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天道》原文释义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天道

天道,即自然的规律。本篇主要论述了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并从天道论及人伦等级的合理性。庄子认为,为君之道,效法天道,无为而贵;为臣之道拘于人道,有为而卑;掌握了“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的规律,为上则如尧舜,为下则如素王,出仕而能取功名,隐居则可自在逍遥。在此我们选录了部分内容来对庄子的虚静无为之思想进行详细阐述。

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①帝道②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③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④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⑤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⑥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故帝王、圣人休焉。⑦休则虚,虚则实,实则备⑧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无为则俞俞⑨。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明此以南乡,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⑩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进为而抚世,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曰:“吾师乎,吾师乎!万物而不为戾,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之谓天乐。故曰:‘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故曰:‘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物服。’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注释】

①天道:大自然运行的规律。运:运行,转化。积:积蓄。成:生成,长成。②帝道:帝王之道。③圣道:圣贤之道。④辟:开辟,通达。昧然:不知不觉的样子。⑤铙:通“挠”,扰乱。⑥烛:照。中:合。⑦平:准则。至:实质。休:安心休息。⑧备:通行本原作“伦”,根据陈碧虚《庄子阙误》引江南古藏本改。⑨俞俞:即愉愉,从容愉悦的样子。⑩玄圣素王:指具有帝王之道并被世人称颂追捧而无帝王爵位的人,比如老子、孔子等。江海、山林之士:指隐居之人。服:信服。静而圣:清静而立内圣之德。动而王:行动而建立外王之功业。天地之德:天地以无为为德。和:和谐。:调和。戾:高。长:年长。刻雕众形:塑造万物。天行:自然规律的运行。物化:物理的变化。同德、同波:都是相合的意思。无鬼责:不遭受鬼神的责罚。一心定:整个心处于安定专一的境地。畜:养育。

【译文】

自然规律的运行从来没有停滞过,所以万物才得以生成;帝王之道的运行从来不曾停滞过,所以天下人才会愿意归附;圣贤之道的运行从来不曾停滞过,所以海内百姓才会愿意顺服。明白了自然之道,了解了圣贤之道,又通晓六合四方无不通达的帝王之道,就能任天下人自由自在地生活,他们虽然懵懂无知,不求虚静,却能神安心静。圣人之心清静安宁,并不是因为清静好才清静,而是因为任何事物都不能干扰他的心,所以他始终是清静的。水面清静时,就能明澈地照见人有须眉,水的平面可以作为平度的标准,高明的工匠可以用它作为准绳。水平静下来尚且能够明照须眉,又何况人的精神呢!圣人之心是多么虚空宁静啊!它是天地的明镜,万物的明镜。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就是天地的准则和道德的实质,因此,帝王圣人在这种境界中可以安心休息。息心休虑才能让内心虚寂,内心虚寂,真气才会充盈,才能觉得生命充实,生机充实就具备了进入大道的条件。虚寂了,才能宁静,宁静了才能有所活动,活动起来才能无不自得。清静就会无所作为,无所作为就能让任事的人各尽其责。无所作为就会从容自得,从容自得的人内心不会忧患不安,年寿就能够长久。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就是万物的根本。明白这个道理而居于帝王之位的,尧就是这样的人;明白了这个道理而居于臣下之位的,舜就是这样的人。凭借这个道理对待尊上之位的,就是帝王、天子的德行;凭借这个道理对待卑下之位的,就是玄圣素王的道义。凭借这个道理退隐闲游的,天下的隐士都会敬服。凭借这个道理进取出仕安抚百姓的,就可以建功立业,名声显赫而使天下统一。清静就能立内圣之德,行动就能建立外王之业,无所作为就可以受到世人的尊崇,朴素之美天下没有能够与之媲美的。

通晓天地是以无为为德的,就是认识了天地的根本,就可以顺应自然和谐发展。凭它来均衡调和天下,就可以与人和谐相处。与人和谐相处,就是人乐;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天乐。庄子说:“我的大宗师啊,我的大宗师啊!调和万物却不自认为高明,造福万代却不自认为仁义,生长于上古却不认为长寿,覆天载地、塑造万物却不认为智巧,这就叫作天乐。所以说:‘明白天乐的人,他活着的时候就按照自然规律而运行,他死亡的时候就随万物而转化。清静的时候与地阴一起隐寂,行动的时候与天阳一起波动。’因此明白天乐的人,不会怨天尤人,不会为外物所牵绊,不会遭到鬼神的责罚。所以说:‘他活动时与天相合,清静时与地相合,内心安定专一就可以统治天下;鬼神不会祸害,精神永远不会疲惫,内心安定专一而万物都来归附。’这些话就是说,把虚空宁静推及到天地间,通达于万物中,这就叫作天乐。所谓天乐,就是圣人用道来养育天下。”

昔者舜问于尧曰:“天王①之用心何如?”

