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出塞》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只用了平平常常的二十八个字,但是它却能给人以浑厚朴实的美感,能引发人产生很多联想。它格调雄浑苍凉,意境悠远深邃,故而明代诗人李攀龙曾把这首诗誉为唐人七言绝句的压卷之作。

唐玄宗时,边关战事不绝,这首诗就是针对时事而写的。前两句写战争连年不断,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后两句则指出之所以如此,就因为边官无能,朝廷不能任用良将。表现了作者对时局安危的关切之情以及他希望战事宁歇,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意愿。

这首诗虽然是针对现实而写,但是由于它反映了封建王朝的通病:烽火连年,黎民涂炭,真正的将才不得重用,所以就引起了历代关心国事、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士的共鸣。这里作者不仅写出了唐代人民厌战的情绪,也写出了历代人民希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所以这首诗自唐以后,尤其在战争年代,更广为传诵。

当然,这首诗为广大民众所喜爱,还因为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作者所使用的字词很普通,但是这些字词的组合却很巧妙。首句七字,秦、汉是两个朝代,明月和关(塞)是两种景物,“秦时明月汉时关”,组成一句诗,就在读者面前展现出极为广阔浩渺的时空。唐人往往用“汉”隐指“唐”,如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长恨歌》)中的“汉皇”就是指唐玄宗。那这一句不仅是说从秦到汉,而且是说从古到今。明月依旧,朝代更迭,边关战火几百年不断,其结果是什么呢?“万里长征人未还”,就是写出了历朝历代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是无穷的灾难。“万里长征”就写出了百姓服兵役,参加征战,行程之遥远艰难,“人未还”正写出了征人妻儿老小倚门盼望其家人归回家园的心境。“万里长征人未还”,正是写出了“古来征战几人回”,“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社会现实。这开头两句不仅是兴发高远,感慨深沉,而且是字字千钧,动人心魄,表现了作者巨大的艺术腕力。

第三句“但使龙城飞将在”,这里用了一个典故,据《史记·李将军传》载,李广居右北平(即今河北省喜峰口一带),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这句是说假如还有象汉代飞将军李广那样的良将镇守边关的话,“不教胡马度阴山”,就是说也不会允许胡人越过阴山(今内蒙中部一带)不断骚拢了,战争也早就平息了。这两句中的“但使……在”和“不教……度”的假设条件句式用得十分得当。这就把上两句深沉的慨叹又加深了一层,由慨叹人民连年受战火之苦,而转为期望战火停息,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可是期望不是现实,假设的条件在现实中也不存在,这就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不善用人和边将无能的讥刺和不满。这首诗直令人从开头读到尾,从尾又联想到开头,让人越反复吟咏越感到其意味无穷。

这首诗用的是乐府旧题,属于横吹曲辞。横吹曲属于军乐,其乐调雄劲高亢。读这首诗我们直可想见唐人唱这首《出塞》歌时慷慨激越,悲壮苍凉的情态,四句二十八字的短诗能引起人思潮起伏,感慨万千,千载之后令人读来仍连声叫绝,谁又能不承认王昌龄确是唐代诗人中的七绝圣手呢?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