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两宋词·李之仪·谢池春》李之仪
李之仪
残寒销尽,疏雨过、清明后。花径敛馀红,风沼萦新皱①。乳燕穿庭户②,飞絮沾襟袖。正佳时,仍晚昼。著人滋味③,真个浓如酒④。频移带眼⑤,空只恁、厌厌瘦。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天不老⑥,人未偶。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⑦。
朝妆缓步图【清】王树毂
浙江省博物馆藏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男女间相思的恋情词。这是李之仪最擅长的题材,也是他写得最好的一类作品,其名作有著名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等。本词虽不如《卜算子》出名,但在风格上有很多相近之处,而且在某些细节上,它比前者更显委婉清丽,颇有特色。
词的上阕从时节气候着笔:春寒渐渐退去,在“清明时节雨纷纷”之后,天气变得晴朗而清爽。这是典型的春末夏初的天气,美得让人沉醉。接下来的“花径”两句是作者所见的景物,与上三句交代的季节特征相符。这两句的对仗非常工整,描写也极为精致,一个“敛”字,一个“萦”字,给无情的自然加入了有情的生命,“馀红”二字又隐隐透露出惜春的情怀。在描写静态或者无生命的客观自然之后,“乳燕”二句开始引入动态的景象以及人物。燕子喜欢在庭院梁柱间筑巢抚育后代,而初夏正是小燕学飞的季节,“乳燕穿庭户”的描写为我们如实地展现了一幅明丽而富有生趣的初夏图景。作者以“小燕轻捷地穿过庭院”这一意象起兴,引出下一句的描写:柳絮也随风飘飞,沾满了词人的襟袖。古人往往见柳絮而产生一种漂泊的孤独感,或者产生对漂泊在外之人的思念,同时也会因此而感慨时节的变换、岁月的流逝。因此,“飞絮”一句已经进一步透露出词人心中的愁绪。紧接着“正佳时,仍晚昼”二句便一转而入正题。虽然节气很好,但现在却已黄昏,这是充满象征性的写景,从这一句开始,全词转入抒情。“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二句重重地渲染愁情的浓烈。这两句词中使用了几个很通俗的词汇,表达出一种真切、自然的感情。“愁浓如酒”的比喻本是古人常用,但在这种俗语的氛围下,又显出一丝新意。
下阕抒情的氛围更加浓重,并渐渐由抒情而进入议论、进入责问,在责问中表达更强烈的思念。“频移带眼”二句,像极了柳永《凤栖梧》中的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不过李之仪这首词所要表达的似乎不是那种心甘情愿为伊人“憔悴”而不悔的痴情,所以主人公因“憔悴”而引发了更强烈的思念与“恨”。“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这是本词写得最生动、最有趣的四句,它们不仅形象地模拟了民间男女说话的口吻,而且把恋爱双方那种相恋而又互相嗔怪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热恋中的双方,在不见面的时候自然充满了思量,即使是暂时见面,随着不久后的分离,便又回到了先前的思量。这“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二句便写出了这种极矛盾而又痛苦的情形,让人同情又觉无奈。后两句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既然见面,甚至是频频见面,都无法抚慰思念的心,那么何不“长相守”呢。这正是一个痴情人的好办法! 但是他们为什么不采用这种办法呢? “为问……何似……”这一句式便透露出主人公的更大痛苦。“为问”是疑问的语气,“何似”则把这种疑问转变成责问:“频相见”显然不如“长相守”,而我们却为何不能相守呢?“天不老,人未偶”揭示了答案,原来是苍天无情,让我们不能成偶。“天不老”一句反用李贺诗“天若有情天亦老”的意思,天有情则天老,反过来说天不老自然是因为天无情。这里化用典故非常巧妙,它不仅含蓄地揭示了恋人不能成偶的原因,更把原诗本来的含义也化用进来,告诉读者:我们这段恋情的悲哀,能让老天也觉得伤感,而天却没有成全我们,这是多么无情啊。这种一而再、再而三的转折,读来让人惊叹而神伤。结句再次回归到写景,作者只能借时光流逝无奈地排遣自己的悲伤。庭前柳树呼应前文的飞絮,它们正是贯穿全词始终的典型意象。
整首词以写景开始,以写景结束,中间加入复杂而波折的感情,使得整体上呈现出情和景的完美交融。(姚苏杰)
链接 《谢池春》词牌。又名《风中柳》《风中柳令》。双调,六十六字,仄韵。另有《谢池春慢》,是为同名的慢词,因张先有《玉仙道观中逢谢媚娘》而得名,双调,九十字,仄韵。注释 ①风沼:被风吹拂的水池。②乳燕:小燕、雏燕。③著人:让人感到。④真个:犹言“真的”“真是”。⑤“频移”句:频繁地移动腰带上的带眼来调整腰带的松紧度,暗指腰腹越来越瘦。⑥天不老:反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天不老”即是说天无情。⑦分付:托付、寄托。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