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优秀的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而古代诗词中的名诗名句则是中国文化中精华的精华,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中国文化之所以是独特的中国文化,绝少不了古代诗词的熏陶和影响。要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内容和特点,要领悟和咀嚼中国文化的博大和精深,要感受和品味中国文化的内蕴和奇美,离开对古代诗词的学习是难以做到的。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优秀的古代诗词所概括出来的精神内涵则是中国文化的魂,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基因”深深渗透到中国人包括全世界华人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之中,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生死观等文化观念。有人说,缺少文化的民族是可悲的,而有了自己的文化却不了解它同样是可悲的,也是不可想象的。学好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化,是每个国民尤其是青年人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而学习中国语言文化的最好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学习优秀的古代诗词。从学习优秀的古代诗词开始,在盎然兴趣中,在潜移默化中,在诵读和吟唱中,不知不觉进入中华文化的浓郁氛围,不知不觉去感受几千年来伟大的中华民族脉搏的跳动。在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在全世界兴起的中国传统文化热潮中,提倡和普及对古代名诗词的学习则显得更为重要。
名诗词何以“名”?以什么标准去衡量去选择名诗词?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是,以流传千百年的名诗句作为线索去衡量去选择,却是非常客观非常公允的。“名句”之所以成为名句,那是因为千百年流传的结果,是历朝历代读者选择的结果。这是时间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是大众的选择。因此,本书编选的一个思路,就是尽可能从古代诗词的“名句”入手,在浩如烟海、卷帙浩繁、数不胜数的古代诗词中去选编最受广大读者喜爱的名诗词。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将所选编的名诗词的主要名句直接标在目录上,让读者“一目了然”,以方便读者查找,同时也可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名诗名词名句有各种不同的情况。有的是“句”、“诗”俱名,“句”和“诗”都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有的是“句”比“诗”名,“诗”因“句”名;也有的是“诗”比“句”名,“句”因“诗”名。有些名诗句千百年来已广为人知,甚至如雷贯耳,但对诗歌本身,有的读者还不太熟悉,需要了解原诗,在补充和增加知识的同时,进一步获得更完美的感受。而名诗名句的内容也各不相同。有给人以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熏陶的,如:“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有表现人格和情操的,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有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有抒写平生志向和人生价值的,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有歌颂尚武精神和英雄主义的,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有表达珍爱生命珍惜光阴的,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有歌唱美好爱情和亲情的,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有表达人生感悟和情感体验的,如:“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七十古来稀”、“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有谈读书和写作经验的,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不惊人死不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有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描写深远意境的,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有含有哲理和意蕴的,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山雨欲来风满楼”、“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等等。
以上所举,仅是古代名句中的一部分,但它所包含的深刻思想内涵和审美体验,已经是读者不能不受用的精神大餐。
另一个问题是古诗的翻译。古代名诗词语言凝练,含蕴丰富,要想将其翻译或改写为现代诗歌,进行一次再创作,这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好的工作。何况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诗词作者不同、时代不同、语言不同、风格不同,很难翻译或改写。有的专家甚至认为,古代诗词是不能翻译或改写的。这个观点确有一定道理。但是,要做好古代诗词的学习和普及工作,要让广大读者对古代诗词一开始就有亲近感,增加其可读性和趣味性,翻译或改写古代名诗词却又不失为一个较好的方法。这个工作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做过尝试,有较为成功的,也有不够成熟的。多数是就原诗的字句翻译,未能更多地注意其语言、韵律与现代诗歌的结合,甚至是顾及了原意而伤害了作为现代诗歌的可读性。尽可能地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这也是本书编写的思路之一。
其实翻译和改写古代诗词,不仅能起到辅助阅读的作用,让一般读者在接触和学习古诗词时能很快入门,从一开始就引起阅读诗词的兴趣,并取得实际的阅读效果,更能从古诗词和现代诗歌的比较阅读中提高学习、鉴赏和写作的能力。例如看下面的诗歌:
温柔娴静的姑娘啊你多么可爱,
早已在墙角边将我等待。
可你藏在哪儿啊怎么不出来,
急得我东张西望抓耳又挠腮。
温柔娴静的姑娘啊你多么美丽,
你送给了我一支红色的箫笛。
这支红笛多么好看啊,
我喜欢它是因为更喜欢你。
……
这是一首人人能读得懂的现代诗歌。它使用明白晓畅的口语,将一对恋人约会时的情趣极为传神地表现了出来。尤其写出了小伙子因少女故意躲着不出来而急得坐立不安、抓耳挠腮的动作、情态和心理,能很快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可看它的原诗: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
不难想象,当一般的读者读到这首诗时,因语言的障碍就很难读懂诗意,更不能去领悟和欣赏其中的美感,甚至会迅速放弃这首诗的阅读。
再看下面几首诗歌,我们可以从古今比较阅读中看出其应取得的阅读效果:
王籍《入若耶溪》
【原诗】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译诗】
木舟在平镜似的水面上漂游,
空寂的溪水与小船荡荡悠悠。
变幻着的云霞从远山上升起,
太阳光的影子在追赶着水流。
知了的叫声使树林显得更静,
鸟儿的啁啾让山里更加清幽。
面对这里的美景我动了归念,
可叹我为何在外疲累得太久!
