这横跨天空的高山,我现在告诉你,


不要高耸入云,不要这多积雪,


不如挥动长剑,把你截为三段?


分给欧洲、美洲和东方国家。


这样世界实现同等,战争和灾难就会少了,


全球到处是和平!


【赏析】在这首词里,首先以奇特的想像,把昆仑山塑造成为一个横亘太空、鸟瞰世界的巨人形象。这位巨人能“阅尽人间春色”,看到了人类的历史进程,看清了万事万物的盛衰兴替。一“莽”字,既勾勒出昆仑山赫赫气象、巍峨身姿,又暗示它的桀骜难驯。“阅尽”二字,则勾勒出昆仑山饱浴人世沧桑的情貌。


头三句,出语不凡,显示了诗人囊括宇宙、睥睨千古的气概。词接着上承“莽”字,在写了昆仑山的常态之后,紧扣“高”、“寒”二字立意,转而述说昆仑的两个侧面:“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暗示昆仑山之寒冷。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明写昆仑山之过失。写前一个侧面时,诗人巧妙地化用了北宋诗人张元的“战退玉龙三百万”,把雪山描给得极为形象传神;又用“飞”、“搅”两个动词,拟昆仑山为有意识的人。


“玉龙二百万”,言昆仑雪山之庞大景象;“周天”,状奇寒的范围之大;“寒彻”,言奇寒程度之深。两句中,分明地渗透着对昆仑山因诗“莽”而获“罪”的惋惜之情。在这里,诗人化用旧诗,却改变了旧诗的吟咏对象,即将咏飞雪的“玉龙三百万”改为咏雪山,将终年积雪的昆仑山描绘成玉龙。


关于“飞起玉龙三百万”,作者有两次自注。第一次在一九五七年年初,注中云:“老百姓说,当年孙行者过此,都是火焰山,就是他借了芭蕉扇扇灭了火,所以变白了。”这则注特地点出孙行者征服火焰山的民间传说,是有深意的。它表明诗人非常敬佩孙行者,而且它与《昆仑》词所蕴含的要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诗人写昆仑山的“过”时,则化用“微禹,吾其鱼乎”的典故,直接地道出昆仑山的积雪使“江河横溢”,为虐成灾,殃及苍生,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感。昆仑山的形象,经过“横空”、“出世”、“莽”、“阅尽”、“飞起”、“搅得”、“横溢”,层层铺叙之后,使读者的心灵为之震撼。至此,诗人奇拔的意象却突然一顿,问人,亦是自问:“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句中“功”字承首三句,为第一层,虚写暗写;“罪”字承中五句,为第二层,实写明写。


几千年来,昆仑山作为古老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与繁衍有功也有罪,可是,史不绝书碑碣不止。有谁从国计民生的高度对昆仑山作过公正的评价呢?只有放眼乾坤、纵观古今的历史巨人,才会发出“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的慨叹。这样,就把昆仑山的自然运动与人类的兴盛衰败联系了起来。


上阕刻画昆仑山,落笔于“千秋”,借题寓意;下阕写再造昆仑的设想,用力于“而今”,直抒已意。“而今我谓昆仑”,诗人直接向昆仑山发难了。“我”是指包括诗人在内的革命力量。


上阕写昆仑,它的形象够高大了,它的力量够雄伟了,而在下阕中,“我”却要抽出耿介的倚天之剑,把这么“高”、这么“多雪”的宇宙奇观裁为三截,分赠三家!经过如此奇特的畅想,经过高大雄伟的昆仑山的反衬,使读者不由不深信,“我”实是古今无双、环宇无匹的伟人!李白“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是抒发自己的抱负,与诗人引用倚天剑典以抒发裁昆仑山为三截的抱负无法相比,此词中“我”之所以伟大,根本原因在于“我”胸怀改造全世界、造福全人类的伟大理想:“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这样,就把昆仑山这个客体与“我”这个主体联接起来。


一九三五年夏,日本帝国主义者制造“华北事变”,迫使国民党政府签订丧权辱国《何梅协定》,此和《秦土协定》,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中共中央酝酿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毛泽东于当年十月填这首词,也许是受时局的激发。然而,他并未把目光仅落在日寇身上。


他写道:“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以三个典型地区代表“环球”。词人认为,只有打倒帝国主义,才能实现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太平世界”。诗人在另一处自注中说:“只有帝国主义被消灭了,才会有太平。”包括日寇在内的帝国主义被消灭了,昆仑山之类“有罪”的大山也就可以化虐为利了,环球就可以“同此凉热”了。诗人的这种共产主义理想和国际主义精神,全寄寓于对昆仑山的新颖立意和瑰丽设想之中。


念奴娇


井冈山


参天万木,


千百里,


飞上南天奇岳。


故地重来何所见,


多了楼台亭阁。


五井碑前,


黄洋界上,


车子飞如跃。


江山如画,


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


人间变了,


似天渊翻覆。


犹记当时烽火里,


九死一生如昨。


独有豪情,


天际悬明月,


风雷磅礴。


一声鸡唱,


万怪烟消云落。


【注释】参天:高接云天。杜甫《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南天:南国的天空。李白《游洞庭》:“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


