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散曲《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原文与翻译、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诗词·散曲《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原文与翻译、赏析

[宋] 辛弃疾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11)。啼鸟还知如许恨(12),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13)!

〔注释〕

①本篇选自《稼轩词》。茂嘉,作者堂弟,因事贬桂林,作者以此词送别。②鹈鴂(ti jue提决),作者自注:“鹈鴂、杜鹃实两种,见《离骚补注》。”这两种鸟与鹧鸪鸣声都很悲切。③那堪,不堪。鹧鸪,鸟名,其鸣声如“行不得也哥哥”。④杜鹃,其鸣声如“不如归去”。⑤芳菲都歇,百花凋谢。《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古人以为鹈鴂的叫会使百草凋零。⑥这句意思说:以上三种鸟声,都比不上人间离别的痛苦。⑦这句用王昭君出塞的典故。昭君,名嫱,汉元帝宫女。汉元帝为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把她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晋石崇《王明君辞序》(明君即昭君,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昔公主嫁乌孙(汉武帝时之事),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从此昭君弹奏琵琶出塞遂成为传说。关塞黑,形容塞外的荒凉。⑧长门,长门宫,在汉皇宫内,汉武帝陈皇后失意时居此,这里代指冷宫。翠辇,用翡翠羽毛装饰的宫车。金阙,指宫殿。这句说,王昭君在冷遇中被物色为“和亲”对象,乘辇离国。⑨“看燕燕”二句,用戴妫(gui规)被弃归陈的典故。《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据汉代学者说此诗本事是春秋时卫庄公妾戴妫,陈国人,卫国内乱,她的儿子(新立国君)被杀,因而被弃归陈,卫庄公夫人庄姜与她送别,作《燕燕》诗。⑩“将军”四句,用李陵别苏武的典故。李陵,汉武帝将军。率五千士卒与匈奴奋战,最后投降,身败名裂。河梁,河桥。故人,指苏武。《文选》中有伪托李陵《与苏武诗》:“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相传为李陵在匈奴送别苏武归汉时所作。辛词意思说,在桥上回头向万里之遥的中原望去,我与友人已是永别。(11)“易水”三句,用荆轲易水诀别的典故。《史记·刺客列传》载,燕太子丹派荆轲出使秦国,谋刺秦始皇,在易水边与他饯行。太子和其他客人都穿戴白色衣帽送他。荆轲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诀别而去。壮士,指荆轲。未彻,没有唱完。(12)还知,倘知,如果知道。如许恨,指上述种种人间离别的恨事。(13)这两句表示与辛茂嘉惜别之意。

〔分析〕

本词依邓广铭《稼轩词编抨笺注》考证,大致写于辛弃疾闲居信州铅山(今属江西)期间,此时辛弃疾南归后,已无法再回北方家园,他空怀壮志,报国无门,蹉跎岁月,心情的苦闷可想而知。茂嘉为辛弃疾堂弟,其生平事迹不详,从全词来看,送别仅是一因缘,作者借此列举各种感人的“别恨”事例,感古伤今,尽抒自己悲愤心情,感人至深。

词起首“绿树听鹈鴂”至“苦恨芳菲都歇”。实写耳中所闻,眼中所见,着力渲染一派悲凉气氛。“鹈鴂”一种鸟类,历来作为伯劳和杜鹃的别称,故辛弃疾在此词题下自注:“鹈鴂,杜鹃实两种,见《离骚补注》”,可见辛弃疾取伯劳之说,《离骚》中有:“恐鹈鴂之先鸣兮,及夫百草为之不芳”,可见伯劳的啼鸣已在暮春(夏至前后),伯劳啼鸣似有苦悲伤春之意。鹧鸪鸣声极似“行不得也哥哥”之音,暗含别离的悲痛;杜鹃的鸣声有“不如归去”之音,相传为蜀王杜宇魂魄所化,因哀叹失国,常悲鸣出血,故有杜鹃啼血之说。本来,在绿树下能听闻飞鸟的鸣声是人生乐事,可如今时已暮春,所闻的是鹈鴂、鹧鸪、杜鹃这些悲鸟此起彼伏的哀啼,再想,伴随着篷声,春去夏来,“芳菲”都将不见,怎不令人心酸悲切。

