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氏族谱》引|原文|翻译|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苏氏族谱,谱苏氏之族也。苏氏出于高阳, 而蔓延于天下。唐神龙初,长史味道刺眉州,卒于官,一子留于眉,眉之有苏氏自是始。而谱不及焉者, 亲尽也。亲尽则曷为不及?谱为亲作也。凡子得书而孙不得书,何也?以著代也。自吾之父以至吾之高祖,仕不仕,聚某氏,享年几, 某日卒, 皆书。而他不书者,何也?详吾之所自出也。自吾之父以至吾之高祖, 皆曰讳某, 而他则遂名之,何也?尊吾之所自出也。谱为苏氏作,而独吾之所自出得详与尊,何也?谱吾作也。

呜呼!观吾之谱者, 孝弟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情见于亲, 亲见于服,服始于衰,而至于缌麻(11), 而至于无服。无服则亲尽, 亲尽则情尽,情尽则喜不庆、忧不吊;喜不庆、忧不吊则途人也。吾之所以相视如途人者, 其初兄弟也。兄弟, 其初一人之身也。悲夫! 一人之身,分而至于途人,此吾谱之所以作也。其意曰:分而至于途人者,势也。势,吾无如之何也已。幸其未至于途人也,使之无至于忽忘焉可也。

呜呼!观吾之谱者, 孝弟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系之以曰:吾父之子,今为吾兄。吾疾在身, 兄呻不宁。数世之后,不知何人。彼死而生, 不为戚欣。兄弟之亲,如足于手。其能几何,彼不相能(12),彼独何心!

(《唐宋八大家散文总集》卷四《苏洵散文集》,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注释 ①高阳——古代颛顼帝初国于高阳,因号高阳氏。此指颛顼。②神龙——唐中宗李显的年号(705—707)。③“长史”句——苏味道,赵州栾城(今属河北)人,原为长史,后贬授眉州刺史,不久又复为长史。④及——提及。⑤亲尽——指超出五服。五服,旧时的丧服制度,以亲疏为差等,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⑥著代——位次一代。⑦高祖——曾祖的父亲。⑧自出——自己所出。⑨孝弟——又写作“孝悌”,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前者称为“孝”,后者称“弟”。⑩服——即五服。⑾缌麻——五服中最轻的一种,其服用细麻布制成,服期三月。⑿相能——互相亲善、和睦。

赏析 苏洵倡导古文,强调文章应写“胸中之言”,应“有为而作”。《〈苏氏族谱〉引》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作者首先交待了苏氏的渊源: “苏氏出于高阳,而蔓延于天下”, “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 (《史记·楚世家》)。苏味道在唐神龙初被贬授眉州刺史,后“复为大都督府(益州府)长史,未行而卒”(《旧唐书·苏味道传》)。苏味道在眉州留有一子,这就是眉山苏氏的起始。关于高阳氏和苏味道之间的传承关系,苏洵在《族谱后录》中进行了详细的考证。苏氏家族的历史,可谓悠久荣耀。关于修谱的原则、详略、尊讳的体例则以自问自答的形式作了交待。

“观吾之谱者,孝弟之心可油然而生矣。”苏洵着眼于“亲”与“服”之间的关系,认为血缘是联系亲情的纽带,而服则体现着感情的亲疏。服既指旧时的丧服制度,又指丧服。按与死者关系的远近,分为五等。不为死者穿丧服,则表明关系已在五服之外, “喜不庆,忧不吊”,相视形同路人。苏洵由此逆推:现在形同路人的,其当初是兄弟,在兄弟之前则是一个人。这种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结果却是亲尽服除,陌如路人,实在可悲!然而这却是必然之势,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至此,其所以修族谱的用意已不言而喻。

众所周知,家是封建宗法社会的基本单位。血缘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决定因素。共荣共损的命运使家族成员把家族利益看成是最高利益。一句“五百年前是一家”的话可以化干戈为玉帛,而“大水冲走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则常常是戏曲、小说中矛盾冲突的最好系铃人和解铃人。封建伦理体系就是以孝为本位建立起来的。孝悌观念作为统治阶级竭力张扬的主要思想而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这就决定了长幼尊卑的等级秩序,形成了中国人祖先崇拜、历史崇拜的社会心理。牢记先人的功勋业绩,光宗耀祖,成为每一个家族(庭)后世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它对于稳固封建秩序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来,尊老爱幼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但这种纯朴的思想由于为封建统治所利用而掺杂了许多势利的成分,变得狭隘而自。苏洵固然没有(也不能够)以超越时代的见识来改变这种现状,但他却从感觉上深刻体验到这种“一人之身,分而至于途人”的无情之“势”的悲凉意味。尽管他的修谱之举于大“势”无补,但却能在自家小范围内于未然之时进行助救并绸缪于已然。从这个意义上,这篇短文也是他一吐“胸中之言”的有为之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