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田种小麦》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高田种小麦》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汉]民歌

高田种小麦,终久不成穗。男儿在他乡,焉得不憔悴?

我国先民不比西方希腊、罗马城邦国家那样,国家一建立便与土地之外的海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先天生活环境的赐与决定了他们与土地具有一种异乎寻常的亲和性;”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春种夏忙,秋收冬藏的规律的农耕文化生活方式,又形成了我国“民以食为天”的超稳定的情感心理;血缘宗法的国家——家庭结构,铸就了以孝悌为核心的“父母在,不远游”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再加上特有的外推式的思维模式。这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心理结构影响到文学创作,就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典型的情感表达方式,即所谓的“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钟嵘《诗品》)情感的表现必以眼前的自然物象为媒介;现实中的自然物象又都是情感主体内在心态的处化(即人化的自然)。这就是我们评介文学作品时常提及的比兴手法。

《高田种小麦》是首乐府古辞,属《杂曲歌辞》,最早见《齐民要术》卷二注引《汜胜之书》。从整体上来看,它的创作没有超出这个模式,即比兴手法的运用。它通过高田上小麦“终久不成穗”的自然现象比兴了远在他乡的男儿萎靡不振的精神状态。

“男儿在他乡”因何而憔悴呢?诗无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小麦的物态把男儿的内在心态“兴”出来的。所以,要想准确而深刻地理解男儿的心理意识,必须象分析小麦不成穗的原因那样做综合考察。即男儿的“憔悴”或因生活艰苦,战争频仍,生命无常;或因为远离故土,举目无亲,孤独思悲等等因素汇集而成。所以,这里尽管没有写出“憔悴”的原因,但只要这个远在“他乡”的游子站在面前,我们就很容易透过“憔悴”的面容窥探到他内心深处的酸楚悲苦。莫非他就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凄苦的老汉?抑还是“头多虮虱面目多尘”,为兄嫂所迫,行贾九江齐鲁的孤儿?再则是因贫困挺而走险的那个男子?诗虽短,却给人以无限的联想,它传达的内容是远远超过它的形式的。这正是本诗的艺术特点之一。

另外,语言质朴无华,近似口语;声韵和畅,情调委婉,也是很有特色的。都鲜明地体现了汉代乐府民歌的风格。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