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赋《恨赋》原文与翻译、赏析
[南朝梁] 江 淹
试望平原,蔓草萦骨
②,拱木敛魂
③。人生到此,天道宁论
④!于是仆本恨人
⑤,心惊不已,直念古者
⑥,伏恨而死
⑦。
至如秦帝按剑
⑧,诸侯西驰
⑨。削平天下,同文共规
⑩。华山为城
(11),紫渊为池
(12)。雄图既溢
(13),武力未毕。方架鼋鼍以为梁
(14),巡海右以送日
(15)。一旦魂断
(16),宫车晚出
(17)。
若乃赵王既虏
(18),迁于房陵
(19)。薄暮心动
(20),昧旦神兴
(21)。别艳姬与美女,丧金舆及玉乘
(22)。置酒欲饮,悲来填膺
(23)。千秋万岁,为怨难胜
(24)。
至如李君降北
(25),名辱身冤
(26)。拔剑击柱,吊影惭魂
(27)。情往上郡
(28),心留雁门
(29)。裂帛系书
(30),誓还汉恩
(31)。朝露溘至
(32),握手何言
(33)。
若夫明妃去时
(34),仰天太息
(35)。紫台稍远
(36),关山无极
(37)。摇风忽起
(38),白日西匿。陇雁少飞,代云寡色
(39)。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
(40)。
至乃敬通见抵
(41),罢归田里。闭关却扫
(42),塞门不仕
(43)。左对孺人
(44),顾弄稚子。脱略公卿
(45),跌宕文史
(46)。赍志没地
(47),长怀无已
(48)。
及夫中散下狱
(49),神气激扬。浊醪夕引
(50),素琴晨张
(51)。秋日萧索,浮云无光。郁青霞之奇意
(52),入修夜之不旸
(53)。
或有孤臣危涕
(54),孽子坠心
(55)。迁客海上
(56),流戍陇阴
(57)。此人但闻悲风汩起
(58),血下沾衿
(59)。亦复含酸茹叹
(60),销落湮沉
(61)。
若乃骑叠迹,车屯轨
(62),黄尘匝地
(63),歌吹四起
(64)。无不烟断火绝
(65),闭骨泉里
(66)。
已矣哉!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
(67),琴瑟灭兮丘垄平
(68)。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注释〕
①本篇选自《文选》。②萦,缠绕。③拱木,原指墓旁的树木。这里借指坟墓。敛魂,收聚死者的魂魄。④此,指死。天道,支配人类命运,安排祸福的天神意志。⑤仆,自身谦称,我。恨人,因失意而满怀憾恨的人。⑥直,特地。⑦伏恨,怀抱着憾恨。⑧至如,转接连词,兼有提挈作用,常用在一段的开头。下文“若乃”、“若夫”、“至乃”、“及夫”、“或有”等与此相似。秦帝,秦始皇。⑨诸侯西驰,使关东六国诸侯来到咸阳朝拜秦王。⑩同文,统一文字。共规,统一制度。(11)华山,山名,在今陕西华阴。(12)紫渊,深渊。紫,形容深水的颜色。池,护城河。(13)溢,过分。(14)方,正当。鼋(yuan原),大鳖。鼍(tuo驼),扬子鳄。梁,桥。《竹书纪年》中有周穆王南征,为了伐越而命令鼋鼍架设桥梁的神话故事。这里指秦始皇巡幸四方时车驾的盛况。(15)海右,大海的西岸。这里泛指黄海、东海沿岸地区。秦始皇曾经到这一带巡游。送日,度时光。(16)一旦,忽然。魂断,死亡。(17)宫车晚出,古代讳言帝王死亡为宫车晚出或宫车晏驾。(18)赵王,指战国末年赵国的君主。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灭赵,虏赵幽缪王迁。