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散曲·金缕曲《其一(季子平安否)》原文与翻译、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诗词·散曲·金缕曲《其一(季子平安否)》原文与翻译、赏析

[清] 顾贞观



寄吴汉槎宁古塔,以词代书,丙辰冬寓京师千佛寺冰雪中作。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

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彀? 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



〔注释〕

①《金缕曲》首选自顾贞观《弹指词》。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吴汉槎参加江南乡试,中举。后因主考方猷等作弊被劾,次年三月于北京复试江南举人。复试日,兵卫旁逻,汉槎战慄恐惧不能下笔。十一月与其他七人各被责四十大板,家产籍没入官,父母兄弟妻子并流徙宁古塔。②季子,吴汉槎在兄弟中最幼,故称之为“季子”。按,侯元泓《秋笳集序》云“季子伯兄宏人,以其文章器识,领袖群彦;仲子闻夏,撰述英多,一时屈响。”③魑魅,山泽鬼怪。张衡《西京赋》:“魑魅魍魉,莫能逢旃。”此喻邪恶的人。杜甫《天末怀李白》诗:“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④覆雨翻云,形容人情反覆无常。杜甫《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汉槎谪戍宁古塔,或出于同辈的陷害,故有此言。⑤二句喻自己与吴汉槎两人的久交和友谊的纯洁。⑥牛衣,亦称牛被,给牛御寒用的覆盖物,一般均用草或麻编成。《汉书·王章传》:“初,章为诸生,学长安,独与妻居。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与妻决,涕泣。”此句与下两句乃用以劝说吴汉槎不要太难受。虽然被谪戍边荒,但依然全家团聚,这是很难得的。⑦彀,同“够”。⑧包胥,春秋楚大夫申包胥。与伍子胥为知交,子胥被迫出走时,谓包胥:“我必覆楚。”包胥云:“我必存之。”后,吴国用子胥计,攻破楚国。包胥到秦国求救,在秦廷痛哭七日夜,使秦发兵救楚。此处是作者借以表明自己一定要实践救汉槎的诺言。⑨乌头马角,《史记·刺客列传》:“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也。”司马贞索隐:“燕丹求归,秦王曰:乌头白,马生角,乃许耳!”后乃以此比喻不可能实现之事。此句的意思是,即使是困难重重也要营救你。



〔分析〕

这是两首联为一体的词。词前有小序,概括地说明了两词作于何时、何地,寄往何处,寄给何人,以及它们在形式上的特点。

吴兆骞,字汉槎,江苏吴江人,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江南乡试中举。由于在这次考试中主考官方猷等作弊被弹劾,遂于次年三月在北京复试江南举人。复试那一天,兵卫旁逻,斧钺森严,吴兆骞在这样的气氛中心理极为紧张,以致战慄恐惧而不能下笔。结果被革除功名,于十一月与另外七人各被责打四十大板,没收家产,流放到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西)。

作者与吴兆骞自幼友善,为“髫龀交”(徐釚《汉槎墓志铭》),成年后更是情谊日笃。为营救好友,他不遗余力,四处奔走,被士林传为佳话。丙辰,即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冬,他第二次入京,在北京千佛寺,采用填词代替书信这一别具一格的形式,写下《金缕曲》两首,寄给远在塞外,已被遣戍十八年之久的好友。

第一首的起句“季子平安否”,出语新奇,口吻亲切。以问候语开端,既寄托了对好友深挚的思念关切之情,又符合“以词代书”的形式特点。吴兆骞有两兄:兆宽、兆宫。按古代兄弟排行伯仲叔季,兆骞最小,故称季子。春秋时,吴王寿梦小儿子季札贤能,被封在延陵,人称之为“延陵季子”。因此,“季子”这一称呼,既切合吴兆骞的姓氏,也符合他在兄弟中的排行,又蕴含着作者的尊崇之意,相知不可谓不深,构思亦属十分巧妙。

接着,用一个假设句,“便归来”,一个反问句“平生万事,哪堪回首”,强调好友即使能够平安归来,那一生蒙受的万般煎熬、千种磨难,回想起来又怎么能够忍受得了呢?往下便分五个层次,逐一诉说好友“哪堪回首”的悲惨遭遇。

