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送灵澈上人》原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戴夕阳,青山独归远。

诗人送友人灵澈返回寺院,挥手告别后,仍伫立目送,依依不舍地望着渐渐远去的身影。夕阳晚霞,蓝天青山,红墙绿瓦,山寺掩映,晚钟悠扬,萦绕耳畔,促膝谈心的欢愉不由得又浮上心间: 良辰美景,赏心悦目,一切显得这样纯洁,一切显得这样清幽,诗人素心为之所动,记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寄托了对人生际遇的感受和禅悟。

“灵澈”,是中唐时期一位诗僧,俗姓汤,字澄源,会稽 (今浙江绍兴) 人。灵澈童年在家乡云门山云门寺出家修行,勤学工诗,同许多诗人均有交往。“竹林寺”在润州 (今江苏镇江),创建于晋代。灵澈云游四方,在此挂单,同诗人相遇。

诗的前两句写景。首句整体描绘竹林寺的山色,林木茂密,蓊郁苍翠。因是在夕阳中远望,不可能看得仔细,“苍苍”二字恰如其分地勾勒出远望的感受。二句绘声,寺内报时的钟声飘散在无垠晴空,悠悠袅袅,显得格外庄严肃穆,却又温柔缠绵,似对远方游子信徒的召唤,又似送行人对远行者的深情叮嘱和不尽祝福,格外撩人情思。“杳杳”是悠远钟声的本色,又是对听钟人朦胧心态的双重状摹。一个 “晚” 字照应了后两句的 “夕阳” 和 “远归”,兼对时间和空间做了概括,暗示出好友重逢、洽谈终日的真挚友情。夕阳中的钟声,自然是晚钟,点出了时间。然而,因寺院隐峙深山,远离尘世,所以迟迟才能传到山外俗人的耳中。以晚到的钟声形容距离遥远,想象丰富感人。诗的后两句转而写人,照应诗题。灵澈上人头戴遮阳斗笠,全身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之中,踏着蜿蜒的山道渐渐远去。在莽莽青山中,砍柴的樵夫、日作的农人、牧牛的童子、洗衣的妇女,甚至山寺的僧人都已归家返寺,唯有灵澈的身影,长长地拖在地上,映在山壁上,伴着灵澈移动。“独归远”,照应了 “晚”字,使全诗意境结构浑然一体。进一步推敲,“独归”不也暗含不愿与世俗妥协,遗世独立,悠然自得的欢悦和禅悟在其中吗?

这首五绝,全诗不著一个 “情” 字,更无议论入诗,纯以白描绘景取胜。然而,在凝炼的描绘中,寓情于景而言志,在具体准确生动的绘景之中寄托了诗人对挚友的深情,以及对人生际遇的感受和禅悟。景美、情真、意深,因而脍炙人口。另外,全诗朴实自然的手法,同诗人恬淡旷达的心境完全一致,也加强了静观深思、豁然领悟的禅意和感染力。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