(19)房陵,今湖北房县。(20)薄暮心动,赵王看到日薄西山的景象而引起身世之感,内心激动。(21)昧旦,凌晨天还没有亮的时候。神,指人的意识。神兴,惊醒。(22)丧,丧失。金舆、玉乘,用金玉装饰的车辆。(23)悲来填膺,满怀悲哀。(24)胜,克服。(25)李君,汉武帝时的将军李陵。降北,投降北方的匈奴。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率领五千步兵出击匈奴,因矢尽而败,降匈奴。(26)名辱身冤,史载李陵本想用假投降伺机归汉,后因将教匈奴练兵的李绪误传为李陵,汉武帝杀死了李陵一家,以致断了李陵归汉的门路。李陵也由于投降敌人而名声扫地。(27)吊,慰问,哀怜。吊影,白天顾影自怜。惭魂,晚上睡觉魂灵感到惭愧。(28)上郡,西汉临近匈奴的边境地区,在今陕西延安榆林一带。(29)雁门,西汉临近匈奴的边境地区,在今山西大同和内蒙集宁一带。上郡、雁门都是李陵的祖父李广镇守过的边郡。(30)裂帛系书,撕下一块帛写封信系在雁足上寄出去。《汉书·苏武传》说: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十九年,坚贞不屈。其后汉与匈奴修和,匈奴仍不遣归,并谎称其已死。汉朝于是假称因射雁得到苏武系于雁足上的书信,知道了他的下落。于是匈奴只得让他回国。后世常以雁足传书的典故歌颂苏武的忠贞。这里借此描写李陵的忠心。(31)还,报答。汉恩,汉朝的恩惠。(32)朝露溘至,比喻死亡。朝露,比喻人生短促。溘(ke克),忽然。(33)握手何言,临终握着手,说不出话来。潘岳《邢夫人诔》:“临命相决,交腕握手。”(34)明妃,姓王,名嫱,字昭君。西汉南郡秭归(今属湖北)人。晋避司马昭讳,改称为明君,后人又称明妃。去时,指王昭君于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而离开汉廷的时候。(35)太息,叹息。(36)紫台,即紫宫,指帝王居住的宫室。稍,渐。(37)无极,无限。(38)摇风,扶摇风,即狂风。(39)陇,指汉陇西郡,今甘肃一带。代,西汉代郡,今河北蔚县一带。这里以陇代泛指临近匈奴的边塞地区。(40)芜绝,比喻死亡。(41)敬通,东汉冯衍的字。据《后汉书》本传,冯衍幼有奇才,博通群书。王莽末年,先从刘玄,后归光武,虽立功勋,而因遭到谗毁,不得封赏。至明帝时,又屡遭谗毁而被弃置在家。因此冯衍被后世作为怀才不遇的典型。见抵(di底),被排斥。(42)关,门闩。闭关,即关门。下文“塞门”同。却扫,停止扫路迎客。(43)不仕,不关心政事。仕,审察政事。(44)孺人,古代贵族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这里称妻。(45)脱略,轻慢。(46)跌宕,无拘无束。文史,文书记事工作。(47)赍(ji基)志,怀抱大志。没地,人死后埋葬在地下,指代死亡。(48)长怀,永抱遗恨。冯衍《显志赋》:“伤诚善之无辜兮,赍此恨而入冥。”(49)中散,嵇康曾任中散大夫,故称他为嵇中散。因不满司马氏的黑暗政治,被构陷至死。(50)浊醪,浊酒。引,举杯。(51)素琴,没有雕刻彩绘装饰的琴。(52)郁,郁积。青霞,比喻高远不凡的抱负。(53)修夜,长夜。比喻人死后所处的阴间。肠,通“阳”,明。(54)孤臣,被放逐的臣子。涕,泪。“危涕”应当说“坠涕”,下文“坠心”应当说“危心”,但江淹爱奇而写成“危涕”、“坠心”。(55)孽子,即庶子。