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词·晁冲之·汉宫春》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诗词鉴赏《两宋词·晁冲之·汉宫春》晁冲之

晁冲之

黯黯离怀,向东门系马,南浦移舟。薰风乱飞燕子,时下轻鸥。无情渭水,问谁教、日日东流。常是送、行人去后,烟波一向离愁。回首旧游如梦,记踏青殢饮,拾翠狂游。 无端彩云易散,覆水难收。风流未老,拚千金、重入扬州。应又是、当年载酒,依前名占青楼。

注释 ①殢(tì)饮:沉溺于饮酒。②彩云易散:美丽的彩云容易消散,比喻美满的姻缘被轻易拆散。③拚(pàn):舍弃,不顾。

春郊游骑图 【元】赵雍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南朝江淹《别赋》),“离别”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重要主题。本篇也是一首送别词,作者宕开笔墨,抒写人生的普遍离愁,真实又不失淳厚。关于送别的对象,作者开始没有明确指出,而是层层铺垫,在结尾处才交代谜底,因此显得别开生面。

上阕侧重写分别时的场景,营造出浓郁的送别氛围。开篇表明心境——“黯黯离怀”。“多情自古伤离别”(柳永《雨霖铃》),“相见时难别亦难”(唐李商隐《无题》),都是极言分别时的伤感和不舍。送行之时,人都是心情黯淡,索然无绪,作者没有用“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也没有说“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王观《卜算子》),但“黯黯”二字已经将绵绵的离愁呼之欲出。

“东门系马,南浦移舟”都是典型的送别动作。“东门”“南浦”未必是事实,作者采用了借代、互文的修辞手法,描绘的分别是停马驻足、独上兰舟的画面。“南浦”,原意是南面的水边,后因文人的点染,便转化成了诗词中的典型意象——送别之地。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楚辞》,其中的《九歌·河伯》中有:“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王逸注:“愿河伯送己南至江之涯。”南朝江淹妙笔生花,赋予“南浦”永恒的生命,他的《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流传千古,极具风情。唐李贺《黄头郎》:“黄头郎,捞拢去不归。南浦芙蓉影,愁红独自垂。”王琦注引曾益曰:“南浦,送别之地。”一直到清代“南浦”还活跃在文人笔下。所以“南浦”的送别意象早已定型,诗词中一提到“送君南浦”,或只提出“南浦”两字,便涤荡起一股浓郁的离别之愁。

“薰风”四句描写的都是送别时的环境,平添了伤感气氛。“薰风”即春风,和风。《吕氏春秋·有始》:“东南曰熏风。”高诱注:“巽气所生,一曰清明风。”春光明媚,和风送暖,轻鸥翱翔,燕子翩跹。燕鸥不懂离人苦,依旧欢快飞舞,也许此刻正是燕子成双,沙鸥成对吧。渭水呢,更是无情,静默无语,日日向东,送走行客,毫无留恋,空余作者一人“行人去后”,细数着烦忧。“常是”突出了伤别情愫的普遍,“一向”暗示了愁思的郁结、蔓延。“烟波一向离愁”表明行人去后,词人依旧伫立江边,极目远眺,但见烟波浩淼,江水悠悠,留下无限愁思,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下阕转入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回首旧游如梦”极言往事不堪回首。 想那时清明时节,他们曾一起“踏青殢饮,拾翠狂游”。 “拾翠”是拾取翠鸟羽毛以为首饰,多指女子游春。语出三国魏曹植《洛神赋》:“或采明珠,或拾翠羽。”南朝梁纪少瑜《建兴苑》诗:“踟蹰怜拾翠,顾步惜遗簪。”唐吴融《闲居有作》诗:“踏青堤上烟多绿,拾翠江边月更明。”此处暗示出与作者同游的是一位女子,但是她的身份依旧未言明。

“无端”二字笔锋陡转,将思绪拉回至现实中。“彩云易散”比喻美满的姻缘被轻易拆散,出自唐白居易《简简吟》“苏家小女名简简,芙蓉花腮柳叶眼……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覆水难收”比喻事情无法挽回。这二词暗示出他与女子曾有过美好的恋情,但是因为某种原因情缘湮灭,令他无限痛惜伤感。美总是太过匆匆,转瞬即逝,而人仍兀自想念,这种物是人非、今昔之别,带给他强烈的心灵冲击。

“风流未老”四句作者表示要回扬州,掷千金,去过当年载酒、占青楼的潇洒生活,至此最终点明了女子的身份,也折射出晁冲之风流潇洒、任情自适之性格。性情使然,但也会打上现实的烙印。晁冲之的仕途坎坷不平,他举进士不第,后居具茨山下,人称具茨先生。“当年载酒”“风流未老”写出了昔日的欢悦与温存,也许他与杜牧一样都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的感慨吧。

全词语言清新,格调幽婉,感情深沉。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将送别之情、追忆之苦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却又欲擒故纵,女子的形象、身份“千呼万唤始出来”,如此着笔,的确曲折别致,匠心独具。(张雅莉)

链接 徽宗时所置宫廷音乐机构——大晟府。崇宁四年(1105)八月以大晟乐成而置此府掌之,隶尚书省礼部,宣和七年(1125)十二月罢。专掌朝廷典礼所用音乐。礼、乐原统掌于太常寺,大晟府之建,礼、乐始分二司掌管。其长官为大司乐,典乐为副,其下有大乐令、主簿、协律郎、按协声律、制撰文字、运谱,以京朝官、选人或通晓乐律士人充任。下辖六案:大乐、鼓吹、宴乐、法物、知杂、掌法。乐工有乐正、乐师、色长、引舞、舞头、舞郎、上工、中工、下工、舞师等。所隶乐司有教坊及钤辖教坊所。

宋代踏青之风极盛。踏青是一种寒食、清明期间郊野春游活动的岁时风俗。宋代此风极盛,开封、临安等地居民,不分贫富,届时均趁寒食、清明祭扫坟茔之机,携带枣糕、炊饼、乳酪、稠饧等食品及酒,倾城而出,车马繁盛,几塞城门,故张耒有“寒食清明人意间,春城士女出班班”之句。在“四野如市”的郊外,“笙歌鼎沸,鼓吹喧天”,人们或群聚园圃,或泛舟湖上,罗列杯盘,互相劝酬,并盛行蹴踘、秋千、斗鸡等娱乐活动,王禹偁《寒食》诗“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即写此盛景。踏青游赏之人往往直至日暮才返归城中。又四川一带有“踏青节”,《壶中赘录》载:“蜀中风俗,旧以二月二日为踏青节。”是日,人们皆往四郊游赏。此俗至今尚存。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