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兵车行》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唐]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兵车行》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新题乐府。这首诗反映唐玄宗天宝年间征讨吐蕃的战争。唐玄宗早年励精图志,后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妄开边衅,连年攻打吐蕃。天宝六年,玄宗派王忠嗣攻吐蕃石堡城,忠嗣不从。天宝八年,玄宗复使哥舒翰攻石堡,唐兵死者数万,天宝九年冬十二月,玄宗又派关西游奕使王难得征兵击吐蕃,此时杜甫正在长安,感时而作这首《兵车行》。另说此诗写天宝十年击南诏事,与诗意不符,前人已斥其非。
诗的第一段,诗人勾勒出一幅“送别图”,形象地表现诗人反对唐王朝无休止的开边拓疆,穷兵黩武。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三言两语,写出战士出征行军的紧张场面。 “辚辚”,众车声;“萧萧”,马鸣声;“行人”,指出征的人。车马的喧闹,征人的行进,拉开了悲剧的序幕: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宵”。一个“走”,写出了“行色匆匆”,因为“走”字在古代意思是急行、奔跑。 “行人”被逼匆匆出征,老弱妇孺只好奔跑呼喊着跟亲人告别,人多拥挤,尘土飞扬,远远望去,咸阳桥也笼罩在尘埃之中。咸阳桥,位于咸阳县西南,横跨渭水,是长安通往西北的必经之地。在离别的最后时刻,有的依恋不舍,“牵衣”相偎;有的义愤填膺, “顿足”无奈: 有的不顾一切, “拦道”苦留;官道上,人人都在伤心哭泣,哭声直冲云霄,一时间天昏地暗, 日月无光,这远征前的哭别声,就是对唐玄宗穷兵黩武政策的控诉。
紧接着,诗人运用记言形式,通过对话表现人民对唐王朝的怨恨,反映唐王朝由于不断对外用兵,造成农村生产凋败,百姓惨不堪言的社会现实。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点行频”以下,都是征夫的诉说。由于抽丁征兵的频繁,有的从十五岁就开始服役,到黄河西北设防,抵抗吐蕃侵扰;待到四十,仍在营田服役。服役时因年太少而里正为之包扎头巾,归来时头发己白,仍要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己。”所有的灾难,全是由唐玄宗扩张疆土的野心尚未满足而造成的。武皇,即汉武帝,唐人多以汉武帝比唐玄宗。由于唐玄宗的穷兵黩武,秦地士卒苦于兵役,而及山东二百州。无地不在行役,千村万落田园荒芜,无人耕作,诗人特地用“健妇”反衬,愈见百姓苦不堪言的真实情况。“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一个“敢”字,明言在高压政策禁如寒蝉,却又因积忿在心、欲忍不能:“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且如,即就如;休,罢兵。关西卒,即秦兵,战国时,秦国地处潼关以西。面对残酷的现实, “行人”继续哭诉到:“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秦始皇时,使蒙恬筑长城,尸骨遍野,民歌曰: “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行人”的哭诉,化用这首民歌,好象面对“爷娘妻子”诀别赠言,极为沉痛。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青海头,即青海边;啾啾,鸟叫声,用以形容“鬼”的叫声。诗的开头,诗人描绘送别场面,以人哭叙起,卒章则照应开头,以鬼哭作结,前后对应,给人以联想: “目中之行人,皆异日之鬼队也。”想来真是“悲惨之极”(方东树语) 。
杜甫的乐府诗,继承了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传统,即事名篇,摆脱了乐府旧题的局限,这首《兵车行》的创作,既可看出乐府中“皆军旅辛苦之辞”的“从军行”的影响,又可看到杜甫天才的创造。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