“算未抵,人间离别”,则是承上接下的关键句。如果说暮春时分,啼鸟的悲鸣已烘托出了悲戚的气氛,那么现在词锋一转,将它与人间的离别相比,则又是小巫见大巫,算不上什么了,人间离别的悲苦尤为伤心感人。这样词人先扬后抑,束上开下,自然地将本词引入咏叹人间别离的主旨。余下,作者则联系此时此地国家、朝廷、个人的遭遇,极有选择性地列举了五件广为流传,感人肺腑的生离死别的历史典故,以尽抒自身悲愤的心情。第一件“马上琵琶关塞黑”是指王昭君当年辞别汉宫,远嫁匈奴之事,石崇《乐府〈王明君(即昭君)辞〉序》云:“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昭君别汉,虽有马上琵琶相陪,然前途关山阻隔,自此永无归期可谓永别;第二件事“更长门、翠辇辞金阙”,讲的是汉武帝时,宫闱争斗,陈皇后失宠,只能乘坐翠绿色的客车,永别汉宫金阙,被幽闭长门宫,孤单终老余生,这是哀别;第三件“看燕燕,送归妾”句,指发生在“春秋”时的一件离别事:《诗经·邶风》有《燕燕》诗,相传是庄姜送戴妫回陈国而作,诗中借咏燕子飞翔而悲叹和戴妫别离。庄姜是卫庄公之妻,戴妫是陈国人,后被卫庄公纳为妾,戴妫子名完,在庄公死后继立为君,后卫国臣子吁作乱,杀死了完,其生母戴妫也被迫离开卫国回娘家。“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说的是第四件事。汉武帝时,大将军李陵和匈奴苦战兵败,弹尽粮绝,无奈投降,以至身败名裂,只得滞留匈奴,他的好友苏武也因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守节不屈,后终得归汉。两人分手,实为长绝永别。李陵《与苏武诗》中有“携手上河梁”、“长当从此别”句。“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则是说的第五件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人所熟知的荆轲受命刺秦临行时的绝唱。当时荆轲明知此行有去无还,但仍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燕太子丹和其他送行者都身穿白衣列队易水边送行,一曲曲悲歌冲天而起,实乃永不再见的壮别。这样,作者一连串例举了历史上五种各有特点的离别,这里有别离故土,远嫁异邦的别离;有自尊位跌落至冷宫的哀别;有深受失子之痛,被迫归宁的痛别;有有国难回,只能老死异域的诀别;也有视死如归,一去不回的壮别。然而我们万不可据此认为本词仅是怀古之作,下面两句“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一下子把读者从历史拉回到了现实,作者怀古的目的还是为了伤今,那些活在今时今地的啼鸟如果也懂那些历史上曾发生过的人间别恨,那肯定也会看到现实人间正在发生的种种别恨,如果这样,那啼鸟此刻眼中流出的是血无疑了。这两句在全词中起了非常巧妙的承转开合作用,既呼应词首,又自然地由历史连接到现实,这历史上一幕幕别离惨剧,现今不又在重演? 汴京陷落,无数嫔妃、公主被掳掠北去,她们的遭遇连昭君也不如;徽、钦两帝被俘北上,沦为阶下囚,他们的遭遇岂不比打入冷宫的陈皇后更为悲惨;沦陷区里,又有多少家庭丧夫失子,家破人亡,象戴妫一样伤心断肠;中原沦陷,多少文武官员身陷绝境,也象李陵、苏武一样遭受种种屈辱;至于抗金义士,更是象荆轲一样,义无反顾,敢于弃家别友,不惜牺牲自身来抗暴强敌。这一桩桩,一件件发生在此时此地的人间别离怎不使人悲痛欲绝! 哀啼出血的岂是啼鸟?不是词人自己吗?那么面对这一连串的人间惨剧,作者又能做什么呢?结尾“谁共我,醉明月”两句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空怀壮志,报国无门,只能对月借酒消愁,无可奈何的心情,并且如今因茂嘉十二弟也离我而去,连一个能倾诉心曲的知心朋友也没有了,此情此景,真乃悲到极点。

在辛弃疾众多的词作中,本词写法比较特别,名为“别茂嘉十二弟”,但通篇并未在此多作文章,而是列数古代别恨事例,且事例连贯上下两片,打破上下片分层常规。倾诉别恨则先从啼鸟悲春逝起兴,接着转述古代别离的感人事例,再由啼鸟泣血悲叹现实惨剧,最后落脚自身,抒发只能空对明月,借酒浇愁,壮志难酬的心情。层层深入,曲折动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说:“浓郁苍凉,跳跃动荡,古今无此笔力”颇有见地。在众多的辛词中,本篇无疑是辛词的上乘之作。

〔评说〕

沈雄《古今词话》:“稼轩《贺新郎》‘绿树听鹈鴂’一首,尽集许多怨事,全与太白《拟恨赋》相似。”

王国维《人间词话》:“稼轩《贺新郎·送茂嘉十二弟》,章法绝妙,且语语有境界,此能品而几于神者。然非有意为之,故后人不能学也。”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