古人称正妻所生的长子为嫡子,其余子女都称为庶子。宗法制度规定,庶子不能继承父亲的爵秩王位。(56)迁客,被贬谪迁徙的臣子。海上,海滨。借指极远之地。(57)流戍,被充军戍守边疆的人。陇阴,甘肃陇山之北。泛指接近匈奴的边防地带。(58)此人,这些人。但闻,仅仅听到。汩(yu育),迅速、突然。(59)血下,形容悲伤之极,哭得泪尽而继之以血。衿,同“襟”。(60)茹叹,把叹声吞咽下去,即不敢发出叹声。(61)销,散。落,消散灭亡。湮沉,埋没。(62)骑、车,上下互文见义。叠,重叠。屯,陈列。轨,轨道。(63)黄尘匝地,形容车骑奔驰的声势。匝,周。匝地,遍地。(64)歌吹,音乐歌唱。(65)烟断火绝,比喻人死亡。(66)闭骨泉里,埋葬在黄泉里。(67)绮罗,以名贵的服装指代富贵。池馆,以豪华的生活场所指代富贵。(68)琴瑟,以和谐的音乐比喻关系亲密的夫妇、兄弟、朋友。丘垄平,不仅人死而且坟墓也已不再存在,形容绝灭到了不留痕迹的地步。
〔分析〕
《恨赋》《
别赋》是江淹的代表作。虽在当时,人们特别推崇沈约、任昉,然而“及夫世迁论定,沈、任遗文中求如《恨》《别》两赋、《绝交广论》之传诵勿衰者,一篇不可得。”(钱钟书《管锥编》)可见江淹这两篇赋,确是俯视一代之作。
《恨赋》描写了人世间各种各样的恨。这些恨之所以为恨,是由于各类人平生夙愿不得实现而赍志以没,因而抱恨终生。然而分析江淹笔下各种人的愿望,有的是凌云壮志,有的是庸俗私欲。壮志未酬而身先死者,固足以令人同情,然欲壑卑微而难填者之死,非但不必同情,且可为之庆幸。如秦王统一中国之功业,值得歌颂,但其暴虐而又祈求长生,实在昏庸之极。他若长生久视则人民将永远不得解放,所以秦王之死,实乃万人之幸。可是江淹不加分辨地以“恨”概括一切人事,从“恨人”触景感慨起,到慨叹历史无穷而人事俱将化为乌有为止,充斥着悲怨哀怜,这固然是动乱时代人生无常的反映,同时,也是江淹消极思想的产物。
《恨赋》是一篇骈赋,不仅骈词俪句连篇不绝,而且全文结构也都排偶对称。文章除了开头的总起和结尾总收之外,中间分叙八种人事,八事又分四对:强大的帝王与弱小的诸侯;降敌的将军与远嫁的美女;被弃的智者与受戮的高士;失意的贱人与得意的权贵。两两并比,不犯重复。又由于作者铺写故事,据人事之不同而定格局之大小,不苟求整齐;部署节奏,在“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的基本格调中,适当地插入清丽的七字句和铿锵的八字句,在整齐的“二——二”节奏中,有时插入“巡海右以送日”这种“一——二——三”这样单音节与双音节奇偶相配的节奏,调济唇吻。时“或变之以三五”,如“若乃骑叠迹,车屯轨”等,以“二——三”“一——二”为节奏的句子,插在不促不缓的旋律中,应机权节,因而全文朗朗上口,酣畅淋漓而毫无呆板滞涩的感觉。
用典是骈文的特点。骈文为了对偶整齐,往往把一个故事精心雕琢为一句话或者一个双音词,因此许多骈文一句一典,甚至一句数典,典故连篇累牍,读来令人头痛。然而《恨赋》对于古人古事不是浓缩而反加演绎,作者用清词丽句着意描摹,借以发思古之幽情,抒慷慨之怀抱,从而形成与一般骈文不同的特点。
