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往虎窟山寺》原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尘中喧虑积,物外众情捐。

兹地信爽塏,墟垄暧阡绵。

蔼蔼车徒迈,飘飘旌眊悬。

细松斜绕径,峻岭半藏天。

古树无枝叶,荒郊多野烟。

分花出黄鸟,挂石下清泉。

蓊郁均双树,清虚类八禅。

栖神紫台上,纵意白云边。

徒然嗟小药,何由齐大年?

这是一首以诗谈禅、以禅趣入诗的作品。全诗意象丰富,境界高迈,而又寄寓着一种追求空心澄虑和解脱的佛禅之理,言有尽而意无穷,表现出佛教诗歌在命意构思上的审美特色,正如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中所说:“诗虽不是讨论哲学和宣传宗教的工具,但是它的后面如果没有哲学和宗教,就不易达到深广的境界。”

“尘中喧虑积,物外众情捐。”诗人开门见山点明前往虎窟山寺的心境,尘世充积着种种世俗的纷扰喧嚣,超脱于世事之外(物外)力能摆脱涤除内心的杂念烦恼。诗人未入禅林,就先已领略到佛门忘情尘俗的怡悦和奥妙。接下来的 “兹地信爽塏,墟垄暖阡绵” 是抓住虎窟山寺周围环境的特征来写的。“爽塏”,是明亮干燥的意思,指明寺院建筑在敞亮干燥的高处。“阡绵”,即芊绵,指草木蔓延丛生。抬眼望去,山丘原野一片郁郁葱葱,清新明丽。这两句突出了虎窟山寺窈深幽静的特点,令人心驰神往。于是,诗人催促着浩浩荡荡的车骑和仆从迤逦行进,旌旗在天空中猎猎飘扬。一路上,但见柔嫩的新松夹峙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崇山峻岭直插蓝天,古木枝叶凋零,荒郊野烟弥漫,花丛中扑簌簌飞出黄鸟,悬岩下飞泻着清新的流泉……此刻此景此情,使诗人仿佛物我两忘,自然景物的审美体验,成为他契合与感悟佛理的导体。“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僧肇《涅槃无名论》),诗人一悟而尘念顿逝。“蓊郁均双树”,字面上似乎是说眼前的草木葱笼苕秀,实际上却有深意。“双树”,是指佛教的圣树之一娑罗树。据佛经《本生经》记载,佛陀释迦牟尼入灭 (死亡) 在两棵娑罗树间,因此,双树是佛教的圣树,是涅槃的象征。这句诗是说草木虽然生机勃勃,但与涅槃相同。所以诗人接着说:“清虚类八禅” (八禅,就是八解脱,即佛经中所谓能使人解脱的八种禆定)。“清虚”是道家语,《汉书·叙传》说“若夫严子者 (庄子),绝圣弃智,修生保真,清虚淡泊,归之自然,独师友造化,而不为世俗所役者也。”换言之,只要做到清净虚无、淡泊无为,就能捐众情而获得心灵空明澄澈的解脱、超悟,那么,纵使 “栖神紫台上”,生活在帝王的宫苑,也能保持心中本有的清净无染的佛性而“纵意白云边”,不为世俗尘念羁绊,优游娱志于方外。不明此理,则枉然感叹那微不足道的药物,又怎能达到延年益寿之目的?诗的末尾两句,淋漓尽致地表述了诗人对佛理的倾心仰慕与礼赞:“必求性灵真奥,岂得不以佛经为指南耶?”(谢灵运《与诸道人辨宗论》)

这首诗的构思十分巧妙,它通过写去往虎窟山寺的所见所感,借助于丰富完整的意象传达出佛理禅趣,着力创造出一种幽深旷远的意境。全诗的中心意象是蓊郁的双树,串连着细松、峻岭、黄鸟、新泉等组合成一个象征系统,显现出佛性的永恒,造语明朗而意在言外,在六朝人以诗谈禅的作品中不失为一篇佳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