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木假山记》原文|注释|赏析|译文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苏洵《木假山记》原文|注释|赏析|译文

木之生,或蘖而殇2,或拱而夭3;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4;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5,或腐6,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7,而有斧斤之患8,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9,不知其几百年,而激射啮食之馀10,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滨11,如此者几何12?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13,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余家有三峰14,余必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15。且其蘖而不殇,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所材,以及于斧斤;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然余之爱之,非徒爱其似山6,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余见中峰,魁岸踞肆17,,意气端重18,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19;二峰者,庄栗刻削20,凛乎不可犯21;虽其势服于中峰22,而岌然决无阿附意23。吁24!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注释】 1木材经过虫蛀水腐,风化破裂,成小山状,苏洵购得名日“木假山”,是以为记。 2蘖(nie聂):树木的嫩芽。殇(shang伤),未成年而死。 3拱:两手合抱的粗细。夭:夭折、短命。 4任:任用。 5破折:破裂,折断。 6腐:腐朽。 7材:有用之材。8斧斤:斧头。 9汩没;埋没,沉沦。湍沙,水裹沙急流。 10激射:激浪冲打。啮(nie聂)食,虫子蛀咬。 11滨:水边。 12几何:多少。 13野人,村野之人。薪:木柴,此作砍柴。 14三峰:三个山峰。此指苏家父子三人。 15数:气数,命运。 16非徒:不单是,不仅。 17魁岸:强壮高大之貌。踞:蹲。肆:放恣。 18端重:端正庄重。 19服:顺服。 20庄栗:端庄坚实。剖削,如刀剖斧削一般。 21凛:令人敬畏状。 22势:情势形态。 23岌然:高耸的样子。阿(e婀),曲意迎合。 24吁(xu虚),叹词。

【今译】 树木的生长,有的刚出嫩芽便死掉了,有的长到两手合抱粗时就遭受了摧折;有幸长到可充任栋梁则被砍伐;不幸被大风连根拔起,洪水所冲走,有的破裂断折,有的腐烂,有幸不破裂断折,不腐烂,就是被人认为是有用之材,但却有刀削斧辟之患,其中最有幸者,是漂没沉沦埋在急流泥沙之中,不知埋没有了几百年,遭受激浪冲打洗刷的剩余部分,有的仿佛象山的,便被爱好者拿去,勉强作为小山,然后可以脱掉泥沙远避斧斤砍削,而在荒凉的江边,象这样的又有几多?如不被爱好者看见,被打柴人农夫辟为柴火的,难道数得清吗?在最有幸的之中,又有不幸的。

我家有父子三人,我必然要想这件事,就疑心有气数暗存在中间。而且发芽而不死掉,长成而不早亡,可充任栋梁而不遭砍伐,风拔起水冲走而不破裂断折、不腐烂;不破裂断折、不腐烂,但又不被人们认为是可用之材,被刀削斧辟;在急流泥沙中被发现,而又没有被打柴人农夫辟为柴火,后来到这个地步,其中的道理似乎不是偶然的。

然而,我之所以爱木假山,并不是仅爱它形似山,而是有所感触;不单是爱,还有敬重之意。我看中间的山峰,强壮高大雄踞放恣,神态气质端正庄重,象有使旁边二峰顺服的样子;旁边二峰,端庄坚实挺拔峭峻,凛然不可侵犯;虽然它们的神态顺服中间山峰,但高耸屹立决无曲意迎合依附的意思。呵!这真令人可敬!也使人深有感触!

【集评】 明·唐顺之《文编》卷五十七:“叙得奇。前段言三峰之幸,后段言三峰之可敬。”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宋大家苏文公文钞》卷十:“即木假山看出许多幸、不幸来。有感慨,有态度。”

“凡六转入山,末又一转,有百尺竿头之意。”

清·储欣《唐宋八大家类选》卷十一:“身世间幸不幸,俱作如是观。累棋势,转丸手。”

清·沈德潜《唐宋八家文读本》卷十七:“前以幸、不幸,归本‘数’字;后从‘数’字转出‘理’字。极变幻中,自成章法。储同人先生评为累棋势、转丸手,良然。”

近代·林纾《古文辞类纂》卷九:“《木假山记》,明允自喻,并喻其二子也。东坡才大如海,靡所不能;而子由亦隽妙活泼,不能即为老泉之下。‘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句,不过以尊临之而已,‘凛乎不可犯’,则写其二子之挺出岸异;‘岌然无阿附意’,则自成一家也。”

“前半用笔如管夫人写竹石,历落而远。此为老泉得意之笔。”

近代·胡怀琛《古文笔法百篇·匣剑帷镫法》:“全篇层折虽多,却是一气。虽一气中亦可分两段也。上段以幸不幸,归本数字;下段以可感可敬,紧接理字。如木假山乃成材后,风拔水漂之余,见取于好事,不过一玩已耳。老泉自以少学而弃去,壮复发愤,其于成材,甚费周折,有类于木,不伤夭而至任梁栋也。其后困益甚,有类于风拔水漂不破折不腐也。尽烧曩所为文,读圣贤文七八年,备历刻苦,有类于湍沙间激射啮食也。晚同二子,受知庐陵,有类于为好事者取去,脱泥沙而远斧斤也。藉令不得庐陵,布衣终老,遇合之数虽难,然声气之应求,非偶然之理。已之所学,既可以服二子,而二子亦各成一家。庐陵之爱且敬,所谓惟其有之,是以似之,亦有类于三峰独为已有也。人知下段老泉自况,而不知上段已句句自况。以《上欧阳书》参看,则知其借题自写,他人移用不得。”

【总案】 本文开篇即说木之长成不易,树木从嫩芽长成有用之材,要经历若干不幸,有幸成材也难免刀斧砍伐,今之木假山已是不幸中的万幸者了。这一段从自然中树木的成长,伸发到一个人材的成长的不易。第二段基本上是第一段的反复,利用木假山有三峰的偶然巧合,暗寓自己父子三人,虽成材而未遇“好事者”,成材固为一喜,而未遇好事者,得不到最高统治者的恩遇亦为一忧。末段以木假山刚直不巧的风骨,隐喻苏氏父子三人的品格,字里行间蕴含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之抱负。从末尾的感叹句看,苏洵非常看重人的品德。

文章借物抒怀,从一件荒野中得到的木假山,坦露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情感强烈,观点鲜明,在对木假山的记叙中,自然而生动地阐明了愤世疾俗、刚直不阿的心迹。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