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诉衷情》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陆游生活在我国历史上最为沉重、屈辱的南宋时代。他生当乱世,却不肯敷衍,始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以抗金复宋、重振国威为己任,并执着地为此奋斗、呼号终生。然而,他的理想和腐败的现实相距太远了,这就注定了他苦闷的悲剧性的一生。

《诉衷情》是陆游晚年的作品。这时词人已年近古稀,退居故乡山阴。但他一日也没有忘记抗敌前线,报国信念至死不衰,愈老弥坚。

词一开篇,展现给读者的是充满勃勃生机的战场景象:“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这是词人一生中最引为自豪的一段生活。宋孝宗乾道八年,陆游从夔州来到南郑(今陕西汉中),在四川宣抚使王炎处任干办公事。汉中地势雄伟,物产丰富,民俗豪壮,陆游感到了新的希望,他不但积极策划抗金的战略规划,还曾亲自参加过战斗。尽管词人当时已四十八岁,但报效祖国,成就一番事业的雄心敦促着他像年轻人一样,从军戍边。“万里觅封侯”,用汉代班超的典故,《后汉书·班超列传》载:班超年青时“尝辍业报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城,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来班超转战西域三十余年,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定远侯。陆游这里的觅封侯,则重在表达自己不甘心做一个文弱书生,决心投笔从戎,为国效力的雄心壮志,当他真的来到抗金前线时,那种兴奋的神情是可以想见的,“匹马戍梁州”,再现了他当年的勇猛顽强、卓然不群的战斗英姿。正当作者意气风发、驰骋疆场的得意之际,他被调离了南郑,前后仅仅半年时间,戎马生涯就此结束。“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此后,人常常在梦境当中重返前线,回到南郑的关塞河防参加战斗。但每俟梦醒,便倍觉凄凉,一切已成为过去,将一去不复返,只有旧时穿过的貂裘戎装还在身边,却也落满了灰尘,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上片在无尽的惆怅中收笔。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下片一气呵出,不用一典,明白如话,却饱含了作者满腔的悲愤和遗憾之情。这无尽的愁思剪不断,理还乱,搅扰得词人坐卧不宁。陆游一生为抗金复国,然而屡遭坎坷,多次被贬黜,欲报国而无门。如今胡虏未灭,自己却进入暮年,就是有机会重返疆场,也将力不从心了。这怎能不令人悲从中来呢?“泪空流”道出了作者内心无比悲凉的感伤,然而泪流多少都无法挽回逝去的年华。“此生谁料”三句,非常形象地把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表现出来。虽然他的心时时都在抗金前线(天山代指前线),而身却无法随心而往,只能在这平静的山村空度年华,这是作者始料未及的。这里,作者虽然没有直接指斥南宋当权的统治者们,但对他们的不满和怨愤已尽在字里行间了。

陆游这首词表现的怨恨和悲哀,同一般文人那种怀才不遇,感叹生不逢时,世事艰难的怨愤作品有着本质的不同,他的怨和悲,不是囿于个人的得失,而是代表了全民族的悲哀,所以作品具有更深的感染力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