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为如镜净上人赋》原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一片灵台月,圆明适中规。

谁知相对者,曾悟未磨时。

去垢元来净,观空了不疑。

水边闲独立,照见白须眉。

只有胸怀阔达之人才会感受到光明的境遇,而心念黯淡者所面临的一定是黑暗。佛家认为人人有灵光佛性,灵灵照照,常放光明。一个学佛有所成就的人,他的生命的杂质已完全净化,会有强烈的光的半径。《五灯会元》称这种人是“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成圆,但离妄缘,即如如佛。”而诗人所要赠诗的如镜大师即在此行列。全诗首句“一片灵台月,圆明适中规。”借景喻人。满月高挂,光华荧荧,说明这是月中,是晚上。月光柔和,给人一种美的感受。但这只是“表”,不是“里”,作者的目的是借月咏人。如镜大师,杂念尽除,心如圆月,灵光独耀。圆圆的明月又暗合大师的法号,比喻自然贴切,同时也含有作者对如镜大师的赞美之情。月光普照大地,万物沾光,又使人想到佛国灵光的超常魅力。中间四句,深入一层写人。“未磨”、“去垢”,使人想到“镜”,僧净不就叫“如镜”吗?镜越磨越亮,有如参禅者心性灵光,越 “参”越明; 生命的杂质“净”化了,他会有更强烈的光的半径。如果说,前六句,着重刻画的是高僧如镜的精神面貌,那么最后两句则是描绘他的形态了。“水边闲独立,照见白须眉。”独立水边,四境皆寂,万籁无声。“闲”,突出了得道高僧求得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解脱后的那种飘逸状态。须眉皆白,年高腊长,不管从哪个方面讲,都够高僧的资格了。至此,一幅月下高僧闲立图,完美无缺,呈现眼前。就写人而言,既描出了 “神”,也摹出了 “态”,可谓形神兼备。

“呈城久卜居,归梦只西湖。花木四时有,尘埃一点无。看经常戒酒,得句少催租。尽日坐相对,壁间莲社图。”这首《寄题如镜上人房》也是仇远的佳作,可以参看。仇远诗歌成就较高,影响颇大。他一生优游湖山,得山水自然的陶冶; 礼拜佛寺,获佛国灵光的洗礼。故其诗格高雅,“往往颉颃古人”,独树一帜,一洗宋末粗犷之习。此为一例。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