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宋清诗词·隋唐诗歌·李贺·雁门太守行》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隋唐五代宋清诗词·隋唐诗歌·李贺·雁门太守行》鉴赏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是一位著名“寿短成就大”的青年诗人。在他现存诗歌里,其中很多篇章从不同侧面“深刺当世之弊,切中当世之隐”,表现了诗人进步思想。他的诗作,除了抒写个人怀才不遇,愤懑不平之外,他又写了反对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的诗;写了揭露抨击统治集团的腐败政治和荒淫生活等作品。同时,也写了一些反映劳动人民疾苦的诗歌。我们选入的这篇《雁门太守行》,就是一篇反对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的代表作;《梦天》属于“记梦言志”、抒发个人感慨的诗,也是名篇;而《老夫采玉歌》,则是反映人民疾苦的代表作。

《雁门太守行》,系乐府《相和歌·瑟调曲》中的旧题。在汉古辞中,歌咏洛阳令王涣事迹的,而六朝、唐代的拟作,却是借来歌咏征战之事的。本篇主要写将士边城苦战,誓死报国。在我国古代反映边塞战事诗篇中,这是一首壮烈雄奇,影响较大的名作,其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的佳句,更是为后世所广泛引用。后人李雄桢在《昌谷诗解序》中曾云:李贺诗歌“胸有万卷书,笔无半点尘”。



* * * *



全篇篇幅虽小,只是八句诗,却具体生动地画了一帧“边城苦战图”,把一场激战的全过程,都鲜明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首先:敌军压境,孤城无援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黑云压城,沿用旧话,暗引古典。语本《晋书·五行志》:“凡坚城之上有黑云如屋,名曰军精。”此指战争形势十分紧急。

甲光,战衣铠甲之光亮。金鳞开,形容铁甲经过日光照耀闪动异彩。

这里是写叛军攻城的声势(此叛军、指承德节度使王承宗祖孙三代拥兵自立,达三十九年)。上句说危城将破时的沉重气氛,像黑云高压城楼,似要摧毁那样。典实之意,隐含其中。下句写解救危城、讨伐叛军的战士们的武勇和军威。是说日光照到战甲的鳞片上,发出一种金色耀眼光晖,借以显示其军容之威武。



其次,英勇接战,号角漫天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这两句诗藏有一个难词,注者解说纷纭。燕脂凝夜紫,注者至少有三说:一说“燕脂,指暮色霞光。暮色渐深,云山都成紫色,即所谓‘凝夜紫’,犹王勃《滕王阁序》所云‘烟光凝而暮山紫’。”(《唐诗选》)二说“燕脂,红色,这里喻血。”“战士血洒疆场,夜间凝成了紫色。”(金注、林注和杭大注本),三说,“暮色中塞土有如燕脂凝成,紫色更显得浓艳。”“长城附近多半是紫色坭土,所以称为“紫塞”。(朱注、武大本)我认为第一说为宜,第二说勉强可通,第三说不妥。因为诗人光说说塞泥颜色,似乎意义不大。燕脂,同臙脂、胭脂。

这两句诗的大意是说,在一个秋天傍晚,组织了反击,战士英勇善战,号角声震天;两军鏖战直至夜幕降临,暮色渐深,边塞云山都染成了深紫色。



其三、轻兵夜进,冒寒出击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临易水,易水,原是今河北易县与定县之间的河流。此为借用其名,并非实指,可能诗人联想到《易水歌》之故。《易水歌》有云:“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霜重鼓寒,天寒霜重,连鼓也敲不响了,极言其寒也。不起,即不扬。语本《汉书·李陵传》:“吾士气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

这两句是说,在夜行军中,风大,为减少阻力,卷起军旗急速前进;大军到了易水(也可能其他水流),立即投入战斗。这时正是严寒天气,夜霜浓重,鼓声不扬。

大家知道,古代作战,以击鼓指挥战斗。既然“鼓声不起”,大概战事失利了。如果是获胜的军队,一定战鼓冬冬,杀声震天,怎么会偃旗息鼓呢?