尧曰:“吾不敖无告,不废穷民,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妇人,此吾所以用心已。②”

舜曰:“美则美矣,而未大③也。”

尧曰:“然则何如?”

舜曰:“天德而出宁,日月照而四时行,若昼夜之有经,云行而雨施矣。④”

尧曰:“胶胶扰扰⑤乎!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也。”

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故古之王天下者,奚为哉?天地而已矣。

【注释】

①天王:即天子。②敖:通“傲”,傲慢。无告:有苦无处诉说的人。废:遗弃,丢弃。苦:哀怜。嘉:喜爱。哀:怜悯。③大:完善。④出宁:呈现宁静。经:规律,法则。⑤胶胶扰扰:纠缠繁乱的样子。

【译文】

从前舜曾问尧说:“身为天子,你治理天下的用心如何呢?”

尧说:“我从来不怠慢那些有苦无处申诉的人,也不抛弃走投无路的穷苦人民,哀怜那些死去的人,喜欢那些儿童,同情那些妇女,这就是我的用心所在。”

舜说:“这样做好是好,却不是最伟大的。”

尧说:“那如何是好呢?”

舜说:“有自然之德的人,总是显得宁静而无为,就如同日月照耀,四季运行那样自然,好像昼夜交替那样规律,仿佛云行雨施般合乎时宜。”

尧说:“我实在是扰乱多事啊!你的德行与自然相合,而我的用心只合于人事而已。”

天地自古以来都是最伟大的,黄帝、尧、舜等圣人都赞美它们。所以古代居于帝王之位的人,都做了些什么呢?只是顺应自然天地的法则,无所作为罢了。

士成绮①见老子而问曰:“吾闻夫子圣人也,吾固不辞远道而来愿见,百舍重趼(jiǎn)而不敢息。②今吾观子,非圣人也。鼠壤而余蔬,而弃妹之者,不仁也!③生熟不尽于前,而积敛无崖。④”

老子漠然不应。

士成绮明日复见,曰:“昔者吾有刺于子,今吾心正却矣,何故也?⑤”

老子曰:“夫巧知神圣之人,吾自以为脱⑥焉。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苟有其实,人与之名而弗受,再受其殃。吾服⑦也恒服,吾非以服有服。”

士成绮雁行避影,履行遂进而问⑧:“修身若何?”

老子曰:“而容崖然,而目冲然,而颡然,而口阚然,而状义然,似系马而止也。⑨动而持,发也机,察而审,知巧而睹于泰。⑩凡以为不信。边竟有人焉,其名为窃。”

【注释】

①士成绮:虚构人物。②固:通“故”。百舍:三千里。指路途遥远。舍,古代三十里为一舍。重趼:层层厚茧。趼,通“茧”,磨出的厚皮。③鼠壤:鼠穴。弃妹:即弃昧,不知爱惜财物而弃之。④积敛:积聚敛取。无崖:无极限。⑤刺:讥讽,讽刺。正却:正在回转,即有所觉悟。⑥脱:离。⑦服:接受、服从。⑧雁行避影:如大雁般斜着行走,侧身僻影,以示对老子的尊敬。履行遂进:穿着鞋子就进到老子屋内。⑨而:通“尔”,你。后面几个“而”相同。崖然:傲慢的样子。冲然:怒目而视的样子。颡:额头宽大的样子。阚然:张口欲言的样子。义然:高大的样子。义,通“峨”,高大。⑩持:矜持。睹:外露。泰:骄泰。竟:通“境”。

【译文】

士成绮见到老子,便问:“我听说先生您是位圣人,所以我不远万里而来,希望见到您,我长途跋涉,脚底都磨出了厚厚的茧子,也没有停下半步。现在见到先生,我觉得先生算不上圣人。老鼠洞边有剩余的粮食,却这样弃之不顾,可以说是不仁!面前放着生熟食品,却还贪心地聚敛不止。”

老子神情淡漠,没有做声。

第二天,士成绮又来见老子,说:“昨天我讽刺了先生,今天我已经有所省悟,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老子说:“巧智神圣的人,我从来不曾与之相比。过去你叫我牛,我就称之为牛;你叫我马,我就称之为马。如果名副其实,别人给我的名称却不去接受,那就是罪上加罪。我接受别人给我的名称,这是长久地接受,并不是有心接受才去接受。”

士成绮像雁一样侧身斜行,不敢践踏老子的足迹,慌乱之中竟然忘了脱鞋就进入了室内,问:“修身之道是怎样的呢?”

