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赤壁》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在今之湖北嘉鱼县境内,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曾于此爆发过一场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战役——赤壁之战。这场战争决定了魏、蜀、吴三国的命运,形成天下鼎立的格局。登临如此壮观的古战场,历代诗人无不感慨万端,挥毫泼墨,留下大量怀古咏史的诗作,其中杜牧的《赤壁》尤具情韵,被视为神品,至今脍炙人口。

诗的开首不同寻常,作者既未把眼光投向陡峭的岸壁、汹涌的江水,也未去追忆、展示横戈跃马的杀气、流血漂橹的残酷,而是经过对景物、意象的反复筛选,择取了一支断戟来表现古战场的遗址。这支“折戟”沉没沙中六百余年,并未销蚀掉,在江水冲击下露出沙层,经过磨洗被确认为当年大战之遗物。“折戟”虽残,却浓缩着整个战争的刀光剑影;它至今犹存,又将数百年时间、空间的跨度缩短在咫尺眼前。此处,不难想见诗人确认“折戟”时的复杂感受和慨叹。全诗借此旧物为发端,引发以下“怀古之幽情”,吐露积淀胸中的思绪,不仅前后过渡自然流畅,而且显现出一种点“铁”成金的艺术魅力。

三、四句更为绝妙,在十四个字的有限天地内,作者别具匠心地熔铸出四个抒情形象:一是“周郎”,即周瑜,孙吴大军的统帅,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以出奇制胜的攻击,置数十万曹军于死地,赢得战争的胜利;二是“东风”,周瑜以少胜多的诀窍在于火攻,而火攻的关键时刻,天空旋起强劲东风,风助火势,胜利迅即倒向孙吴军队;三是“铜雀”,即战争另一方首领曹操在都城所建的歌舞楼台,专供饮酒赋,与美女玩乐;四是“二乔”,二人皆是东吴著名美女,其中大乔为孙策夫人,东吴国主孙权的兄嫂,小乔便是周瑜夫人,姐妹均为东吴统治集团中最显贵的皇亲。作者之所以从大量史实中提炼、熔铸这样四个形象,其目的全在从反面落笔,独出机杼地咏叹这场历史大战:假使东风不给周郎火攻以方便,那么战争胜负就可能相反,如果曹操成为胜利者,大军顺江而下,直取东吴都城,则社稷倾复、生灵涂炭,大小二乔也将沦为战俘,关在铜雀台内,供曹操享用。作者以假想的情事和结局,评论历史,融赞美与慨叹为一体,意在反衬和突出这场战争的胜负对东吴、周瑜命运有着何等重要的意义。在其他咏史诗中,杜牧曾不止一次地运用过这种“反说其事”艺术手段,如《题乌江亭》评论项羽时,不正面写其失败,反说“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历史和战争胜负是客观的,不容歪曲,但想像的夜空,群星灿烂,浩渺无垠,只要抓得准,必然给人一唱三叹的审美感受。

《赤壁》这首诗在历史上曾引起争论,如宋人许凯就认为,杜牧写诗不顾“社稷存亡,生灵涂炭,只恐被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知好恶”。这种所谓“只要美人不要江山”的批评,显然失之浅薄,二乔不是普通美女,而是东吴皇家贵妇,作为艺术形象出现诗中象征和代表着国家尊严,“铜雀春深锁二乔”之句,以“毛”无所附,人无所依,逆说“皮”之不存,国之败亡,真可谓以小见大,妙不可言。另外,古今均有诗评家认为,此诗将战争胜利归结于东风之力,削弱了周瑜指挥之高明果决。此论从表层看,不无道理,但实则未得诗之真味。杜牧一生沉浮宦海,26岁中进士,但因秉性耿直,两度排挤出京,生活颇不得意,而他精于兵法,通晓晚唐政治斗争和民族斗争形势,有治国佐政之才,却始终未得良机一显身手,故胸中积郁不平之气。本诗强调东风作用,意谓象周瑜这样雄才大略的人物,也需要借助东风之力,离不开客观条件的便利,而自己虽有周瑜之抱负、才学,却从无“东风”之便,如果“东风”有助,境遇较好,我杜牧又何尝不能如同周郎一般,建功立业,大展宏图?

自比周瑜,又以“东风不与杜郎便”的境遇差异来感叹自己的抑郁之怨,便是作者创作本诗的思想契机。镏绩《霏雪录》中说:“唐人咏物诗,于景意事情外,别有一种思致,必心领神会始得……”用它来说明《赤壁》的深层意蕴,当是再适合不过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