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辛弃疾

饶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这首词写于淳熙九年(1182)之后,是作者被革职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带湖时期的作品。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三十里,“南临溪流,远望如庐山之香炉峰”(见《清一统志·江西广信府》),风景优美。故作者在博山寺旁筑“稼轩书屋”读书,时常往来于信州至博山的道中。他以途中见闻写下十余首词,此是其中的一首。

作者素怀收复中原大志,遭到朝廷投降派的忌恨和排斥,落职隐居中虚度年华,内心悲愤不已。此词的写作特点,是以空间与时间的频繁转换,抒发了他深埋心底的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愤懑感情。

上片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十分狭小而凄冷的空间——在一间简陋破败的茅草空庵里,作者被秋夜的冷风吹醒了。词人耳目所接,是昏暗油灯光下的饶床饥鼠,翻飞蝙蝠,松风急雨和破窗纸鸣……周围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空寂、阴森、冷落和荒凉,独宿难眠的词人,几乎要被这狭小丑陋的空间所窒息了。当年叱咤风云的战斗英雄,现在却被抛弃到这样一个空寂无聊的黑暗角落里,社会的不公平待遇是如此的冷酷,南宋小朝廷的糟踏人才已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了!作品就是这样以狭小、昏暗、丑陋的空间,显示出主人公被压抑、被扼杀的高洁善美的品格。但同时,更重要的,作品所设置的这个狭小、昏暗、丑陋的空间,还构成为进一步映衬主人公博大、光明胸怀的典型场合。狭小空庵的景物,虽然都是冷漠、寂寥的标志,但它们又都是动荡、不平静的象征:绕床鼠群是饥饿的,它们四处乱窜发出啾啾的尖叫;蝙蝠是寻觅光亮的,正鼓翼环灯翻覆飞舞;狂风是夹带松涛的,有如汹涌波涛般放声呼啸;急雨是飘泼如泻的,阵阵沉重地敲打着屋顶;破窗纸是暴风撕裂的,时而发出沙沙的拍击声……一切都腾发着激荡不安的声响,这些声响汇为激越的旋律,从而衬托出词人忧患失意内心的奔腾动荡的狂飙。一种意欲冲决狭小空庵的黑暗、驱散凄冷境遇的势态,笼罩了全局,从而表现了词人的不甘寂寞而思打烂这狭小空间世界的雄伟气势。

在上片借境发端、极尽渲染烘托的基础上,下片得以顺利地展开了抒情叙怀的笔势:“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塞北、江南的迅速转换,显示出时间的飞速流逝;“归来华发苍颜”的巨变,体现出盛年难再、时不再来的喟叹。作者不禁追忆起平生的战斗经历,激荡着历史长河的怒涛。那“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鹧鸪天》),刀斩义端、生擒张安国的壮举,是何等的豪迈磅礴!“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外声。沙场秋点兵。”(《破阵子》)又是何等雄壮的生活!而如今,免职退隐,年事渐高,壮志、事业皆付之尘土,怎能不令人潸然泪下呢!但是,词人并没有在泪花中淹没斗志,希望的火花仍在胸中燃烧。词人在对时间飞逝的恐惧感中,促发了他愈加珍惜有为之年的感受:“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一阵凄冷的秋风吹透了单薄的布被,词人在睡梦中惊醒了,眼前所看到的,正是自己日夜眷念和热爱着的祖国的万里江山。词人再难以安然入睡,他浮想联翩,急欲乘时而用。整个画面立即呈现出勇往直前者的雄沉、铿锵的足音,使我们感到了一颗赤子之心正连带着他无时无刻不在跳动的脉搏,从而集中体现了词人在有限时间内的无限豪情壮志的人格美。

词的最后两句,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在与上片狭小、空寂、破败茅屋的空间对比中,此处展现的是无比辽阔、无限广袤的雄伟壮丽的祖国大好河山,令人心旷神怡;词人也终于在感奋沸腾的心境中摆脱悲凄哀伤,从而获得了精神的解放。这样的结尾,顿时把全词旨意提高到空前的境界,使人荡气回肠、振奋激昂。

总之,词人对时间的惜取,是此词所表现出的精神境界美的根本所在,也是读者得以获得感人肺腑的艺术力量的主要原因。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