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知北游》原文释义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知北游

本篇主要论述了道的问题。庄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体,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大到天地,小到蝼蚁,都体现着“道”的精神。可是道又是虚无的,因为只要“有”,就会被束缚在一定范围内,只有“无”才能真正无拘无束,无所不在。在此我们选取了两则寓言故事来阐述庄子的这一思想。

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隐弅(fén)之丘,而适遭无为谓焉。①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②: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③何从何道④则得道?”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

知不得问,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阕之上,而睹狂屈焉。⑤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狂屈曰:“唉!予知之,将语若。”中⑥欲言而忘其所欲言。

知不得问,反于帝宫,见黄帝而问焉。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

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⑦不知也,其孰是邪?”

黄帝曰:“彼无为谓真是也,狂屈似之,我与汝终不近⑧也。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⑨道不可致,德不可至。⑩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故曰:‘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今已为物也,欲复归根,不亦难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

知谓黄帝曰:“吾问无为谓,无为谓不应我,非不我应,不知应我也;吾问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问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

黄帝曰:“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此其似之也,以其忘之也;予与若终不近也,以其知之也。”

狂屈闻之,以黄帝为知言。

【注释】

①知:虚构人物。玄水:虚构水名。玄,黑,含有深奥的意思。隐弅:虚构的山丘名。无为谓:虚构人名,含有无所为、无所谓的意思。②若:你。③处:居住。服:行事。安:符合。④何道:何由。⑤狐阙:虚构的山丘名。狂屈:虚构人物。⑥中:心中。⑦彼与彼:指无为谓与狂屈。⑧不近:与道不相近。⑨圣人:指老子。不言之教:不用言语教化。⑩致:招致、取得。至:达到。华:装饰,引申为假象。大人:得道之人。徒:类。纪:终结。一:同一,指一气。通:贯通。一:生死的同一性。彼:指无为谓。真是:指真正知道大道。此:指狂屈。似之:近似于知道大道。知言:中肯之言。

【译文】

知到北方的玄水边游览,登上名为隐弅的山丘之后,正好遇到了无为谓。知对无为谓说:“我想向你请教一些问题,怎样思索、怎样考虑才能通晓道?怎样生活、怎样处事才能符合道?遵从什么、采取什么方法才能获得道?”知问了三次,而无为谓都没有回答。不是不回答,而是不知道回答。

知从无为谓那里得不到答案,就返回到白水的南岸,登上了名叫狐阕的山丘,正好看到了狂屈。知就把问无为谓的话向狂屈提出。狂屈说:“唉,我知道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等一会儿我就告诉你。”狂屈心中想说,可是又忘记了那些想要说的话。

知从狂屈那儿也没有得到解答,便返回到帝宫,见到黄帝向他再问。黄帝说:“没有思考、没有考虑才能通晓道,没有居所、没有行动才能符合道,没有遵从、没有方法才能获取道。”

知问黄帝:“我和你知道了这些道理,无为谓和狂屈却不知道,那么,谁是正确的呢?”

黄帝说:“无为谓是真正正确的,狂屈差不多,我和你始终没有能够接近道。知道的人不说,说的人不知道,因此圣人施行的是不用言传的教育。道本于自然,不可能靠言传来获得;德源于修养,不可能靠陈述来达到。仁爱是有作为的,义理是有残缺的,礼仪是有虚伪的。所以说:‘丧失道而后才获得德,丧失德而后才获得仁,丧失仁而后才获得义,丧失义而后才获得礼。’礼,是道的假象,祸乱的开端。所以说:‘修道之人每天都必须减损伪饰,减损了再继续减损,一直达到无为的程度。无为也就是无不为。’如今世人已经对外物有所作为,想要复归大道,不是很困难吗?如果说容易的话,恐怕只有悟道的大人了!人的出生,是元气的聚合。元气聚合,人就有了生命;元气散失,人就死亡。假如生与死互为伴侣的话,我又有什么可忧虑的呢!所以说万物是同一的,并没有什么差别。只不过世人把自己所喜欢的、所欣赏的事物称为神奇,把自己所厌恶的、所痛恨的事物称为臭腐。如同死生相伴一样,臭腐的东西可以重新转化为神奇的东西,而神奇的东西也将会转化为臭腐的东西。所以说:‘贯通天理生死的,只是气而已。’所以,圣人看重的是生死的同一性。”

知对黄帝说:“我问无为谓,无为谓不回答我,不是不回答我,而是不知道回答我;我问狂屈,狂屈心中想告诉我却没有告诉我,不是不告诉我,而是心中想告诉我而忘记了怎样告诉我;现在我来问你,你知道,是什么原因不能接近大道呢?”