奇岳:雄奇的山岳。五井碑:五井指大井、小井、上井、中井、下井。明清时曾立有五井碑,现已毁。


江山如画: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柳永《双声子》:“江山如画,云涛烟浪。”


古代曾云海绿:这里在古代云雾层叠,绿林如海。曾云,一层一层的云。曾,通“层”。杜甫《望岳》:“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天渊:高天与深渊。比喻两物相距极远。陆游《读书示子通》:“望古虽天渊,视俗亦冰炭。”


犹记当时烽火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九死:形容多次面临死亡。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万怪:各种各样的魔怪。这里比喻敌人。


独有豪情:独有,只有,惟有。豪情,豪迈。


一声鸡唱:化用李贺《致酒行》:“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唱天下白”,喻指革命取得了胜利。


【译文】高耸的万年古树,方圆千百里,


好似飞上了这南国的天空,再次欣赏你,


多了不少得人烟和屋舍。


在五井碑前黄洋界上的车辆飞奔着。


美丽的祖国好似一幅画,


在这片土地上又有多少故事和悲伤发生啊!


弹指间三十八年过去了,


原来的世界不复存在了,


但还有战火的记忆在脑海里浮现,


就象在昨天发生的一样,


天边的明月依旧在那悬挂着在那战火分飞的年月。


一声鸡鸣,所有的记忆消逝了,回到了现实!


【赏析】这首词是毛泽东一九六五年五月重上井冈山时所作。与《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写的是同一时间的感受。


词的上阕写景纪事。从“千百里”之外“飞上南天奇岳”,“车子飞如跃”,表达诗人“故地重来”时的急迫,以及畅游五井、黄洋界等地的欢畅心情。“参天万木”、“南天奇岳”、“江山如画”、“曾云海绿”,是井冈山往昔和现在的共同景色;“多了楼台亭阁”,则是诗人阔别三十八年后重上井冈山时所见到的变化。“曾云”,言云雾层叠;“海绿”,谓绿林如海。


下阕从写眼前景转入回忆往事,抒发对革命生涯的感慨。“弹指”,极言时间之飞逝。“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一“变”字起承上启下的过片作用,回忆三十八年前的烽火岁月,虽“九死一生”,却依然豪情不减,心地像天际明月一般明朗,胸中仍涌动着磅礴风雷。这五句以象征和比喻的手法,纪实述志。


末二句,谓雄鸡一唱,万种妖怪随着黑暗的消逝而消逝了,与“一唱雄鸡天下白”有类似意境。“参天万木”与“海绿”,写的是同一景色,只不过有眼前与古代的时间上的不同;“飞上”与“车子飞如跃”,是同一意思的重复;“奇岳”与“江山如画”,命意近似;“人间变了”与“似天渊翻覆”,没有翻出新意;“多了楼台亭阁”,更不能成为“天渊翻覆”的事实的注脚;即使是“万怪烟消云落”,也不能为“天渊翻覆”深化意象。如此种种,均是本词为诗人的未定稿的明显痕迹。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于一九七六年《诗刊》一月号发表,同年元旦,《人民日报》转载,而未定稿《念奴娇·井冈山》却在生前没有发表,直到一九八六年九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毛泽东诗词选》时,才根据手稿第一次刊印。


两首词的构架、内容、意境、情感,甚至词中用语,均有许多贴近或类似之处。如“千里来寻故地”与“故地重来”,“旧貌变新颜”与“多了楼台亭阁”,“风雷动”与“风雷磅礴”,“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与“弹指三十八年”等。而且贯穿于两词的感情线索与观察视角,也几乎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井冈山,侧重自然景观,而回忆往者,《重上井冈山》侧重人文景观,抒写豪情二者比较起来,《重上井冈山》更有思想深度,富有哲理性。出现这种局面,是诗人为了抒发重上井冈山的情怀,在同一立意的基础上,填了两个词牌,最后确定了一首自己满意的。然而不管如何,作者对同一经历,同一见闻,竟填了词牌不同的两首,说明他对井冈山是情有独钟的。


这首词,抚今追昔,真情洋溢,在回忆中有展望,在遥想中有追忆,通过对故地井冈山的巡视和回忆,抒发了对往昔斗争岁月的缅怀之情,感慨人间翻天覆地的变化,反映了作者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信心。


念奴娇


鸟儿问答


鲲鹏展翅,


九万里,


翻动扶摇羊角。


背负青天朝下看,


都是人间城郭。


炮火连天,


弹痕遍地,


吓倒蓬间雀。


怎么得了,


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


雀儿答道:


有仙山琼阁。


不见前年秋月朗,


订了三家条约。


还有吃的,


土豆烧熟了,


再加牛肉。


不须放屁,


试看天地翻覆。


【注释】扶摇羊角:《庄子·逍遥游》,“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持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羊角,旋涡风。扶摇,一说,亦旋风。马叙伦《庄子义证》:“按《御览》九引此文,注曰:‘扶摇,羊角风也。今旋风上如扶羊角也。’……‘扶摇’‘羊角’均为回旋之风。疑‘羊角’是古注文,误入正文。”一说,扶摇指暴风自下而上之状。


