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与王观复书》原文|注释|赏析|译文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黄庭坚《与王观复书》原文|注释|赏析|译文

庭坚顿首启:蒲元礼来,辱书,勤恳千万,知在官虽劳勚,无日不勤翰墨,何慰如之1!即日初夏,便有署气,不审起居何如2?

所送新诗,皆兴寄高远3。但语生硬不谐律吕,或词气不逮初造意时4。此病,亦只是读书未精博耳。“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不虚语也5!

南阳刘勰尝论文章之难云: “意翻空而易奇,文征实而难工6。”此语亦是。沈、谢辈为儒林宗主,时好作奇语,故后生立论如此7。好作奇语,自是文章病。但当以理为主,理得而辞顺,文章自然出群拔草8。观杜子美到夔州后诗,韩退之自潮州还朝后文章,皆不烦绳削而自合矣9

往年,尝请问东坡先生作文章之法10,东坡云:“但熟读《礼记·檀弓》当得之11。”既而取《檀弓》二篇读数百过,然后知后世作文章不及古人之病,如观日月也12

文章盖自建安以来好作奇语,故其气象衰薾13。其病,至今犹在。唯陈伯玉、韩退之、李习之14,近世欧阳永叔、王介甫、苏子瞻、秦少游乃无此病耳15

公所论杜子美诗,亦未极其趣16。试更深思之,若入蜀下峡年月,则诗中自可见17。其曰:“九钻巴巽火,三蛰楚祠雷18。”则往来两川九年,在夔府三年,可知也19。恐更须改定,乃可入石20

适多病,少安之余,宾客妄谓不肖有乐归之期,日日到门,疲于应接21。蒲元礼来告行,草草具此。世俗寒温礼数,非公所望于不肖者,故皆略之22。三月二十四日。



【注释】 1顿首:叩头,古代尊敬长者的礼节。启:陈述。蒲元礼:成都人,黄庭坚与王观复的朋友,此次从闽中到戎州(今四川宜宾市),捎来王观复给黄庭坚的信。辱书:即辱赐书。勤恳:殷勤恳挚。勋(yi义):疲劳。《诗·小雅·雨无正》:“莫知我勚。”翰墨:笔墨,代指写作。 2起居:作息,日常生活。《素问·上古天真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3新诗:近作的诗。兴寄:兴,比兴手法;寄,内容上有寄托,即托物起兴,以物喻志,使诗歌有深刻的含义。陈子昂《修竹篇序》:“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竟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 4律昌:音律、乐律。不逮:不及。初造意时,当初要表达的思想。 5长袖善舞,多钱善贾:语见《韩非子·五蠹》:“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此言多资之易为工也。”意为袖愈长舞姿愈美,钱愈多经商愈方便。此地借以说明读书精博,材料丰富,可以多方面地借鉴古人,易于写好文章。 6意翻空句:语出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原文为:“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可能黄庭坚写信时仅凭记忆忘记征引,未查原书,故个别字有出入。此句意为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空中驰骋,容易奇妙;但落实到用语言表达时。又很难工巧。7沈、谢:指沈约、谢眺,均为南朝著名作家。儒林宗主:文坛领袖。梁简文帝《与湘东王书》:“近世谢眺、沈约之诗……实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连刘勰的《文心雕龙》写成后,亦曾候于路旁献书沈约,得到器重,方为人知。后生:后来的人,指刘勰。 8理:道理,思想内容。出群拔萃:超出众人之上。 9杜子美:即杜甫。夔州:今四川奉节。杜甫漂泊西南期间,曾在此居住。韩退之:即韩愈,曾以劝阻皇帝迎佛骨,贬广东潮州,一年多后回朝廷,任国子祭酒。绳:木工用的墨线。削:砍削。绳削,指木工据所弹的墨线,砍削木料,使之达到要求。这里借指修改文章、诗词,使之合乎韵律,并有深刻思想。 10东坡:即苏轼。据《宋史》卷444称,他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 11但:只要,只需。《礼记》:是儒家论述礼制的文集,《檀弓》是其中的一篇。12百过:百遍;如观日月,象看太阳、月亮那样清楚明白。 13建安:汉末献帝的年号。衰薾(er耳):衰落。薾:花盛貌,《诗·小雅·采薇》“彼爾维何”。 14陈伯玉:即陈子昂。李习之:即李翱,皆唐代文学家。15近世:宋代。欧阳永叔:即欧阳修。王介甫:即王安石。苏子瞻:即苏轼。秦少游:即秦观。 16趣:旨趣。极,尽。 17入蜀下峡:指杜甫进入四川及经三峡离川。杜甫为避安史之乱,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到成都,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从夔州出三峡,在四川九个年头。18“九钻巴巽(xun迅)火,三蛰(zhe折)楚祠雷”:见杜甫《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钻,即钻木取火。巽原文作巽,喷。巴巽火,相传,栾巴为尚书时,一次朝会后饮酒时,口含酒向西南喷。有人说他对皇帝不恭敬。皇帝问他时,他说:“臣本县城都市失火,臣帮因酒为雨以灭火,臣不敢不敬。”事见《后汉书》卷87注引《神仙传》。巴字双关人名、地名。巴钻火,又可引申为夏季炎热。九钻巴巽火,亦可解为在四川经历了九个炎夏,即九年。楚祠,即楚王祠,相传巫山上有楚王宫,杜甫曾在《咏怀古迹五首》中说:“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蛰,惊蛰,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农历二月,天气转暖,渐有春雷,藏在地下冬眠的昆虫、小动物开始活动。三蛰楚祠雷,即在巫山一带听到过三年的春雷。或云,蛰为藏,八月雷收声,那么,此语为经历三个秋天,亦可。 19两川:川东、川西,代指四川;夔府,即夔州。 20入石:刊刻在石头上,代指定稿,印行。 21不肖:不贤,谦称。东归:被朝廷起用回到内地为官。 22世俗寒温礼数:一般人互相应酬寒喧的礼节。



