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廷玑《劝农行》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清]刘廷玑
劝农劝农使君行,从者如云拥出城。未闻一语及民生,但言桥圮路不平。未知何以惠编氓,却怪壶浆不远迎。东村淡泊胥吏争,西村更贫难支撑。使君已博劝农名,惟愿及早回双旌。不来劝农农亦耕,勿劳再劝鸡犬惊。
本诗是刘廷玑模拟乐府歌行,即事名篇之作。作者在诗中辛辣地嘲讽了封建官吏打着鼓励农耕的旗号,下乡骚扰百姓的丑恶行径。
“劝”就是提倡、鼓励。 “劝农”意为“鼓励耕作”。唐宋王朝曾设有劝农使,以后多由地方官府行使“劝农”之职。
作者犹如一个丹青高手,用简洁的笔墨勾勒出四幅画面,反映出封建官吏劝农的整个过程。起首两句写使君出发“从者如云”。“使君”是汉代对太守的别称,明清时代专称知府,是统辖州县的官员。他下乡“劝农”,非同小可,作者如实地报导了使君出发时的声势,“劝农”,“劝农”的迭用,使人听到口号之响,震耳欲聋; “从者如云”使人看到出行规模之大,铺天盖地:前有衙役鸣锣开道,后有胥吏押尾,另有五马双旌的仪仗围护左右,威风凛凛,浩浩荡荡,吆三喝四,俨然救世主模样。好一幅使君出发图!
中间四句写劝农途中 作者用了两组转折复句,前句“未闻一语及民生,但言桥圮路不平”这位“劝农”的使君来到乡下,没有一句关心人民生计的话,而只说“桥圮路不平”,埋怨农民没有修桥铺路欢迎他这个救世主。如果说前句中他责怪百姓的态度还算含蓄的话,后句则毫无遮掩:“未知何以惠编氓,却怪壶浆不远迎”。“编氓”指百姓,因为古代人民都编列户籍。“壶浆”出自《孟子·梁惠王》,用在这里是责怪百姓没有捧着酒饭欢迎他。这幅“途中图”可以使人感到使君咄咄逼人的盛气。作者客观地报导了他一路上没说一句有关人民生计的话语,没做一件有益于百姓的事情,而只是对百姓埋怨和责怪。他们来到乡下:“东村淡泊胥吏争,西村更贫难支撑”。“淡泊”原指“恬淡寡欲”,这里指酒菜不丰盛; “胥吏”是官府中办文书之类的随从。“争”显然指那如云的随行胥吏们不满意东村百姓备办的饭菜而争相发怒。由于府君路上早已责怪了百姓,故而随从就敢在村里施威。“难支撑”道出百姓的贫困。 “支撑”点出胥吏们争怒、争怪的“淡泊”饭食是东村百姓倾尽囊中备办的,暗示胥吏“争”的无理;而且说出西村百姓的境况更为悲惨——连“撑”都撑不下去。暗示使君一行巧立名目,鱼肉百姓。这就是使君劝农的全部内容。
最后,作者画了“百姓反应图”。“使君已博劝农名,惟愿及早回双旌;不来劝农农亦耕,勿劳再劝鸡犬惊。”这几句话既象百姓的私下议论,又象对使君当面陈言,语言非常得体,使君很难挑出毛病,但隐含着极强的讽刺意味。 “博”就是“讨取”、“换取”,“博”字如点睛之笔,传神地指出使君此番“倡导农事”是假;沽名钓誉、搔扰百姓是真。 “惟愿”二字更点明百姓已经经受不了官吏们的搔扰了。民以衣食为天,“不来劝农农亦耕”可以说“劝农”之行纯属多余,纯是巧取豪夺、搜刮百姓之行。作者对使君劝农的批判,否定之意,已十分清楚。 “勿劳”二字嘲弄意味更十分明显,百姓们对使君一行的抱怨之情溢于言表。
袁枚说:“诗不能作甘言,便作辣语,荒唐语,亦复可缓。”(《随园诗话)》刘廷玑这首诗不能算作甘言,应该算是辣语,他没有用一个“辣”字却写出了入木三分的辣意。其讽喻效果是靠对比的手法体现的。以“劝农”为题,而实写扰农不堪,平平叙事,极富讽刺意味。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