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两晋南北朝诗歌·建安诗歌·曹植·野田黄雀行》鉴赏
曹植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见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这是曹植的后期作品,是借乐府旧题写的新辞。《野田黄雀行》属乐府《相和歌·瑟调曲》。
此诗的背景是:曹丕为了巩固自己的权位,开始翦除异已势力。初,父
曹操拟立
曹植为太子,植之好友丁仪表示赞成,加上曹植超群的才华,曹丕于是对曹植及其羽翼进行迫害并首先斩杀了丁仪、丁廙兄弟等人。
据黄节《曹子建诗注》引裴松之注认为:曹植见丁氏兄弟被害,而自己又无力营救,因此感到十分悲愤。此诗就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然而,由于环境所迫,诗人不能实书其事,直抒其情,只得通过借喻手法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衷肠。
* * * *
这是一篇体型较小的叙事诗。全诗通过对黄雀投罗和少年营救的描写,反映了当时险恶黑暗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朋友遇难而自己却爱莫能助的心情。
全诗十二句,大体有四层意思——
第一层(头二句):险恶政治气氛;
第二层(接下二句):同情遭难友人;
第三层(中四句):身陷囹圄;
第四层(最后四句):望得解放。
* * * *
下边是全诗的语译及其寓意——
* * * *
这首乐府诗,最突出的一个特色是通篇比兴。全篇十二句诗中,用了九个富有特征的“物象”:高树、悲风、海水、利剑、黄雀、鹞子、罗网、苍天、大波等;还有两个假托人物:罗家及少年。诗人就是将一系列物象加以迭现,并由物象转化为意象,使一个个侧面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并让人们通过这些生动的画面感受到:作者的抑郁愤懑之情和领悟诗歌含蕴的深刻寓意。但从表面看,它不过是一个带有稚气的童话而已。
作者让读者透过表象悟到内涵之寓意,高明之处就在于比兴法之巧妙运用。作者尽量使物象同意象浑然一体地呈现出来。比如“悲风”一词,既是物象,又是意象,因为在自然之风之前边加上了一个形容词“悲”,于是此风则非一般之风了。曹植诗歌常有“悲风”的使用:“高台多悲风”、“江介多悲风”“弦急悲风发”,还有“悲风鸣我侧”等等,都是已经感情化了的意象。其实,此“悲风”确带有建安时代的时代气息,其中凝聚着悲凉慷慨之情。
同时,此诗还让人看到另一种物象与意象之妙用。从“不见篱间雀”以后各句诗,一句交代一个动作,一句叙述一个过程,在动作推进中,见出少年的侠义性格。特别在诗的最后两句:“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诗尾写出了挺新的立意:不但表现了黄雀的喜悦,而且还告知人们之关系——在赐恩受恩关系之上,还带上一层“盟友共斗”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