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寄黄几复》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夏秋之季,黄庭坚抵达德州德平镇(今山东省商河县境内)监镇任上。由于同僚中没有志同道合者,他持别怀念自己少年时代的朋友黄几复,第二年春,他写下了这首著名诗作。

黄山谷跋此诗云:“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德平镇,皆海滨也”。密友二人虽都在海滨,却一南一北,无由相会,所以诗人起首便说:“我居北海君南海”,一北一南,已使人有天各一方、渴慕相会之情,各缀一“海”字,则更使人有苍海无涯、空阔渺远之感。同时,熟悉历史的人,都会自然地联想起《左传》中楚子问齐恒公的话来:“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从外在的形式上,“我居北海君南海”是反用之;从内涵来看,楚子与齐恒公“风马牛不相及”不仅是地隔辽远,而且是各有封疆、不应往来,山谷化用此诗,将亲密无间的友人关系与历史上的敌国关系相比,可说是,于幽默中见沉重、寓深慨于诙谐!

次句是从前句句意中自然生发而出的,互相思念而又不能相见,自然是只好“寄雁传书”了。鸿雁传递书信的故事,经《汉书》苏武事塑造而出,渐次成为华夏文化的一个内容,如杜甫名诗《天末怀李白》:“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到了黄庭坚的时代,此典已然用滥,如果再沿用就真要“味同嚼蜡”了。然而,山谷毕竟是一代诗宗,他只在此四个熟字后轻轻地加上了“谢不能”三字,全句就立刻生机盎然、余香飘溢了。原来,中国不但有鸿雁传书的故事,而且还有鸿雁只能飞到湖南衡阳的传说。唐人王勃有名句:“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宋人范仲淹亦云:“衡阳雁去无留意”。所以,诗人说他托鸿雁给远在衡阳以南的友人捎书传信,鸿雁却以“不能”而谢绝了。从这第二句可以看出,黄庭坚运用典故,推陈出新,“化臭腐为神奇”,名不虚传。

颔联“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当时就被诗人们评为“奇语”(见《王直方诗话》引张耒语)以后更一直被奉为千古绝唱。其实,这二句诗中的每一个词语都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只是经过诗人巧妙的剪接组合,才使读者产生丰富的想象,从而使这些用熟了的名词成为美不可言的意象。诗人上句欲极写当年相聚之乐,却只拈出“一杯酒”三字,就能勾起友人多少美好回忆,更兼以“桃李”、“春风”四字映托,是在春风桃李下饮酒吟诗?还是说当年之情景美好如桃李春风?都尽可由读者想象;同样,诗人欲写别后相思之深,也只是用“十年灯”三字就极传神地道了出来:十年来,诗人夜夜挑灯不眠,思念着远方的友人,更兼有“江湖夜雨”四字作背景,更平添几分惆怅。“江湖”二字,使人看到诗人辗转流泊、羁旅客乡的身影,“夜雨”二字,则在诗人那静谧的灯光下,流出了一声“永恒的玻璃似的梵音”(梁宗岱语)。从上下二句之间的关系看,诗人选用对立的意象:“一”与“十”是少与多的对照,欢会何其短促,飘泊何其漫长!“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则是“乐景”与“哀景”的反衬,从而起到了“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王夫之语)。黄庭坚论诗,推崇“简易而大巧出焉,平淡而山高水深”,读此一联,可知其语不妄矣!

颔联是写黄几复的为人:“持家但有四立壁”化用司马相如“家居徒四壁立”之典,写友人的清正廉洁;“治病不蕲三折肱”,化用《左传》记载的一句古语:“三折肱,知为良医”,(意思是,一个人多次断臂,自己也就成为好医生了)写友人治国救民之才干。此二句并非对友人的溢美之辞,这一点,我们应该结合前文所介绍的黄庭坚当时孤独无友的心境加以理解。

尾联是诗人对友人的遥想揣测,诗人想象当年的少年英豪,如今读书已读白了头发,伴着那读书声,是猿猱的悲啼与瘴气弥漫中溪水的声响。诗人没有说自己的思念,也没有直接为友人发出怀才不遇的不平之鸣,然而,所有这些,都在这“隔溪猿哭瘴溪藤”的余音里,袅袅娜娜、飘荡不已……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