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彝尊《马草行》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朱彝尊《马草行》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清]朱彝尊

阴风萧萧边马鸣,健儿十万来空城。角声呜呜满街道,县官张灯征马草。阶前野老七十余,身上鞭扑无完肤。里胥扬扬出官署,未明已到田家去。横行叫骂呼盘飧,阑牢四顾搜鸡豚。归来输官仍不足,挥金夜就倡楼宿。

《马草行》,作者自制的乐府题。

清初,为扑灭残存的反清势力、镇压农民起义,清政府经常派大军深入各地,炫耀武力。所到之处,自然摄威擅势、派粮派草,恣意滋扰人民。本篇通过描写差役借征马草之机,横行乡里,鱼肉百姓的情景,真实地反映了这种现实。

鸟瞰全诗,可以看出作者是从三个角度着笔的:首叙大军的耀武扬威;次写百姓所受的荼毒;后写酷吏的胡作非为。三者虽详略有别、虚实各异,表现手法也不相同,但因果有序,互为表里,通过内在的逻辑联系,连成一体,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例如开头描绘重兵开进边远小城的景况。作者饱醮浓墨,大笔挥洒,重在写意。诗首句即出手不凡,“阴风萧萧”已使人不寒而栗,“边马鸣”尤使人胆战心悸,不知预示什么重大的军事行动。因此这突兀而起的环境描写,有如风至潮来,骤然从听觉上和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刺激。从而形成一个特殊的情绪场,使读者一开始就迅速进入作者所规定的情景之中,感受到浓重的、仿佛两军激战之前的、充满了杀机的气息。接下来的两句更给原来就已阴森森的气氛中,平添了紧张不安的色彩,似乎剧烈的搏斗迫在眉睫。然而直到篇末,却始终不见两军厮杀的场面,只有百姓饱受劫掠的事实。这就使读者在感到徒受虚惊之余,猛然醒悟:原来这支队伍开进小城的目的,只是为了炫耀武力、恫吓百姓。无怪百姓反应寂然,丝毫未见扶老携幼、箪食壶浆的欢迎之举。且明明说是一座“空城”,并无抵抗力量,那么何劳十万大军杀气腾腾、蜂拥而至?又何消角声呜呜、兵马满街?对付赤手空拳的小民,犯得着这样剑拔弩张、如临大敌一般么?由此可见,作者煞有介事地铺张渲染,表达的却是冷嘲热讽。 “健儿十万”的称呼,更具有莫大的讽刺意味。这种似庄而谐的笔调,委婉地寄寓着诗人的鄙薄与揶揄,反面见义,足知作者批判的矛头所指。

大军的到来,对于人民,无疑是一场灾难。而给贪官污吏们带来的,是大发横财的好时机。故百姓虽无动于衷,却忙坏了县官。这一句也同样以调侃、嘲弄的语气出之,暗含讥刺之意。因而开头四句,虽系粗线条的勾勒,但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已使诗歌题旨,初见端倪。

以下本该紧接着叙述差役们征收马草的情况,作者却突然打破时空的顺序,先描写百姓所受的催逼,写“七十余”的垂垂老者,受到挞楚,被官吏们鞭打得体无完肤。作者以“野老”为代表,最具典型意义,最能打动读者心肠。这里,作者仿佛是信手拈来,不加拣选,实则苦心孤诣,深有用意。何况“鞭扑”足见差役逼迫之紧;“无完肤”足见黎民受虐之甚,毋庸累述,便将贪官狠吏视百姓如草芥、肆意蹂躏的惨状,摹写殆尽。

由于诗歌的重心,在于揭露大小官吏假公济,借征马草之名,大行搜括百姓之实的,因而诗人以一半的篇幅和较细的笔触,描写了差役们打家劫舍、恣意妄为的野蛮行径。

助纣为虐、为虎作伥,自是里胥本分,狗仗人势、作威作福,更是这些爪牙们惯用的伎俩。平白无故,尚欲敲榨勒索,又怎肯放过这等好机会。大约从官军进城之始,他们就已摩拳擦掌,蠢蠢欲动了。因此听得一声令下,随即雷励风行。若无好处,怎会如此卖力?故诗人以“扬扬”绘其得意之貌; “未明已到”状其急切之情,以笑谑代怒骂,将其迫不及待、吮血吸髓的嘴脸,隐约现于纸上。下面“横行叫骂”、“阑牢四顾”、“呼盘飧”、“搜鸡豚”等逼真的动作描写,更将其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丑态,描摹得绘声绘色,穷形尽相了。由于他们是作者鞭挞的主要对象,所以这一段描写显得锋芒毕露、直言不讳。

结尾写其肆意挥霍,亦是重要的一笔。这两句不仅照应前文,明白地交待了他们扬扬出官署、未明至田家,何以如此尽职以及他们拍门打户、如狼似虎,何以如此猖狂的真实动机,同时,还旁敲侧击,给予其他未曾露面的大小官吏们以无情的揭露和鞭笞。试想,区区里胥,不过皂隶之流,是最低的一级,尚能捞到如此之多的好处,那么其上的贪官污吏又该中饱多少私囊?搜括多少民脂?这里虽未赋诸笔墨,却能令人掩卷遐思,寻绎而见。作者正是利用这种弦外的余响,巧妙、含蓄地表达了他的风人之旨。

这首诗风格淳朴、语言浅易。虽不发议论,不用典实,状人叙事,纯任白描,却能寓褒贬于行间,寄爱憎于字里。且巨含细入,应付裕如,有似大匠运斤、老手斫轮。而诗人创作是诗时,年仅十八。难怪其日后能驰骋诗坛,成为一代宗师。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