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取狂狷,不取乡愿》梁漱溟的人生智慧

作者:梁漱溟 栏目:梁漱溟诗集 2020-11-17 14:41:43

宁取狂狷,不取乡愿

梁先生语录:

他(孔子)以为没有举动恰好的还是取狂狷。因狂狷虽不一定合礼,但仍有他真性情,故孔子许之,他斥乡愿为德之贼。以彼虽表面的举动不容易使人指摘,但确非真意故也。

与人相处,贵在真诚。人与人之间,大凡难舍难分,不过还是念着对方的真诚。更为重要的是,真诚才能实现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美梦。本杰明·富兰克林曾说过,一个人种下什么,就会收获什么。人生于世,我们总在与他人打着各种各样的交道,这期间,我们如果真诚待人,别人也会真诚地对待我们。这就是真诚的力量。而这,不正是和谐人际关系的表现吗?

要知道,人生中,真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弗莱明是苏格兰一个穷苦的农民。一天,他路过水沟的时候,救起一个孩子。第二天,一辆豪华的马车直驱佛来明的家门口。一位绅士带着重金从马车上走下来,看到弗莱明,绅士真诚地说:“我是昨天你救起的那个孩子的父亲,我今天来,是特地向您表示感谢的。”弗莱明坦然地回答说:“救人是我的荣耀,但我不能因为救起你的孩子而接受你的报酬。”

这时候,弗莱明的儿子从外面回来了。绅士看到弗莱明的儿子,便提议:“我们订立一个协议吧,我带走你的儿子,我会让他接受最好的教育。将来如果这个孩子能像你这样真诚,你将为之骄傲。”弗莱明答应了。多年后,他的儿子从圣玛利亚医学院毕业,因为发明了抗菌药物盘尼西林而闻名天下。他就是弗莱明·亚历山大。

一天,绅士的儿子不小心染上了肺炎。最后是弗莱明·亚历山大呕心沥血发明出来的盘尼西林救了他。而这个被救的人,就是英国著名首相丘吉尔。

故事中,弗莱明因为真诚而让自己的儿子获得了接受最好的教育的机会,而老丘吉尔也因真诚挽回了儿子的生命。这就是真诚的魔力。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论是与陌生人相处,还是与至亲至爱的人相处,真诚都是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可或缺的因素。人若不真诚,就好比架空的楼阁,空而不实,难免会流于虚假。

假素来是为梁先生所摒弃的,梁先生以狂与真见知。在《礼乐的态度》一文中,梁先生认为,孔子是个教人率真的人,“凡故为造作,他都不以为然”。这就是在强调真诚的表现。诚如前文所述,礼乃人情的自然要求,是生命的深密处的内在要求。那么,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所呈现给他人的礼,即为人情的自然要求。这也正是礼能和谐人际关系的缘故。

对此,梁先生说:“人有情便顶好,不在许多繁文缛节。孔子所认为不好的,就是情不动。”依此来推,情若发乎生命之深密处,便为真情,即便是为恶,也是十足的真正的怨恨之气。而处世接物中的礼,更应当是真情的流露,至少是率真之情,不造作,不虚伪。这样的礼才是真正的礼,才是生命之礼。

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近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对此,在梁先生看来,乡愿与狂狷之间,孔子偏爱于狂狷。何故?“因狂狷虽不一定合礼,但仍有他真性情”;而乡愿之士,“虽表面的举动不容易使人指摘,但确非真意”。可见,与人相处,讲礼、行礼,须得是发乎内心的人情,更须得是真情诚意。若是不真,不如不讲不行。因为,唯有真情才能打动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好感与认可,这样一来,才能真正为自己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不然,可能会适得其反。

在处世接物上,梁先生就是一个宁取狂狷,不取乡愿的人。他曾在与儿子的家信中写道:“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那是不可想象的,乃不会有的事!”从中可见,梁先生的狂狷之气,狂而不疯,字字掷地有声,句句饱含真情实感。他曾告诉泰戈尔说:“其(狂狷)所以可取处,即在各自其生命真处发出来,没有什么敷衍迁就。……狂狷虽偏,偏虽不好,然而真的就好。”

与乡愿相比,狂狷之士有“好好先生”没有的东西,那就是真诚。人生在世,与人相处,不论是讲哪种礼,行怎样的礼,是真的就好。因此,人们赞美“千里送鹅毛”之举。不然,再重的礼,对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都是无济于事的。

所以说,与人相处,得体知礼,宁取狂狷,不取乡愿。由此而发乎于外的礼,方能让我们的人际关系变得和谐。梁先生终其一生守真,不失为我们借鉴的人生智慧。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