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词《鲁迅·惯于长夜过春时》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爱国诗词鉴赏《鲁迅·惯于长夜过春时》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注释】 ①此诗作于1931年2月,原诗无标题,后录入1933年2月7日所作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之中。②挈妇将雏: 携带着爱人和孩子。鬓有丝: 鬓角上有白发。1931年1月17日,国民党反动派在上海秘密逮捕了五位左联作家,即李伟森、柔石、胡也频、冯铿、殷夫。因柔石被捕时,袋里有一份鲁迅和北新书店所订的合同,因此反动派要抓鲁迅。从1月20日至2月28日,鲁迅全家避居日本人开设的花园庄公寓三十九天。③依稀: 仿佛。慈母: 当时鲁迅母亲住在北京,她担心鲁迅,急得掉泪。鲁迅2月4日《致李秉中》信: “上月中旬,此间捕青年数十人,其中之一,是我学生 (或云有一人自言姓鲁)。飞短流长之徒,因盛传我已被捕……老母饮泣,挚友惊心。”变幻大王旗: 此句可理解为讥讽蒋介石对鲁迅的通缉和招安。1930年3月,因鲁迅参加自由运动大同盟和左联,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呈请中央密令通缉 “堕落文人鲁迅。” 1930年底,有人向蒋报告大学院每月领取津贴三百元的特约著作员周豫才就是左联的鲁迅,是否除名。蒋介石却狡猾地指派教育部里鲁迅的旧交去告诉他,我素来敬佩他,还希望会见他,如果他能出国到日本去,职位可以保留。蒋介石的这一图谋遭鲁迅拒绝。不久柔石事件发生,国民党反动派欲罗织鲁迅入案,逼他出国,在日本的李秉中也一再来信请鲁迅东渡日本,鲁迅亦不为所动。另一解释则指当时国民党南京政府和地方各实力派之间的矛盾冲突和战争。如1929年2月爆发的蒋桂战争,8月爆发的蒋和阎、冯战争,1930年5月爆发的第二次蒋阎冯战争。④忍: 反语,不忍、岂忍。朋辈: 主要指柔石等五位革命作家,他们于1931年2月7日被国民党反动派在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秘密杀害。刀丛: 反动派的屠刀丛中,喻鲁迅处于白色恐怖之下。⑤无写处: 《为了忘却的记念》: “但末二句,后来不确了,我终于将这写给了一个日本的歌人。可是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 缁(zi) 衣: 黑衣,当时鲁迅穿一件黑色长袍。

【鉴赏】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力量进行了两个“围剿”,一是对中央苏区为中心的 “军事围剿”,一是对上海 “左联” 为中心的“文化围剿”。1930年国民党反动派的 “文化围剿”失败,“统治者也知道走狗文人不能抵当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于是一面禁止书报,封闭书店,颁布恶出版法,通缉著作家,一面用最末的手段,将左翼作家逮捕、拘禁、秘密处以死刑。”“左联”五位青年作家就是在这样的白色恐怖统治下,于1931年1月17日被秘密逮捕,2月7日在龙华警备司令部里被秘密枪决。

当得到五位作家牺牲的消息后,鲁迅当时的心情是: “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凑成了这样几句: 惯于长夜过春时……。” 因此,“悲愤”是全诗的灵魂,也是本诗的特色。在漫漫长夜中,举家避难于客栈之中,怎不愤! 反动派耀武扬威,老母思儿流泪,怎不愤! 战友遇害,有人身中七弹,惨绝人寰,怎不愤! 愤激之余自然 “怒向刀丛觅小诗”。有恨才有爱,正因对反动派的暴行愤怒,才对自己亲人的遭遇、战友罹难,感到深切的悲恸。这一悲一愤,表明了鲁迅爱憎分明的感情,表现出作为共产主义者的鲁迅的鲜明立场。五位作家的牺牲,鲁迅称 “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可见鲁迅想到的不仅是几位烈士,他心中想到的是 “中国”,是我们伟大祖国的未来,只有对祖国无比热爱的人,心中才处处时时想到祖国的命运,哪怕是最为悲愤的时刻。

诗歌前后在文字上稍有改动,为山本初枝女士写这首诗时,作 “眼看”、“刀边”; 为许季裳写这首诗时作 “忍看”、“刀边”; 到写 《为了忘却的记念》时作 “忍看”、“刀丛”。从 “眼看”到 “忍看”,从 “刀边” 到 “刀丛”,将悲愤之情表现得更强烈,将反动派恐怖统治之残酷揭露得更彻底,真是越改越深刻。

文章作者:步大唐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