【今译】 庭坚叩拜陈述:蒲元礼来(戎州),蒙您赐信,万分殷勤诚恳。知道您做官虽然劳苦,但没有一天不努力写作,这使我感到何等的安慰l这几天已到初夏,便有暑气,不知您平常身体健康吗?

您所寄来的新诗作,比兴寄托都高远,但语言生硬,不谐音律,或者语言未能表达最初的立意构思。这个毛病的产生,只是读书未精博罢了!谣谚说:“袖长,舞姿易美;钱多,经商方便”,这不是空话!

南阳刘勰曾经论及作文之难说:“思想凌空翻飞,容易出奇;落实到语言,却难以工巧。”这话也对。沈约、谢眺等为一代文坛领袖,时常好作奇特的语句,故后来刘勰才有此议论。好作奇特的语言,这是文章的毛病。写文章只是应当以道理(内容)为主,道理(内容)深刻,文章自然出类拔萃。看杜甫晚年到夔州以后的诗,韩愈从潮州回到朝廷以后的文章,都不需要删削修改而自然合乎作文之法。

前些年,我曾向苏东坡先生请教作文章的方法。东坡说:“只要熟读《礼记·檀弓》就知道了。随后取《檀弓》上下篇来读了几百遍,然后知道后世作文不及古人的毛病所在,就如看日月一般清楚明白了。

写文章,大概从建安以来都好作奇语,所以文坛气象衰败。这个毛病,至今天还存在。只有陈子昂、韩愈、李翱,近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秦观才无此毛病。

您谈杜甫的诗,也没有能充分理解其深刻含义。试更深刻地想一想,比如杜甫入四川下三峡的年月,在他的诗中就可以看出。他的诗说:“九钻巴巽火,三蛰楚祠雷。”则可知杜甫往来川东川西九年,在夔州三年。你的诗恐怕需要修改,才能刊刻传播。

