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王羲之·兰亭集序》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魏晋南北朝·王羲之·兰亭集序》鉴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 ”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全晋文》)

晋穆帝永和九年 (353) 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与当时的文士名流在会稽山阴县境内的兰亭,举行了一次规模盛大的集会。其中25人当场赋诗37篇,是为《兰亭集诗》,并由王羲之撰写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兰亭集序》。

第一段开门见山,叙述盛会的时间、地点、原因、人物。然后以简练准确的笔法白描兰亭周围的胜景和聚会之乐,“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再以“仰观”、“俯察”突出了“游目骋怀”的情状,有景有情,自然而然地产生“信可乐也”的感觉。第二段承上文的“乐”抒发人生感慨。人的个性一静一动虽有不同,但都难免为“欣于所遇”的乐和“情随事迁”的忧所左右。作者用一“况”字,把感叹最后落到“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生死大问题上来,最后借古人“死生亦大矣”总括全段,由乐——忧——悲——痛,一层深似一层。第三段阐明作序缘由呼应开头,同时把“昔人”、“今人”的兴感之由与上文的“古人”云云相沟通。

“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感情又深入一层。更精彩的是“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反当时“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时代风尚,批判老庄的死生一体的虚幻世界观,极富思想价值。

文章朴实自然不事华饰,情溢于辞; 情景相生,悱恻缠绵,并不受当时盛行的骈俪文体的影响。“情”是序文的主线,文中的乐、欣、快、悲、痛、感慨、兴感、兴怀等等无不切应一个“情”字,“真率萧闲”,(钱钟书《管锥编》第1112页) 富有诗意,在我国古代散文中堪称少有的佳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