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振国《戊戌八月纪变八首(选一)》爱国诗词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滕振国

夺门白日闭幽州, 东市朝衣血倒流。

百年夜雨神伤处, 最是青山骨未收。

康有为

光绪二十四年(1898)夏历四月,光绪帝下诏定国是,决定采纳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主张,变法维新,开始了近代史上著名的“戊戌变法”。但仅仅到了同年八月初六,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就发动政变,推翻了新政。光绪帝被囚于瀛台,康、梁被迫出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等六人被杀,史称“戊戌六君子”。百日维新,葬送于腥风血雨之中。其中康广仁乃作者之弟,名有溥,号幼博,政变被捕后宁死不屈,慷慨地说:“若死而中国能强,死亦何妨!”他的死讯传到日本,作者既伤手足之情,更悲同志之谊,乃愤而写下这首七绝,诗末自注云:“哀亡弟幼博稿葬北京”。

诗歌前二句借典故写现实,内涵极其丰富。明朝夺门之变,景帝被废,于谦遇害;西汉吴楚七国之乱,晁错被诬,东市遭戮。两桩古事极似慈禧复辟,光绪被囚,六君子被杀的戊戌政变;而于谦、晁错之死,千古鸣冤,则悲愤不平之情溢于言表。“闭幽州”,“血倒流”,再现了顽固派封锁京城,捕杀维新派的血腥场面和恐怖气氛;“夺”、“闭”、“流”三个动词环环相扣,节奏强张,有力地渲染了气氛和表现了作者对顽固派血腥杀戮的憎恨与愤怒。这两句以叙述为主,情寓其中,虽是迭用典故,却丝毫不见板滞和隔膜。就在这客观的叙述中,作者的满腔悲愤不断蓄积,到了最后一个“流”字,终于不可遏止地进发出来。“百年夜雨神伤处,最是青山骨未收”,手足断,同志亡,变法中途夭折,这一切都是令人百年神伤的;而每当风雨潇潇之时,倍觉凄切。在这种种伤神痛心的事情中,最使人难以忘怀的是亡弟死后,只草草“葬于南下洼龙爪观音院旁”(《康南海自编年谱》),未能埋骨青山。生不能展其志,死不能得其所。常言说“青山有幸埋忠骨”,而今“青山骨未收”,既是忠骨的悲剧,亦是青山的不幸。推而广之,忠骨未得其所,正说明政治局势的继续恶化,这是作者最为痛心疾首的事。

诗歌既是哀悼亡弟的悲歌,也是对变法失败的挽歌。悲亲人、同志的惨死,悼维新变法的夭折,愤顽固派的残忍凶险,意境阴冷,感情激越,但骨力自在,仍透出一股雄直之气,表现了作者倔犟的个性。作者用典妥贴,恰到好处地反映了时局和感情,达到了王安石所谓“以故事记实事”和萧子显所谓“借古语申今情”的高度,由此可见作者渊博的学问和雄健的笔力。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