当前流行的一些注本,对此注释,只说“寒夜进军景象”,似乎不确。何止“进军”,已经接战了,而且已经战败。这里一个关键字眼,就是对这个“不起”的理解。“不起”,不是不响,而是鼓声低沉、不扬,也就说“鼓声不很响”。既然有鼓声,那怕是“低沉”的鼓声,也表明在战斗。因为,它是发起进击的信号。



最后:寡不敌众,为国捐躯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易县东南,战国时燕昭王所筑。昭王以千金置于台上,以延揽人才。此谓君王平日对自己的隆重礼遇。

玉龙,剑的代称。据说,晋初,雷焕于丰城县得到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为龙。

这两句说,经过苦战,由于寡不敌众,战争失利,但为报答君王平日重士的厚意,提了剑与敌死战,直至捐躯。

诗人运用了高度艺术技巧,把一场具有广阔空间和异常猛烈的激战场面,经过压缩和提炼,用八句小小篇幅,淋漓尽致的描画了出来,使人留下强烈而深刻的实感。如果不是一位艺术高手,是难以办到的。



* * * *



一、这首乐府诗体现了李贺诗风特色

李贺诗歌,继承了楚辞的《九歌》、南朝民歌的“神弦歌”的传统,并且直接承受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影响,也汲取韩愈“陈言务去”的精神。在诗歌的形象、意境、语辞和比喻手法等,都不蹈袭前人,独张旗帜,使自己诗歌形成一种瑰丽奇诡的特殊诗风。

选读的这首《雁门太守行》乐府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李诗风格的特色。它以“削平割据,维护统一,誓死报国”的基本观点统帅全诗。诗人为了充分表达这个主题,就遣使了浓烈的色彩、峭丽的语言和最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加以叙写和描绘。比如:

开篇就以“黑云压城”来喻战局危急之势;又以“金鳞甲光”来表军威之豪。诗歌一开腔,就动人魂魄。

接着,使用一连串的类似词藻来写所要表达的各种情状和气氛:用“角声满天”,写战争激烈之状;用“塞土燕脂”,状战时秋暮之色;又以“红旗半卷”,显其轻兵夜进之捷;还拿“霜重鼓寒”,暗示冒寒苦战之失利。

最后,在写完战事全过程之后,又用引典入诗(即“黄金台”、“玉龙剑”),来表明忠君报国之志。

二、诗人还懂得运用“重彩”来煽情引人


在全诗处处可以见到这种“重彩”字眼。如:“黑”、“金”、“紫”、“红”、“黄”和“燕脂”等一连串颜色之辞。诗人把它们安置在各诗句的恰当部位,构成了一幅色彩绚烂而有形、有神、有动、有静的“激战图”。这不是一般的中国画,而是一帧重彩油画。这样,不仅能够更好突出将士们“誓死报国”的英雄形象,而且使全诗充满热烈、紧张气氛和浓重激昂的声情,创造出一个苍凉悲壮的艺术境界,令人感到身临其境,难以忘怀。

由上可见,这首乐府诗之所以广为传诵,除了它有积极的立意之外,在艺术上,就因为它拥有浓烈色彩、峭丽语言和激昂声情之故。当然,诗中缀有佳句(如“黑云压城城欲摧”等),也是传诵古今的原因之一。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逸事,值得一说。

据传,元和二年(807)间,李贺带着自己的诗卷去见韩愈。起初,韩愈不想见他,后来看了卷首之《雁门太守行》,大为称赏,立即“束带急见”。并从此成了忘年交的密友(韩长李二十多岁)。其实,李贺诗名于当时就已大震:李诗中已有数十首谱曲入乐,广为传唱;李贺每出一首歌诗,就有人用重金争购而去;晚唐李商隐、温庭筠热爱李贺诗歌,受其影响至深。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