最近恰遇到我多病稍好之时,来往的客人说我不久可能东归回朝。客人天天到家里来,接待他们弄得我很疲劳。蒲元礼来辞行,很草率地写了这些。社会上一般寒喧的礼节,不是您希望能从我这里得到的,所以一概省略了。三月二十四日。



【集评】 宋·苏轼《答黄鲁直书》:“见足下之诗文愈多,而得其为人益详。意其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与造物者游……。”

宋·苏轼《举黄鲁直自代状》:“蒙恩除臣翰林学士,伏见某官黄某,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瑰伟之文妙绝当世,举以自代,实允公议。”

宋·王直方:“山谷诗云:‘文章最忌随人后’。又云‘自成一家始逼真。’诚不易之论。”

宋·吕本中《东莱吕紫微诗话》:“极风雅之变,尽比兴之体,包括众作,本以新意者,唯豫章一人”,“当永以为法”。

宋·陈善《扪虱新语》:“苏黄文字妙一世,殆是天才难学,然亦尚有蹊径可得而寻。……鲁直又云‘文章好奇,自是一病。学作议论文字,须取苏明允文字观之,并熟看董、贾诸文’。又云:‘欲作楚辞,追配古人,直须熟读《楚辞》,观古人用意曲折处讲学之,然后下笔。譬如巧女文绣妙一世,若欲作锦,必得锦机乃能作锦。’观其所论,则知其不苟作,不似今之学者,但率意为之,便以为工也。”

宋·陈亮:“大凡论不必作好语言,意与理胜,则文字自然超众。故大手之文,不为诡异之体而自然宏富,不为险怪之辞,而自然曲丽,奇寓于纯粹之中,巧藏于和易之内。不善学文者,不求高于理与义,而务求于文采辞句之间,则亦陋矣。……昔黄山谷云:‘好作奇语,自是文章一病,但当以理为主,理得而词顺,文章自然出群拔萃。’”,

宋·魏了翁《黄太史文集序》:“元佑中末,涉历忧患,极于绍圣、元符以后,流落黔戎,……阅理益多,落华就实,直造简远,前辈所谓黔州以后句法尤高”,“今诵其遗文,则虑淡气夷,无一毫憔悴陨获之态。”

徐岱《山谷全书序》:“先生以文鸣于宋,与东坡并称,时人目日苏黄。苏亦荐曰:文绝当世,行配古人。天下后世信之。”



【总案】 《山谷集》卷十九收黄庭坚给王复观信三封,此为其一。它以新切朴实的语言,道出了黄庭坚的写作主张。其核心是主张“文以理为主”,即以思想内容为主。他认为,思想深刻,内容充实,语言也就会流畅,“文章自然出群拔萃。”不能靠一二奇言胜语撑持门面,掩盖贫乏的内容。“好作奇语,自是文章病”正是指此。同时,黄庭坚认为,写文章要避免“语言生硬不谐律吕”,“词不逮意”,而要朴实自然,无斧凿痕并合乎韵律。他在给王复观的第二封信中说:杜甫后期的作品,“句法简易而大巧出焉;平淡而山高水深,似欲不可企及,文章成就更无斧凿痕乃为佳作耳。”

怎样才能写好文章?黄庭坚主张广泛深入地读书,从中思考义理,探索前人作文构思之法,以资借鉴。他在书寄柳子厚诗给王复观时,希望王在读书时“尽得其规摹及所总览笼络”;又曾对人说,读书要“观古人用意曲折处”,还要细心体察前人的得失。为此,他还以东坡教其读《檀弓》的体会说明熟读深思的好处。晓之以理,教之以法,让人感到切实可行。其中包含了黄庭坚自己创作的甘苦。

注重内容,多读书,多借鉴,这是写好文章的重要方面,不可忽视。但内容好,文字也未必就好;深刻的内容本身来自对现实生的深切感受和观察,学语言也不仅要从书本上学,而且要从生活中,从人们的口头上学,这些黄庭坚未提及。当然,一篇书信,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无需苛求于前人。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