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两宋词·惠洪·鹧鸪天》惠 洪
惠 洪
蜜烛花光清夜阑①。粉衣香翅绕团团②。人犹认假为真实,蛾岂将灯作火看③。方叹息,为遮拦④。也知爱处实难拚⑤。忽然性命随烟焰,始觉从前被眼瞒。
注释 ①蜜烛:蜡烛。夜阑:夜将尽。②粉衣香翅:指飞蛾。③岂:难道不可以。④为遮拦:被遮蔽、被蒙蔽。⑤拚(pàn):舍弃、豁出去。
焚香高僧图 齐白石 中国美术馆藏
鉴赏 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六)引惠洪本人的《冷斋夜话》:“余至琼州,刘蒙叟方饮于张守之席,三鼓矣,遣急足来觅长短句,问欲叙何事,蒙叟视烛有蛾,扑之不去,曰:‘为赋此。’急足反走持纸曰:‘急为之,不然获谴也。’余口授吏书之曰:‘蜜烛花光清夜阑(略)’,蒙叟醉笑首肯之。”惠洪本人于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因受牵连被发配崖州(今海南),本词当是作于惠洪抵达崖州之后,取意于席间飞蛾扑烛火的场景。
上阕首句点出了全词的时空场景,描写席间眼前,烛光摇曳,恍惚之间渐次残夜清凉。以“花光”喻烛光,既形象又贴切。唐白居易写“花光”名句“池色溶溶蓝染水,花光焰焰火烧春”(《早春招张宾客》),将花光比作火烧之焰,可谓得“花光”之势与色。李商隐“池光不定花光乱”(《当句有对》)可谓得“花光”摇曳之“乱”。唐欧阳彬“剪烛蜡烟香,促席花光颤”(《生查子》)之句已暗含本词“蜜烛花光”的奇特比喻,以“颤”字传神。方千里“烛彩花光明似昼”(《渔家傲》),则是巧合本词表达烛光的明亮足以“清夜阑”的奇特构思,魏了翁“宝蜡烧春,花光缟夜”(《念奴娇》)可谓兼得白居易形容花光烧春与惠洪歌吟烛光明夜之妙。上阕次句“粉衣香翅”兼用比喻与借代指飞蛾之形态,其手法鲜活而明快,“绕团团”则以平易口语化的语言描述飞蛾萦绕烛光,执著而不愿离去的情态。
上阕末二句“人犹认假为真实,蛾岂将灯作火看”,充满人生智慧与佛家禅理,堪称名句。自有生民以来,真实与虚假、真际与幻境的问题,总是纠缠和困扰着人们。本词于此处所言,乃是指出人与飞蛾一般可悲与可怜,无法克服时空约束之悲哀。
下阕则具体展开对飞蛾执著扑火的感叹与怜悯。身为僧人的惠洪,面对飞蛾的我执之念,欲为之“遮拦”,破除执著。然而,“也知爱处实难拚”,人生执著与追求,爱恋与占据,欲望与情欲,并非可以随意放下,言说诚容易,可践行几人能做到? 下阕末二句写作者感叹生命逝去如风,临死之时方知人生如梦如幻。全词末句收尾颇有醍醐灌顶之妙,意义深远而耐人品味,充满智慧之光。
本词作者惠洪虽为佛门之人,但其词风婉约,情景之中颇有怜悯之意,隐隐之中亦流露出真性情。前人称其为“浪子和尚”,然于本词而言,似乎不尽如此。(张伟特)
链接 刺配之刑。合杖、黥、流和徒刑为一的刑罚,谓之刺配,又称黥配。始于五代,宋初为赦贷死罪的代用刑,后适用范围逐渐扩大,不再局限于赦贷死罪者,成为常刑。犯人被判罪后,杖脊,黥面,流放某指定地区服役,隶属于军籍。流放地点依地理远近和环境好恶分数等:沙门岛(今山东长岛县西北庙岛)、远恶州军、广南州军(今广东、广西、海南省)、三千里、二千里、一千里、五百里、邻州、本州牢城、本城牢城。
佛教经典全藏刊刻之始——北宋《开宝藏》。宋太祖开宝四年(971),赵匡胤命张从信前往益州(今四川成都)雕造佛经全藏,历经十二年,至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告成。大藏依《开元释教录》编次,以千字文编号,共计四百八十函,五千零四十八卷。因始刻于开宝时,后世遂称《开宝藏》。《开宝藏》的刊刻是中国古代刻印佛教经典全藏之开端。靖康之变(1127),《开宝藏》经历了一次浩劫,尽为金人掠去,因而《开宝藏》全藏久已无传,现仅有残卷存世,数量寥寥,尤为珍贵。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