“行路悠悠谁慰藉”是第一个层次。“悠悠”,形容充军路途的遥远。反问句“谁慰藉”,指出一路之上无人给予同情、安慰的凄苦。

“母老家贫子幼”为第二个层次,以三个并列的主谓词组,罗列吴兆骞蒙难时家里的困境,展现了一幕家庭破散,骨肉分离的人间悲剧。

第三个层次“记不起从前杯酒”,是设想吴兆骞可能会因为苦难太重,心力交瘁,记不起从前与友人们在一起诗酒欢会的往事,从而曲折地揭露了黑暗势力对无辜者的精神摧残。

第四个层次为“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吴兆骞之子振臣为《秋笳集》作跋,谓其父“为仇家所中,遂遣戍宁古”。作者以传说中的山泽妖怪“魑魅”比陷害吴兆骞的邪恶之徒,以“覆雨翻云”比狡黠小人颠倒黑白的花招,反复无常的手段。两个比喻,极为精当,将当时社会人情冷酷,陷阱遍布的阴暗面暴露无遗。而一个“搏”字,更是令人想起鹰鹫穷凶极恶地抓击鸡雏的情景,读来毛骨悚然,不寒而栗。就象妖魔鬼怪总是要害人吃人那样,阴谋家的鬼域伎俩应该是司空见惯的,但无辜者为什么总是遭难总是“输”呢?这不正是黑暗的社会所造成的吗?作者的一腔愤懑之情,溢于言表。

上阕的最后两句“冰与雪,周旋久”,构成“哪堪回首”的第五个层次。前一句描写宁古塔一带恶劣的自然环境。《研堂见闻杂记》写道:“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师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吴兆骞《秋笳集·与计甫草书》亦云:“塞外苦寒,四时冰雪。陶陶孟夏,犹著敝裘。身是南人,何能堪此。每当穹庐夜起,服匿晨持,鸣镝呼风,哀笳带雪,萧条一望,泣下沾衣。”后一句中的“周旋”,在这里有挣扎、搏斗的意思,再着一个“久”字,为好友在塞外冰天雪地中苦熬岁月的惨状,一掬同情的泪水。

上阕主要是写对好友的问候,对吴兆骞含冤流放的不幸遭遇表示关怀。下阕则转入对好友的慰藉,表达自己发誓相救的决心。

换片“泪痕莫滴牛衣透”,反用“牛衣对泣”的典故。牛衣,是用草或麻编成,给牛御寒的覆盖物。汉代王章贫病交迫时,曾卧牛衣中,与妻子相对而泣。作者力劝吴兆骞不要像王章那样泪洒牛衣,过分悲伤。一个“莫”字,浸润着多少深情厚谊!

接着,作者又分两个层次来开导好友。首先一层是“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彀?”据载,吴兆骞遣戍后四年,其妻葛氏出关探视丈夫,并在戍所一住十余年,生有一子四女。作者请好友想一想,你虽然远在塞外天涯,却仍能与妻子儿女骨肉相聚,同享天伦之乐,这样的情况,同案难友有几家能够做到呢?其次一层为“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红颜自古多薄命,类似的惨状至今依然比比皆是。而你毕竟还能患难夫妻,白头偕老,这些就是不幸之中的大幸了。两个譬解,情真意切,给好友送去了实实在在的温暖。

“只绝塞苦寒难受”句,表明作者时刻将好友身处极远边塞,难熬身心痛苦的现状挂在心头。于是笔锋一转,引出下文:“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廿载”为约数,指好友遣戍塞外的公元1657年到作者写这两首词的公元1676年间的岁月。“包胥”,为申包胥,春秋时楚国人,曾立誓要恢复被灭亡的楚国,后来果然如愿。“乌头马角”,是“乌头白,马生角”的节略语。原意是说永远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此处反用其意,说要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借用以上两典故,作者斩钉截铁地起誓,尽管二十年岁月流逝,自己还是会像申包胥那样言必信,行必果,无论如何也要营救好友脱离困境。

歇拍之句“置此札,君怀袖”,则是请吴兆骞妥善保管此信,作为鉴定自己誓言的凭证。作者对好友的赤忱之心,可谓达到了披肝沥胆,在所不辞的境地。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