蓬间雀:指斥鷃等飞得不高的鸟类。


仙山琼阁:神仙住处。琼阁,用美玉装饰的楼阁,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这里指虚无缥缈的地方。


三家条约:苏、美、英三国于一九六三年七月二十五日草签,同年八月五日在莫斯科正式签订了《禁止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此条约不禁止地下核试验,使地下核试验合法化,有利于苏美在条约的掩护下,继续进行其他国家暂时无法进行的地下核试验,从而继续制造、发展和扩散核武器。我国政府于七月三十一日就上述条约发表声明,主张全面、彻底、干净、坚决地禁止和销毁核武器,同时倡议召开世界各国政府首脑会议。


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一九五七年十一月毛泽东访问莫斯科时,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对毛泽东说:“要是每个劳动者的碗里都有土豆烧牛肉,我看就到共产主义了。”一九六○年七月七日,赫鲁晓夫在奥地利的广播电视演说中,说共产主义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得到的、盛满了体力劳动和精神劳动产品的一盘餐”。一九六一年,他在苏共二十二大提出了“福利共产主义”的纲领,一九六四年四月四日在匈牙利的一次演说中,他进一步说,“福利共产主义”是“一盘土豆烧牛肉的好菜”。


【译文】巨大的鲲鱼变成大鹏鸟,


张开他那又长又宽的翅膀,


逍遥的翱翔于九万里的长空之上,


背朝着蔚蓝的天空,向茫茫的大地观望,


满眼是沧桑的人世,村镇城乡,


连绵不断的炮火,


在蓬松的中生存的小鸟啊,


惊慌的样子!


怎么的了?怎么的了?


我要离开这里!


借问一下,你要到哪里去,


小鸟答到:


仙山上有美丽的阁楼,没看到前年的秋天,


我和我的朋友签约了,那有秋风清爽,


有秋月明亮,还有吃的东西,


真是有滋有味,土豆烧热的,牛肉,


好了闭上你的臭嘴,好好看看吧,


人们正把天地翻转过来啦!


【赏析】上阕,借寓言故事,描绘了—只在扶摇羊角中搏击、展翅九万里的鲲鹏形象,借喻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伟岸高洁。


“展翅”,言其精神抖擞;“九万里”,言其力量无穷;“翻动扶摇羊角”,言其不畏风暴。十二个字,气势雄伟,动人心魄。刻画出大鹏鸟体形巨大展翅高飞的雄姿,写出了它的非凡气概和叱咤风云的远大前程,接下的七句,一气呵成。以“背负青天朝下看”,引出“都是人间城郭”句,想像奇妙。


“炮火连天,弹痕遍地”,是二十世纪中叶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的一个侧面写照。这样的民族解放运动,把一批“蓬间雀”吓倒了,他们六神无主、惊慌失措地大呼小叫,害怕革命战争,进而反对革命战争。“吓倒”二字刻画了蓬间雀胆小卑琐的情态。


“吓倒蓬间雀”,以生动的形象批判赫鲁晓夫的“一个小小的火星也能够引起世界大战”的看法,嘲讽修正主义分子的卑劣。“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模拟蓬间雀的口吻,绘出了蓬间雀的渺小、卑俗。蓬间雀的“飞跃”,实质上是向某一方向的滑行。此阕前五句,极写鲲鹏的雄姿;后五句,刻画蓬间雀的猥琐丑态。比喻恰切,对比强烈,使正反两种形象更加鲜明。


下阕紧接“哎呀我要飞跃”,以鲲鹏的郑重口吻发问:“借问君去何方”从而自然过片,意境也由此向深层发展。蓬间雀听到这—问话后,竟妄自尊大地答道:“有仙山琼阁。”“仙山琼阁”,比拟赫鲁晓夫等鼓吹的“三无世界”的虚幻缥缈,也是对他们自欺欺人的蔑视与嘲讽。


“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这也是蓬间雀的回答,所谓“土豆烧牛肉”,是赫鲁晓夫对“福利共产主义”的一个形象性表述,完全是画饼充饥、自欺欺人。


毛泽东在这首词里,通过蓬间雀的自供,幽默而鄙夷地道出了修正主义分子签订“三家条约”,开始进入“三无世界”的滑稽表演,和“土豆烧牛肉”的“福利共产主义”的可悲许诺。这些被吹嘘得天花乱坠的“三家条约”和“土豆烧牛肉”,都不过是“放屁”。


“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是鲲鹏的断喝,也可说是人郁积已久的愤懑,望称古今独步。“天地翻覆”,照应了“人间城郭”的情景,它是革命运动发展的结果,却是蓬间雀所预期不到的。末句九个字,怒骂中带嘲讽,激愤中含歌颂。此词语言传神,寓庄于谐,讽刺尖锐,战斗性强。影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六十年代展开的一场对世界局势的估价和社会主义模式的大论战。纵观全诗,比喻诙谐,批判尖锐,直白泼辣,化用寓言故事表达主题,形象生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首词表明了作者在论战中的观点。到一九七六年元旦,作者把它公开发表,表明作者晚年仍然坚信自己的政治观点是正确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