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词·朱敦儒·念奴娇》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诗词鉴赏《两宋词·朱敦儒·念奴娇》朱敦儒

朱敦儒

老来可喜,是历遍人间,谙知物外。看透虚空,将恨海愁山,一时挼碎。免被花迷,不为酒困,到处惺惺地。饱来觅睡,睡起逢场作戏。休说古往今来,乃翁心里,没许多般事。也不修仙不佞佛,不学栖栖孔子。懒共贤争(11),从教他笑(12),如此只如此。杂剧打了(13),戏衫脱与呆底(14)

注释 ①谙知:熟悉。物外:尘俗世事之外。②虚空:指大千世界。佛教以为诸世界一切皆空无,虚无形质,空无障碍,虚与空便都是无。③恨海愁山:恨如海,愁如山。④挼(ruó):揉搓。⑤惺惺:清醒、机警。⑥逢场作戏:本指江湖艺人随行处即临时择空场,用随带竿木,挂帷幔成台,当众演戏。禅宗语录中多指悟道在心,不拘时地。后谓随事应景,偶一为之。⑦乃翁:你父亲,此处为朱敦儒自称。⑧般事:如此之事。⑨修仙:修道成仙。佞(nìng)佛:沉迷佛教。⑩栖栖:忙碌不能安居貌,《论语·宪问》有“丘何为是栖栖者与”之句。(11)贤:宋人尊称,相当于“您”。(12)从教:任教、任听。(13)杂剧:宋人对各种歌舞、杂戏的统称,杂剧演出时先演一节由五个角色出场的小歌舞,称为艳段,再演正杂剧,内容或是一段滑稽戏,或是以大曲曲调演唱故事。打了:演完了。(14)戏衫:戏衣。呆底:痴呆不明觉者,此比喻醉心功名富贵者。底(de),助词,犹“的”。

梦蝶图(局部) 【元】 刘贯道 美国私人藏

鉴赏 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朱敦儒致仕,不久退隐嘉禾(今浙江嘉兴)。二十五年十月六日,权相秦桧强行使朱敦儒复出,朱敦儒惧祸不敢辞,出任鸿胪少卿,不久秦桧死,同月二十三日,朱敦儒依旧致仕,再次退隐嘉禾。朱敦儒本来清誉在外,朝野皆知,曾因与主战派人士交往过密而获罪罢职隐居。此次复出虽然前后不到二十天,但人们议论纷起,批评他晚节不保,依傍权贵奸相,为人所惋惜。朱敦儒自己悔恨之心亦溢于词中,本词当作于同年十月之后。

作者早年隐居洛阳,中年南渡流离岭南,后又出仕南宋,卷入政治漩涡而罢官归隐,中途又短暂复出而被讥为“失节”,最后以75岁高龄再次归隐。这一生起伏曲折的历程,正是“历遍人间”之意。晚年归隐时崇尚清静无争,沉浸在超然“物外”的境界中,遭受岁月蹉跎磨砺的心灵终究得到恰当的安顿,正是返璞归真,回到早年的志向,“麋鹿之性,自乐闲旷,爵禄非所愿也”(《宋史·朱敦儒传》)。因而,词人才有“老来可喜”之说。上阕次三句流露出痛切悔恨之意,作者已经看透了人世红尘,其中有恨如海深、愁如山重。此恨此愁估计是针对其晚节不保之事而发。考其晚年复出的原因,周必大称“希真老而爱其子,而畏避窜逐,不敢不起,识者怜之”(《二老堂诗话》),评价亦可谓中肯。种种乱愁纷绪,都被作者“一时挼碎”,其恨切如此,可谓直白而形象。以口语入词,亦是作者词作清丽浅近的一贯风格。次三句写作者不愿为尘俗所困,原因未必是“拼从前烂醉,被花迷著”(张先《满江红》),或“忆当时、酒恋花迷,役损词客”(柳永《两同心》),而可能是“七十衰翁,告老归来,放怀纵心”,“如今且,趓花迷酒困,心迹双清”(《沁园春》)。开怀心清,无拘无碍,“饥来吃饭,困来即眠”(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六),不拘时地,放心沉睡,正是“等闲池上饮,林间醉”(《感皇恩》)的境界了。

下阕继续展开议论,写作者超然无执的心态。前人称“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唐杜甫《可叹》),“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唐白居易《放言五首》),而作者却以父亲的口吻亲切地告诉子女,他超然于历史,不在乎功过评说,暗指晚年失节之事。作者不执念于佛老仙道,不是因为“事神徒惕虑,佞佛愧虚辞”(唐李商隐《咏怀寄秘阁旧僚二十六韵》),而是因为修仙佞佛依然不是彻底的解脱之道,“洞天谁道在,尘寰外”(《感皇恩》),洞天不必在尘世之外,在世界中就可以超然物外。作者也不学孔子救世济民,心怀天下,虽奔走往来,却惶惶如丧家之犬,正是“圣人栖栖忧世”(《论衡·指瑞》)。作者既不与人相争,也任由别人评论。全词以“杂剧”比喻人生作结,新奇而深刻。将“戏衫”比作人生种种诸如富贵功名之类的临时面具,将“呆底”比作那些纠缠着名利、执念着人生的不明觉者,他们被人生的戏衣所遮蔽而不自知。既然作者的人生之戏已经谢幕,就把那些虚幻浮华的东西扔给痴迷者吧! 把本真的精神留给自己,所谓“认取自家身”(《临江仙》)是也。

本词辞浅情真,以禅理佛语、口语俚语入词,亲切而生动,呈现议论化、散文化、语录化的风格。朱敦儒以诗为词、以文为词、以议论为词,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自成一家,多为后世词评家所称赞。(张伟特)

仿米山水图(局部) 【明】陈淳 故宫博物院藏

链接 宋代日渐风行的禅宗语录。禅宗语录是由亲随左右的门弟子随时笔录编集而成的禅师言论。禅宗之有语录,肇自《六祖坛经》,以后日益发展,逐渐成为禅家的一种专门文体。唐代禅宗语录为数不多,到了宋代,禅宗语录风行,出现了大量的语录,是禅宗语录的鼎盛时期。宋代最著名的语录当首推释赜藏主集的《古尊宿语录》四十八卷,该书收罗广泛,自南岳怀让以下,马祖、百丈、临济、云门、真净、佛眼、东山等四十余家唐宋禅师的语录都收录书中。后来又有释师明在此基础上著《续古尊宿语录》六卷,收录从南岳怀让到隐山璨等共七十余位禅师的语录。

禅宗“顿悟”理论对宋代哲学与文学思想的影响。禅宗的顿悟理论,不仅在中国佛教史上影响很大,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以及文学思想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宋代的理学家朱熹,也倡导“一旦豁然贯通”的工夫,很明显就脱胎于禅宗的“一悟即至佛地”的顿悟说;陆九渊的心学思想中所提出的直接“发明本心”以达到“知”的认识论,也是源于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理论。而南宋著名的文学理论家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更将悟引入诗歌研究中,提出“妙悟”说。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