黄帝说:“说无为谓是真正通晓大道的,正是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是大道;说狂屈接近于道,正是因为他忘记了;说我和你始终没有接近大道,正是因为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大道。”

狂屈听说后,认为黄帝这样说,称得上是深刻理解了大道。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

庄子曰:“无所不在。”

东郭子曰:“期①而后可。”

庄子曰:“在蝼蚁。”

曰:“何其下邪?”

曰:“在稊稗②。”

曰:“何其愈下邪?”

曰:“在瓦甓(pì)③。”

曰:“何其愈甚邪?”

曰:“在屎溺(niào)④。”

东郭子不应。

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xī)也,⑤‘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⑥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尝相与游乎无何有之宫,⑦同合而论,无所终穷乎!尝相与无为乎!澹而静⑧乎!漠而清乎!调而闲乎!寥已吾志。无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去而来而不知其所止。吾已往来焉而不知其所终。彷徨乎冯闳(hóng),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穷。⑨物物者与物无际,⑩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谓盈虚衰杀,彼为盈虚非盈虚,彼为衰杀非衰杀,彼为本末非本末,彼为积散非积散也。”

【注释】

①期:限,指要求指出确定事物。②稊稗:两种相似的杂草。③甓:砖头。④溺:通“尿”。⑤履:踩。:大猪。⑥汝唯莫必:你不必限定道在何处。必,限定。无乎逃物:一切事物都没逃离道外。⑦尝:尝试。何有之宫:指虚无之境,至道之乡。⑧澹而静:淡漠而清静。⑨彷徨:徜徉。冯闳:广阔虚空之境。入焉:进入广阔虚空之境。穷:边际。⑩物物:主宰万物。际:边际。不际之际:由没有边际之道转成有形之物。际之不际:由有形之物复归无际之道。盈:满。衰:败。杀:降。

【译文】

东郭子问庄子:“所谓道,在什么地方才能找到?”

庄子说:“大道无处不在。”

东郭子说:“请指出一个确切的地方才可以。”

庄子说:“在蝼蛄和蚂蚁当中。”

东郭子说:“为什么在这样卑下的地方呢?”

庄子说:“在稻田的稗草这样的杂草中。”

东郭子说:“为什么越说越低下了呢?”

庄子说:“在瓦块砖头中。”

东郭子说:“为什么更加卑下了呢?”

庄子说:“在大小便里。”

东郭子听后不再吭声。

庄子说:“先生所提的问题,本来就没有问到实质上。司正与司获问市场管理员如何踩猪验肥,市场管理员回答说:‘每下愈况’,猪的下腿肥了,猪的全身还能不肥吗?你不要局限于道在何处,没有脱离物外的道。大道本来就是无处不在的,使用再大的言论也是这样。‘周’‘遍’‘咸’这三种称谓,虽然名称不同,但其实质是一样的,它们的意思是相同的。让我们一起游历于虚无的赤日轮,合万物于同一,见道之同源,所谈论的大道是没有穷尽的!让我们一起率性无为吧!如果能够这样,就能恬淡而寂静,广漠而清虚,调和而悠闲!如此一来,我的心思也就虚空宁静了。我跟随自然而往却不知道要到什么地方去;去而复归,却不知道要在什么地方停留。我来回往返,却从来没有想到哪里是终点。逍遥于虚旷之中,即使是大智之人进入其中也不知道大道的止境。主宰万物的大道,与万物融为一体而没有边际,就一物而言是有边际的,即所谓某一物的边际罢了。没有边际的边际,乃是边际中没有边际。所谓盈虚、衰杀,大道能够使万物盈虚,而大道自身却没有盈虚的分别;大道能够使万物衰杀,而大道自身并不衰杀;大道能够使万物有始有终,而大道自身并没有始终;大道能够使万物有聚有散,而大道自身并没有聚散。”

