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绩《野望》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不相识,长歌怀采薇

这是诗人归隐后写的一首律诗。全诗以其朴质平淡的风格及蕴含丰富的意境,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秋景山色图,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的情趣及不同流俗的孤高品格。

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着重点明野望时的时间、地点及其触景生情之感。秋天的傍晚,薄暮将临,诗人佇立于东皋(这是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时而放眼远望,时而左右徘徊,仿佛心中的烦闷无处排遣,人生的归宿无所依托。然而,这种傍徨苦闷的心理因何产生,诗人并未直接写出,而是留待读者去思索,去玩味。这里,诗人采用了藏头露尾的手法,首先设下一个悬念,然后在结尾处加以指明,这在艺术效果上,确实产生出了一种诱人的魅力。

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诗人采用静态素描法,把远近高低的不同景象融汇在同一个画面里,色彩绚丽,意境幽远,令人神往。深秋时节,山山树树,“霜叶红于二月花”,点缀出一片火红的秋色。加之那落日的余晖,金光闪烁,给大地染上了一层鲜艳的色彩,更加增添了金秋的诗意。那红叶,那红光,交相辉映,情意盎然。诗人用一个“皆”字和一个“唯”字来以虚托实,把万里无云、秋高气爽的天空以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大地之美景,描绘得形象逼真,独具特色。这是一种见景不见人的绘形绘色的手法,它再现了诗中有画的艺术风格。

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这是传神的精华之语。每一句都是一个动态画面,它们好似电影中的特写镜头,生动而形象地摄取了放牧人、狩猎者晚归时的动人画面,神采斐然,维妙维肖。诗人抓住了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一是“驱犊”,二是“带禽”。“驱”与“带”两个动词在词义上都表现出了主动色彩,使诗句显得十分生动。“驱”,把小牛犊活蹦乱跳调皮淘气的形态写得活灵活现;“带”,把猎人喜获归来的得意情景刻画得栩栩如生。读着它,仿佛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似有呼之欲出,跃然纸上之感。这种牧歌式的生活氛围,在诗人眼里,生活诗化了;而在他笔下,则是诗化了的生活。这是诗人精心剪裁经营的艺术匠心的高度概括。

尾联“相顾不相识,长歌怀采薇”,这是全诗的主旨。诗人之所以对周围环境氛围着力渲染,其目的正是为了借景寓情。这种“情”,虽然包含了他讴歌生活的因素,但却明显地反映出了他那遗世独立、消极、隐遁的思想倾向。须知,他对隐居生活,表现出了一种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对自己的所见所闻采用士大夫那种闲情逸致的态度,对现实生活进行观照,以淡薄的情感与现实保持严格的距离。另一方面,他又希望自己努力摆脱眼前现实的羁绊,到古代的隐者中去寻求知己。他推崇伯夷和叔齐,这两个商代孤竹君的儿子,在商朝灭亡之后,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在山上。诗人所以缅怀他们,说明他在现实生活中因找不到知己而感到孤独与痛苦,同时也说明他思想深处仍然保持了一个封建士大夫孤芳自赏的独立王国。这便是产生痛苦与悲愤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这方面,他不象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那样:“相顾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园田居五首》)。相比之下,他与陶渊明有着明显的差距。

这首诗是王绩的名篇之一。它出现于初唐的诗坛上,对开拓唐诗的新风曾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它继承了陶诗朴质平淡的艺术风格,自然流畅而又寄意遥深,对仗工整而又不事雕饰,为唐诗的发展与繁荣起了一个开路的先锋作用。这种历史性的贡献,应该值得肯定。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