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词·刘过·念奴娇》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诗词鉴赏《两宋词·刘过·念奴娇》刘 过

刘 过

留别辛稼轩

知音者少,算乾坤许大,著身无处。直待功成方始退,何日可寻归路。多景楼前,垂虹亭下,一枕眠秋雨。虚名相误,十年枉费辛苦。不是奏赋明光,献书北阙,无惊人之语。我自匆忙天未肯,赢得衣裾尘土。白璧追欢,黄金买笑,付与君为主。莼鲈江上,浩然明月归去。

注释 ①奏赋明光:东汉应邵《汉官仪》上卷:尚书郎“奏事明光殿”。唐杜甫《壮游》:“曳裾置醴地,奏赋入明光。”回忆当年献“三大礼赋”之事。这里借杜甫诗语,暗以杜甫上“三大礼赋”比自己当年伏阙上书。②莼鲈: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张季鹰(张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后因用为思乡或辞官隐居的典故。

梅下赏月图 【清】 余集 上海博物馆藏

鉴赏 这首词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据郭宵凤《江湖纪闻》:刘过为人磊落,仗义疏财,辛弃疾很欣赏他。当他因母病告归却旅资全无时,辛弃疾为他酬钱万缗,买船送归。因感激辛弃疾的知遇之恩,遂作此词,自述平生抱负,表达留别之意,抒发了怀才不遇的苦闷。本词情辞慷慨,气度沉雄,充分体现了豪放派的风格特征。

上阕开篇即直抒胸臆,感叹在这个世界上,了解自己的人实在太少了,而天地如此广大,竟没有可以容纳自己的地方。这三句如霹雳忽降,使人眼前一亮,精神为之振奋。刘过是一位颇有气概的爱国词人,被誉为“天下奇男子”,他四方游历,见识卓越,侠肝义胆,忠君爱国。他曾多次伏阙上书,向皇帝建言,力陈恢复中原的策略;他游走于权贵之门,一直等待被重用的机会。然而在一个积弱积贫、金瓯不全的国家里,他的愿望只能落空,他的志向只能消沉,词人心中充满了苦闷。故不难理解,开头说“算乾坤许大,著身无处”,是说要为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寻找一片可以自由飞翔的天空而不得。中国古代的志士很多都向往范蠡那样功成身退的做法,在词人这里,他也一样渴望建功立业,功成身退,然而就他的现状看来,他连一官半职都没有,不要说建立功勋了,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又如何做到功成身退呢?所以他悲愤地写道“直待功成方始退,何日可寻归路”,建功立业的梦想遥遥无期,如果一直等下去,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才能归隐。接着,写了自己归隐的理想,多景楼前,垂虹亭下,在绵绵的秋雨中沉沉睡去,这三句仿佛是闲笔,虚写了归隐生活的美好,实是更反衬壮志难酬的悲凉,词之节奏到此也由紧密而变得舒缓了许多。作者总结自己在京城的生活,不禁感叹自己这十年的辛苦全部白费,自己实在是被虚名耽误,这里包含了很深的无奈和懊悔,然而如果我们设想一下,让词人重新来过这十年的生活,他恐怕依然会选择为国事而操劳奔波,哪怕结果仍是这样凄凉。

虽然十年的辛苦就如一场梦幻,到头成空,然而作者总结自己的成败时却认为,并不是自己缺乏文学和政治才华才不被重用的。杜甫曾向皇帝进献“三大礼赋”,这里就化用杜诗中“奏赋人明光”,暗有以杜甫自比之意,借此言自己当年伏阙上书之事。自己的上书,并非缺乏文采,也不缺乏惊人之语,然而不被重用是什么原因呢?接着解释道:自己为功名而奔波劳碌,上天却不允许自己功成名就。这里的“天”其实就是当朝的统治者,把失败的命运归结为“天”,表达了对统治者蹉跎人才之举的无奈与愤慨。这几句议论字字铿锵,充满了力量感。“赢得衣裾尘土”,化用晋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的句意,描写了词人这十年生活的失意与困顿,照应了上阕的“十年枉费辛苦”之意。“白壁”三句回忆与辛弃疾交往的欢会时光。宋代名臣例多风流韵事,有此也不妨为爱国主战派。而自己就此一别,此事就托付给辛一人了,这几句语意洒落,慷慨任气,可谓潇洒至极。最后以张翰的典故表达自己归隐的志向,从中也可以看出词人的精神被导向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在那重境界中,一切功名利禄都不再重要,只剩下精神的自得和满足。

整首词跌宕豪纵,出语精警,以明快的语言吐露难言之志,自然洒脱,可谓词中佳品。(常迎春)

集评 俞陛云:“尽道休官好,而林下曾无足迹。上阕‘成功’、‘归路’二句,洵警世之语。十年误尽虚名,作者盖深悔之。彼黄金场上,荣利场中,自有人在。但未可语莼鲈江上之客,故以‘自述’标题也。”(《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