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思任·剡溪》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明·王思任·剡溪》鉴赏

浮曹娥江上,铁面横波,终不快意。将至三界址,江色狎人,渔火村灯,与白月相上下,沙明山静,犬吠声若豹,不自知身在板桐也。昧爽,过清风岭,是溪江交代处,不及一唁贞魂。山高岸束,斐绿叠丹, 摇舟听鸟, 杳小清绝, 每奏一音, 则千峦啾答,秋冬之际,想更难为怀。不识吾家子猷,何故兴尽雪溪? 无妨子猷,然大不堪戴,文人薄行,往往借他人爽厉心脾,岂其可! 过画图山,是一兰苕盆景,自此万壑相招赴海,如群诸侯敲玉鸣裾。逼折久之,始得豁眼一放地步。山城崖立,晚市人稀。水口有壮台作砥柱,力脱帻往登,凉风大饱。城南百丈桥,翼然虹饮,溪逗其下,电流雷语,移舟桥尾,向月碛枕漱取酣。而舟子以为何不傍彼岸,方喃喃怪事我也。

(《王季重十种》)

《剡溪》是王思任题为 《游唤》的一组山水游记的第二篇。作者这次旅游“从娥江发,经台瓯,访括苍,历婺睦,顺流钱塘而下”,历时凡两月,共写了11篇长短不一的游记,并按游历顺序编次,总为《游唤》。第一篇《东山》记述舟行曹娥江途中寻访谢安东山古迹。《剡溪》紧承其后,所以一开始仍写“浮曹娥江上”。

这篇300来字的小记,从曹娥江写到剡溪,整整一昼夜的行程,所经之地有四五处之多。这样写是很容易流于散漫和呆板的。然而,作者从容写来,似不经意,却不仅清楚地录下“山川之形似,登涉之次第”,而且文采斐然,气韵流荡,又于平直中显出起伏曲折。这主要是由于作者善于抓住山水景物特征,三言两语即将各自的神貌个性点染出来,因而给人以移步换形、姿采纷呈的感觉; 同时作者还善于将主观感受融注于景物之中,或发为议论穿插其间,使得行文错综变幻、流荡生辉。

作者始写曹娥江“铁面横波”,直言“终不快意”,先造成一个单调乏味的印象; 然后又迅即转出临近三界时“渔火村灯,与白月相上下,沙明山静,犬吠声若豹”的诱人夜景,一扫原先沉闷气氛,作者也栩栩然神与景游了。这是第一层转折。继写晦明更替,溪江交代,在时间和地点的转换中展现出一幅剡溪初夏黎明图来: “山高岸束,斐绿叠丹,摇舟听鸟, 杳小清绝, 每奏一音, 则千峦啾答。 ”这一清妙境界,无论在视觉或听觉上都给人以和曹娥江迥然异趣的印象。作者又在此处插入一段对王子猷兴尽雪溪的责问,既强调对剡溪佳境的溢美,又增添游记行文的趣味。这是第二层转折。然后写过画图山,“是一兰苕盆景”,一语评价,轻轻带过; 以下便是一段“逼仄”的行程,作者用了 “自此万壑相招赴海,如群诸侯敲玉鸣裾”的拟人和比喻,将这段山势、水声状写得十分热闹气派。这是第三层转折。再后“豁眼一放”,又是别有天地,所谓 “千山夹束尽,顿尔一相宽” (作者《过剡》句) 。于是又转折出第四层画面来,从山城晚市、水口壮台、城南溪桥的布置装点,勾画出整个剡县城的生动形貌,尤其是“城南百丈桥,翼然虹饮,溪逗其下,电流雷语”,竟使作者深深陶醉,不觉“移舟桥尾,向月碛枕漱取酣”。小记至此而止,留下的只是船夫对作者忘情山水而迷惑不解的喃喃怪语,这也许可以算作画外之音了。

通观全篇,确有山回路转,柳暗花明,余味无穷之妙。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