【智慧全解】

勤思考才能现良机

道,在世人眼中是那么的高深莫测,难以寻觅,然而庄子却不这样认为,在庄子看来,万物皆因道而生,那么万物之中皆有道的存在,道不仅蕴含在日月星辰之中,也蕴含于蝼蛄、蚂蚁之中;不仅蕴含在大海山林之中,还蕴含于稻田稗草之中,甚至蕴含于瓦砾、屎溺之中。因此庄子主张,悟道不一定非要去玄妙幽深之处,只要用心去体悟,哪怕是微贱之物也能给人以大启示。

庄子的“用心体悟”说穿了就是要勤于思考,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机会。

有位文学家说:“一个真正能思考的人,才是力量强大的人。”人类之所以能够成为万物之灵,正是因为人类头脑发达,善于思考。因此,一个人要想变得更好、更优秀,就要学会动脑筋、勤思考,把凡事用脑去想、用心去悟培养成一种习惯。有些人很怕动脑子,一让他想问题,就皱眉头,就逃避,总想做个吃现成饭的执行者。其实,思考并不是什么痛苦的事情,而是一种积极的态度。我们可以培养出对思考的兴趣,一旦把思考养成一种良好习惯,我们就能从中体会到思考带来的无限乐趣与成就感。

善于思考者总能从平常之事中发现对自己有利的机会。很多看上去截然不同的事物,实际上却存在着共通之处,只要用心就能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很多时候,优秀与平庸就因此而拉开了距离。比如前文中的那只因不会叫而被杀的鹅,人们大多会由此想到香喷喷的鹅肉,而庄子却由此联想到了“有用”“无用”的话题,这就是圣人之所以为圣人的原因。

所以,我们要养成勤思考的习惯,多从凡尘俗事中发现不凡的地方,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阅读延伸】

五厘米斜坡

某公司在内地某城市的商业街开了一家便利商店,可是让人们没想到的是,商店开业一段时间后不但没达到预期效果,反而生意冷清异常,而隔壁店铺虽然做着同样的生意却是红红火火。

做完市场调查,便利店管理者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内地城市的消费者对老牌的商店比较信任,而不太认可一个初来乍到的新店。

可是,如何扭转败局呢?便利店管理者搞了很多传统促销方式来刺激顾客,可是没有一种方式能够起到理想的效果,不仅如此,反而引起了当地的消费者的反感,认为他们越是这样做,越说明他们的产品不行,甚至认为他们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商店。

生意越来越惨淡,眼看就要关门大吉了,便利店的管理层很着急,便发出告示:谁能想出拯救商店的主意,谁就能得到一笔高额奖金。

消息一发,很多人前来献策,可是那些人献出的仍然是一些老套的促销技巧,并没有什么创新,管理层又一次追加奖金额度。

这一天,一个女清洁工来到这家店敲响了管理者的门,说她有良策,可以挽救商店败局。看着眼前清洁工土里土气的样子,管理者心里一百个不相信,不相信这样一个人会有什么好主意。女清洁工显然看出了他的不屑,淡然道:“在商店门口的行人过道上铺上漂亮的地砖,靠近商店的一边比另一边低5厘米。按我说的办法去做,生意自然会好起来。”之后莞尔一笑,“等成功了别忘了兑现你们的承诺哟!”

这个办法让管理层充满了怀疑,可是,当下又没别的办法,抱着有病乱投医的态度,他按清洁工所说把商店门口的过道改造了一番。这样一来,这家店门口的过道就有了一定的斜度,不过行人是不会注意的,走着走着便来到了便利店的门口。既然已经到了门口就进去看看吧,抱着这种想法,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便利店,经过一番比较,发现这家店的东西也不错。

一天、两天、三天……慢慢地,越来越多的顾客被斜坡“骗”进了这家店,该店营业额一路飙升,慢慢上升到了同行榜首。

这太不可思议了,管理层又惊又喜,忙找来女清洁工对她进行奖励。当问起原因时,女清洁工一笑道:“难道你们没有发现高速公路的交叉转弯处都是倾斜的吗?据说,这样一来,司机不怎么打方向就开了转弯车。”

自己经常开车经过高速公路的交叉转弯处,竟然没发现其中的奥秘!管理者听罢不由一拍脑袋。

生活中,我们要多留心观察周围的一切,多动脑去思索,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说不定你此生的转折,就在这些个微小的细节上。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