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袁中道·西山十记(之一)》鉴赏
出西直门,过高梁桥,杨柳夹道,带以清溪,流水澄澈,洞见沙石,蕴藻萦蔓,鬣走带牵,小鱼尾游,翕忽跳达,亘流背林,禅刹相接,绿叶秾郁,下复朱户,寂静无人,鸟鸣花落。过响水闸,听水声汨汨。至龙潭堤,树益茂,水益阔,是为西湖也。每至盛夏之月,芙蓉十里如锦,香风芬馥,士女骈阗,临流泛觞,最为胜处矣。憩青龙桥,桥侧数武有寺,依山傍岩,古柏阴森,石路千级。山腰有阁,翼以千峰,萦抱屏立,积岚沉雾。前开一镜,堤柳溪流,杂以畦田,丛翠之中,隐见村落。降临水行,至功德寺,宽博有野致,前绕清流,有危桥可坐。寺僧多习农事,日已西,见道人执畚者、插者、带笠者,野歌而归。有老僧持杖散步塍间,水田浩白,群蛙偕鸣。噫! 此田家之乐也,予不见此者三年矣,夜遂宿焉。
(《珂雪斋集》)
既然是一篇游记,要想尽可能地记录下所游之处和所见之物,使文字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方法上看,也许是非速写莫属了。于是,随着作者的足迹,在高梁桥、龙潭堤、青龙桥、功德寺,一处景致,一地风物,全都在浓缩式的速写中显露了各自不同的风貌,并在有机的互相衔接中构成了全文统一的时空画面。
游山玩水,揽胜赏幽,既是雅事,又是乐事,它不会不激起人的情感。细致地咀嚼一下全文,我们感到它从头至尾都沉浸在强烈的情感氛围中。这不仅可以从“鸟鸣花落”、“水声汨汨”、“群蛙偕鸣”等满是生机的动态描述里予以印证,而且还可以在“寂静无人”、“古柏阴森”、“积岚沉雾”等凝固沉淀的静态描述里觅见痕迹。换句话说,作者的强烈情感实际上已完全融化在字里行间了。
不言而喻,在游览和作文之间存在着一个共同点——节奏,它是以快慢、动静、张弛等合乎一定规律的交替变化表现出来的。在本文里,这两种节奏在作者的匠心妙用下统一了,它的文字表现是: 一、从第一字“出” 到末一句的“宿”,其间不断有“过”、“至”、“憩”等字予以联络,与或水或陆、或升或降的行程配合,恰到好处地反映了步履的疾徐规律。二、前半文章以四字句为主,夹以散句;结束文章以散句为主,插入四字句。两者相反相成,互补互应,这种整散有序的布局很能反映足力强弱的节律。三,同样是景,高梁桥与青龙桥大不相同,前者正处于作者行走之时,故景致多见动态; 后者正处于作者休憩之时,故景致多见静态。在更高的层次上,这动静与休憩的合拍正来源于作者心理上一张一弛的律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