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何均地
三将军者,陈公联升、陈公化成、葛公云飞也。道光庚子、辛丑、壬寅,三公皆以御夷寇,力战殁于阵。余闻人述三公事,作三将军歌。
三将军,一姓葛,两姓陈,捐躯报国皆忠臣。英夷犯粤寇氛恶,将军奉檄守沙角。奋前击贼贼稍却,公奋无如兵力弱。凶徒蜂拥向公扑,短兵相接乱刀落;乱刀斫公肢体分,公体虽分神则完。公子救父死阵前,父子两世忠孝全。陈将军,有贤子,葛将军,有贤母;子随父死不顾身,母闻子死数点首。夷犯定海公守城,手轰巨炮烧夷兵。夷兵入城公步战,枪洞公胸刀劈面。一目劈去斗犹健,面血淋漓贼惊叹。夜深雨止残月明,见公一目犹怒瞪。尸如铁立僵不倒,负公尸归有徐保。陈将军,福建人,自少追随李忠毅,身经百战忘辛勤。英夷犯上海,公守西炮台,以枪击夷兵,夷兵多伤摧。公方血战至日旰,东炮台兵忽奔散。公势既孤贼愈悍,公口喷血身殉难。十日得尸色不变,千秋祠庙吴人建。我闻人言为此诗,言非一人同一辞。死夷事者不止此,阙所不知诗亦史。承平武备皆具文,勇怯真伪临阵分。天生忠勇超人群,将才孰谓今无人?呜呼,将才孰谓今无人,君不见二陈一葛三将军!
张维屏
俗话说:“家贫出孝子,国难显忠臣。”一点不错。在鸦片战争过程中,不是就有不少坚决抗击英国侵略军,以死报国的风流人物涌现出来吗?“三将军”正是这些风流人物中的三个,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具有爱国心的诗人,“闻人述三公事”,不能无动于中,沉默不语,便于道光二十二年壬寅(1842)奋笔作此《三将军歌》以颂扬之。《序》的内容,简要地交待了三位将军的姓名、事迹,说明写作此诗的缘由。
诗的头四句破题,单刀直入,毫不拖泥带水地点出三位将军,指明其“捐躯报国皆忠臣”的共性,领起全篇。紧接着便突出各自的特性,分别加以歌唱。从“英夷犯粤”至“忠孝全”,凡十句,歌唱陈联升。陈联升,湖北鹤峰人。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任三江口副将,守广东沙角炮台。道光二十年庚子十二月(1841年1月),英国侵略军攻沙角炮台,他率子长鹏(武举人)以兵六百御敌数千,用炮和地雷杀死敌人数百,最后弹尽,投降派琦善又不发援兵,与子长鹏同时殉国。《清史列传》有他的传。诗人所歌唱的,正是陈联升如何奋力击贼,英勇牺牲及“公子救父死阵前”的表现。“公体虽分神则完”,意谓肢体虽然分离了,但精神则是完全的,如同说虽死犹生,充满了诗人的崇敬。
歌唱罢陈联升,以“陈将军”始的六句为过渡,直至“负公尸归有徐保”止,转为对葛云飞的歌唱。葛云飞,浙江山阴人。道光二十一年辛丑八月(1841年10月),英国侵略军第二次攻浙江定海,他为定海镇总兵,与王锡朋、郑国鸿率兵四、五千人御敌两万之众,血战六昼夜,因投降派不发援兵,最后战死。他的尸体被定海义勇徐保背回。葛母闻讯,先悲恸,后称赞道:“吾有子矣!”《清史稿》有他的传。诗人所歌唱的,正是葛云飞抗击英国侵略军时负伤犹斗,死犹不倒的顽强精神,兼颂其母之贤及徐保之义。“夜深”三句,写月光下葛云飞的尸体“一目怒瞪,尸如铁立”,与汤纪尚《道光辛丑定海夷事纪》所描述的葛云飞被“洞胸,乃僵立竹山门,手握刀,左目睒睒,倚厓石而卒”,基本一致,但诗化之,神化之,更令人景仰。
自“陈将军”始,至“吴人建”止,凡十四句,接着歌唱陈化成。陈化成,字莲峰,福建同安人。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他曾打退侵犯福建的英国侵略军。后任江南提督,守江苏吴淞口。道光二十二年壬寅五月(1842年6月),英国侵略军攻吴淞口,他坚守其西炮台。初有战绩,后因两江总督牛鉴逃跑,他势孤力竭,奋战而死。《清史稿》有他的传。诗人所歌唱的,正是陈化成抗击英国侵略军绝不因他人逃跑,势单力薄而动摇的坚定性,兼说其师承及吴人的缅怀。“李忠毅”,自注:“长庚”。按:李长庚,字西岩,福建同安人。清浙江、福建海防名将,做过福建水师提督及浙江水师提督,死谥“忠毅”。王拯《陈将军画像记》说:“明日,夷舶排江进。公督战,自明至日将中,击夷舶五又二火轮。贼不得进,望见城南大府驻将旗纛,举炮对击之。徐州总兵王志元先走,教场兵西奔,城东北及东炮台亦全军遁。贼乃并力攻公。急,周世荣欲奔,公拔剑将斩之,周逸。贼登岸,枪铳雨集。中公,颠复起,犹手自燃巨炮。伤重,喷血死。……公死十日,练君始得公尸,而色如生。”诗人只以“公方血战”始的五句写之,略其细节,更觉集中生动。
分别歌唱三位将军之后,自“我闻”句始至末了止,收结全篇,包括四层意思:一、保证所记事实可信,所用的是“言非一人同其辞”的材料;二、声明死于抗英战斗者不止这三位将军,但写诗应如写史一样求实,不了解他们的事迹,只好空缺;三、发表太平时期的武备都是徒具空文,勇与怯、真与伪只有在实战时才分得清楚的议论;四、进一步赞美三位将军是当今“天生忠勇超人群”的“将才”。
全诗层次清晰,明白晓畅,笔酣墨饱,气势雄浑,而描摹三位将军壮烈的殉国情状,各有特色,然皆栩栩如生。尤为可贵的是其写作的求实态度,字里行间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