这首诗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两句,是传诵千古的名句,但读者对原诗和作者一般不熟悉。而通过对原诗的阅读和赏析,读者不仅认识了王籍和他的这首名作《入若耶溪》,在增加文学知识的同时,更深入地了解了名诗名句的深邃意境和审美内涵。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原词】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诗】
好像一夜之间春风吹开了万千灯树,
焰火似流星如雨点散落到每家每户。
街市上全都是佩金饰银的华丽车马,
浓郁扑鼻的香气塞满了每一条道路。
凤箫声中玉壶般的月亮在缓缓移动,
看那满街的鱼灯、龙灯在彻夜欢舞。
四处是笑语盈耳人声鼎沸暗香轻拂,
走过一群插金戴银的大姑娘小媳妇。
我在人堆里到处寻找着心上的人儿,
百遍千遍地寻找啊她竟然踪影全无。
猛然一回头,没料想她竟然站在那
街旁游人稀少灯火冷落的僻静之处。
这是一首有所寄托的词作,是辛弃疾的著名篇章。词人假借在元宵节时对一个自甘寂寞、独立不移、性格孤傲的女子的寻求,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高洁志向和情怀。其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千古传诵的精彩名句,被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列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须经历的第三种境界,也是最高的境界。但一般的读者对原词不熟悉,或者读了原词也难以了解和领会其中精彩的描写和深刻的内蕴,而译诗显然能给读者以很好的帮助。
龚自珍《咏史》
【原诗】
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
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译诗】
青楼歌妓的脂粉气熏染着东南十五个州,
成天争名夺利结下恩怨的全是那些名流。
浮浪的盐官清客为谋利机关算尽很得意,
轻薄的团扇才人不学无术竟居官场上游。
离席而起是畏惧令人谈虎色变的文字狱,
执笔著书仅仅是为谋求生计要养家糊口。
那英勇不屈的田横五百壮士如今在哪里,
难道他们归来投汉全部都能够加爵封侯?
这首诗呈现出来的是另一个特点。这是龚自珍诗歌中传诵较广的代表作品之一,但有的读者可能对龚自珍的这首诗连同名句本身都不十分熟悉,加上诗歌写作的背景较为复杂,表现的内容和情感较为隐晦,因此没有译诗可能就难以理解诗歌的内容,更谈不上对诗歌的进一步赏析了。
本书的另一个思路是安排在各首诗前后的“导读”和“赏析”部分。这是读者在接触和学习该首诗时,在了解了诗歌的大意、引起了阅读兴趣后所必需的深化。这是学习和欣赏名诗词不可或缺的。我们知道,从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价值学、文学文化学等的角度看,学习和欣赏一部文学作品,不仅需要疏通字句,了解大意,还应该去了解这个作品是谁写的?在什么背景下写的?为什么写?写的是什么内容?作者有什么写作意图?达到怎样的艺术效果?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怎样?……这些显然都是读者关心的,也是需要了解的问题。这样才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要和审美需求。因此,这本书的编写尽可能去帮助读者解决相关的问题。综合考虑读者的阅读需要、阅读时间以及写作篇幅等因素,这些部分的编写注意了必要和精当的原则,让读者在欣赏每一首诗词时,在有限的阅读时间内了解作者的简要情况和写作的相关背景,既能从书中了解作品的内容,也能从鉴赏的角度去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
还有一个考虑是,在以往的类似出版物中,多数是分门类、分朝代、分内容编写的,例如唐诗、宋词、元曲等。而本书打破门类或朝代的限制,凡是古代流传较广、读者比较喜爱的,均以名句为线索收集编写。力争让读者一本在手,可以查找和了解到最优秀的古代名句名诗名词的各个方面。基于这样的想法,书的体例就分为了六个部分,即“名句”、“导读”、“原诗”、“注释”、“译诗”、“赏析”。编写的顺序基本以时间为序,给读者一个较为清晰的“史”的线索。篇目的排列则尽可能考虑以朝代、作家的生卒年以及作品写作的先后为序,便于读者查找和阅读(生卒年和写作年代不详或特殊的,则酌情排列)。那种将作品分内容编排,如述志类、应酬类、爱情类等的编法反而不便于读者查找和阅读,实际是出力不讨好的做法。在作品的选择上,甚至也不拘泥于作品的体裁,略略突破了诗词的界限。如杜牧的《阿房宫赋》和孙髯的《大观楼长联》两篇,一篇为赋,一篇为对联,但因为融赋、联、诗、词、骈文于一炉本身就是这两篇作品的艺术特色,完全可以将其作为一首好诗或好词来读,加上艺术价值高,知名度高,历来受人喜爱,因此也一起收入其中。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