老子说:“你的仪容傲岸不凡,你的眼睛鼓目突出,你的额头宽大高耸,你的嘴巴虚张欲言,你的体形高大威猛,如同想要奔跑的马,只是因为被绳索拴住才暂时停住。蠢蠢欲动却矜持作态,行动迅速就好像箭发弩张,你明察而又处处审慎,自恃智巧而外露骄恣之气。这种种表现,都是矫情伪态,都不是修身的作为。边境上有一种人,它的名字叫窃贼。”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①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

公曰:“圣人之言也。”

曰:“圣人在乎?”

公曰:“已死矣。”

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②已夫!”

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

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③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④存焉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⑤”

【注释】

①轮扁:制造车轮的人,名扁。斫:砍削。释:放下。凿:木工所用的工具。②糟魄:即糟粕,指古人遗言。魄,通“粕”。③徐:宽、缓。甘:滑。疾:急。苦:苦涩。④数:术数,窍门。⑤不可传:指道。死:死亡,消失。

【译文】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车轮。轮扁放下椎子、凿子,走到桓公面前,问道:“请问,您读的是什么书啊?”

齐桓公说:“是圣人之言。”

轮扁:“圣人还活着吗?”

齐桓公说:“已经死了。”

轮扁说:“既然已经死了,那您所读的,不就是古人的糟粕吗?”

齐桓公说:“寡人读书,你一个制作车轮的人,哪里能随便议论呢!说出个道理,我就饶恕你,如果说得没道理,就得去死!”

轮扁说:“我是从我所做的事情来观察的。就拿砍造车轮来说吧,做工太慢了,就会因为甘滑而不牢固;做工过快过粗的话,就会因为涩滞而榫头难入。只有不慢不快,才能得心应手,才能恰到好处。其中的道理,虽然口里说不出来,却有难言的心术存在其中。这心术,我不能明白地告诉给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获得,所以我活到七十岁了,还在制造车轮。古人和他们难以言传的东西都已经消失了,那么您所读的,难道不是古人留下的糟粕吗?”

【智慧全解】

敢于质疑前人

在这里,庄子以轮扁制轮的故事来阐述悟道的方法,古人已死,“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古人已经死了,那么您所读的,不就是古人的糟粕吗?

任何技艺、智理都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齐桓公企图通过书本来领悟圣人的精神,轮扁对此表示怀疑。书本上的知识都是前人留下的,有的对,有的可能不对,有的适合现在的情况,有的可能不适合。仅仅通过阅读书籍就想领悟圣人的思想,是非常难的。新的知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旧的知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瓦解。我们要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我们的思想才能变得健全而周密,才能掌握各种学问的精髓,领悟圣人之道。

假如我们认为前人留下的一切技艺、理论都是正确的,都可以无条件地相信,那么我们只能原地踏步,永远不可能拥有独立的思想。所以,我们要敢于质疑前人的一切思想,发现问题,进而思考问题。一个人要想有新的发现,使自己的内心真正丰富起来,就要不断地在实践中磨炼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只有对过去的理论和技艺敢于提出质疑,我们才能不断地在探索中强大起来。

人生原本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只是咀嚼前人留下的知识,根本无法取得进步。只有敢于摆脱前人的思想束缚,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我们才能学到新的东西。从某种程度上讲,提出质疑的过程,其实也是思考的过程,也是学习新知识、丰富自己思想的过程。

【阅读延伸】

一定是乐谱错了

小泽征尔是世界着名的音乐指挥家,很多世界着名歌剧院多次向他伸出橄榄枝,邀请他前去任总指挥。

一次他去欧洲参加指挥家大赛,在决赛的时候,他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参赛。

轮到小泽征尔上场时,评判委员会交给他一张乐谱。小泽征尔稍做准备,便全神贯注地挥动着他的指挥棒,认真地指挥起来。正演奏中,小泽征尔突然发现乐曲中出现了一点不和谐。起初他以为是演奏错了,便让乐队停下来重新演奏,但仍感觉不和谐。至此,他认为问题出在乐谱上。可是当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判委员会权威人士都郑重声明乐谱没有问题,是小泽征尔的错觉。

面对几百名国际音乐的权威人士,小泽征尔对自己的判断也产生了犹豫,但是,他考虑再三,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于是,他大声地喊道:“不,一定是乐谱错了!”

他的话音刚落,评判台上的人们立即站了起来,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夺得冠军。

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一个圈套,以试探指挥家们在发现错误而权威人士又不承认的情况下,是否敢于坚持自己的判断,因为只有具备这种素质的人,才称得上是世界一流的音乐家。其实,前面的选手也发现了问题,只是他们不敢质疑权威,也就放弃了自己的意见。

亚里士多德说:“任何思维都是由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会有问题,有问题才能多思考,思考得多了,思想就变得健全而周密了。”像齐桓公那样只凭书本就想学到圣人之道,是完全不可能的。只有不迷信前人,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才能学到新的知识、新的理论。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