注意音律是后期骈文的突出表现,但《恨》《别》二赋,对此并不讲究。《恨赋》既不像徐陵之作严格遵守平仄格律,也不拘守“平顶平”“仄顶仄”的骈文音律规定。所以何焯以为江淹之赋“已几几乎唐人之律赋”的说法,并非确论。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恨》《别》二赋以赋的形式广泛描叙人事,这是前所未有的创作。二赋虽同叙人事,却又各具特色。《恨赋》所写,主要是历史上实有的个人,如第二段分叙各种人临死之时,前六节写了秦始皇,赵王迁,李陵,王昭君,冯衍,嵇康等等著名的历史人物之恨,唯有最后两节,以概括的手法描叙了落魄失意者和富贵得意者之恨。然而《别赋》所写,则都是对某种类型的概括。如写刺客,并非指某一具体历史人物,只是指这一类人物。虽在行文中作者用了秦舞阳和聂政两人的典故,但不是具体描叙这两个历史人物,而是借指刺客中懦弱胆小和强悍无畏这两种不同的典型。《别赋》写人用的是分类概括与具体铺叙相结合的方法,因而于概括中兼有铺陈渲染、概括而不浮泛枯燥徒具概念;又于铺陈中兼具概括,铺陈而不烦腻堆砌流入琐碎,我们不仅看到了每一类人在离别时所具有的共性特色,而且人物形象生动,情态宛然。《别赋》收到了概括、铺陈、渲染交融为一而独有的艺术效应。然而《恨赋》写人,用的是另一副笔墨。作者吟咏古人古事,不为史实所拘,往往据事推断,合理发挥。江淹是个史学家,对史事很熟悉。但他无意于为古人作传,不写严谨的历史著作,而是创作抒情的文学作品。他充分发挥了文学家善于想像虚构的特点,按照江淹的逻辑,透视古人的心理,设想当时的处境,把古人古事描绘得细腻入情而意态可掬。冯衍之妻非常凶悍,夫妻感情极坏,然而江淹写他:“左对孺人,顾弄稚子”,虽只聊聊八字,却传写出一片和谐闲适的天伦乐趣。作者通过对这种情态的描写,突出了怀才不遇者的旷达潇洒情志,这正是江淹自己所要追求的理想。再如写昭君哀怨出关,举头望天,流云无彩,白日西匿,触景伤情,愁人眼中满目凄凉。其实昭君远嫁,心情未必如此。蔡邕《琴操》说:昭君闻汉元帝言“欲至单于者起”,当即“喟然越席而起”。《后汉书·南匈奴传》也说:“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比之江淹笔下的昭君,是两个品格完全不同的形象。但是江淹笔下的昭君,自有江淹的特点,揆之情理,也无不可。自古以来,她也不知感动了多少读者。许梿说:“独怜青冢,幽恨谁知,文语凄绝。”这正是《恨赋》刻画人物所取得的艺术效果。但必须指出的是,去实过远,便会对后世造成错误的印象。对李陵夸誉过多,便是一个突出的例子。据《汉书·李陵传》和《苏武传》,李陵降敌,名固辱而身未必冤。李陵始降,汉武帝有责任。然而其后汉使一再动员他归汉,他却甘心胡服椎结,拒绝回汉。尤其是他奉单于之命劝诱苏武降敌,李陵不惜现身说法,竟然一而再,再而三地逼苏投降,甘心作为敌首的奴才为其主子服务,这是人所共知的史实。因此“裂帛系书,誓还汉恩”云云,是江淹歪曲历史,胡编故事,肆意美化李陵的虚妄之言。
江淹时代,文风靡丽,遣词造语,追求新奇。江淹也自称“爱奇尚异”(《自序传》)。求新求奇本是艺术发展的表现,然而“刊陈落腐,惟恐一语未新;搜奇摘艳,惟恐一字未巧”则走向了极端,甚至呈现出语新而理乖的病态。“孤臣危涕,孽子坠心”、“心折骨惊”等等新奇的语言,正是这一时代风格在《恨》《别》二赋中的反映。“危涕”、“坠心”、“心折骨惊”,都无异于“枕流漱石”、“吃衣着饭”之不合情理。如此穷力追新,倒不如依义弃奇,辞惬理当为佳。
〔评说〕
许梿《六朝文絜》:“通篇奇峭有韵,语法俱自千锤百炼中来,然却了无痕迹。至分段叙事,慷慨激昂,读之英雄雪涕。评写秦王之恨,愈说得威赫,愈觉得冷落。笔法简劲,悲思淋漓。”
孙鑛曰:“古意全失,然探奇搜险,曲有状物之妙,固是一时绝技。”又“借古事喻情,固自痛快,此亦是文通创作。”(《评注昭明文选》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