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
所谓刻意,即雕砺心志之意。庄子认为,那些自恃清高的、以教诲他人为己任的、致力于建功立业的、隐居山林而无所事事的,以及为了追求长寿而导引练气的,都有损于自然天性,他指出理想的圣人之德是“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只有“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才可以达到真人的精神境界。此为本篇的部分内容。
一
故曰,夫恬惔(dàn)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①故曰,圣人休焉,休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惔矣。平易恬惔,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故曰,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②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去知与故③,循天之理。故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不思虑,不豫④谋。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其神纯粹,其魂不罢。⑤虚无恬惔,乃合天德。
【注释】
①惔:平静。平:准则。质:根本。②天行:随自然而运行。天,自然。物化:随万物而变化。③故:巧,伪诈。④豫:同“预”,预先。⑤魂:精神。罢:同“疲”,疲惫。
【译文】
所以说,恬淡、寂漠、虚空、无为,这是天地的准则和道德的根本。所以说,圣人在这里修养生息。息心宽容就会与外界无争,所以就心平气和。心平气和就恬淡快乐。心平气和、恬淡快乐,内心就不会产生忧患,邪气就不会侵入身体,于是他的自然天性完整而内心世界不受亏损。
所以说,圣人在世时会顺应自然而行事,死亡后会随着万物的变化而转化。他清静时与地阴同默守,运动时与天阳共波动。行善是福的先导,所以不求福报也不行善;作恶是祸的根源,所以不受祸害也不作恶。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所感动才去应和,有所压迫才去行动,迫不得已才去兴起。抛弃智巧与伪诈,一切遵循自然的常规。所以没有自然灾害,没有外物的牵累,不会遭受他人的非议,不会受到鬼神的责罚。不必思虑,不必预谋。光照大地而不显耀,坚守信用而不固守约定。睡觉时不做梦,醒来时没有忧虑。生存在他眼中如同浮云,死亡在他眼中就是休息。心神纯净不掺杂私心杂念;精神充沛而不疲倦。虚无恬惔,与天道自然相合。
二
故曰,悲乐者,德之邪也;喜怒者,道之过也;好恶者,德之失也。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一而不变,静之至也;无所于忤,虚之至也:不与物交,惔之至也;无所于逆,粹之至也。
故曰,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①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②
故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注释】
①弊:疲惫,困乏。精用:精力消耗。②郁闭:郁滞。天德:自然天性。
【译文】
所以说,悲哀和欢乐都是违背自然天性的表现;喜悦和愤怒都是扰乱自然天性的表现;偏好和厌恶都是缺乏自然天性的表现。因此,内心不忧不乐,才是自然本性的最高境界;持守专一而不随外物变化,才是清静的最高境界;顺应群生而不与外物相抵触,才是虚静的最高境界;不与身外之物交往,才是恬淡的最高境界;混同万物而不与一切事物相违逆,才是纯粹德性的最高境界。
所以说,形体过于劳累而得不到休息,就会疲惫不堪,精力过于消耗而不停歇就会元气劳损,过度疲劳就会枯竭。水的本性是,不混杂就会清澈,不搅动就会平静;如果闭塞不流动就不会清澈,这就是自然本性的体现。
所以说,纯净精粹而不夹杂邪念,清静专一而不随外物改变,恬淡而无为,顺应自然运行的规律而行动,这就是养神的道理。
【智慧全解】
看淡得失便无忧
庄子主张“心不忧乐,德之至也”,内心不忧不乐,才是自然本性的最高境界。在庄子看来,人之所以有快乐和忧愁,与个人的得失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所得就喜,有所失就忧。然而,得而乐、失而忧,就达不到至德的境界。只有在人的心境与大道融为一体时,心中没有得失之念,才称得上至德,内心才没有忧愁与烦恼。庄子的德指的是自然本真,心中既不忧愁也不快乐,德行便达到了完美,这个时候,内心根本不在乎得失。
其实,人生就是得与失的过程,得亦是失,失亦是得,得中有失,失中有得,在得失之间,无须不停地徘徊,更不必苦苦挣扎,应该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生命如舟,生命之船承载着太多的诱惑和虚荣、功名和利禄,所以在生活中有太多的困惑和迷茫。要想自己有一个顺利的旅行,必须有所准备,该舍的舍,该取的取,轻装上路。古人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今天得到了,明天也可能失去,所以对待生活要像对待人生一样,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
上天从来都是公平的,命运在向你关闭一扇门的同时,又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世上的任何事都是多面的,人们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个侧面,这个侧面或许让人痛苦,但痛苦往往可以转化。有一个成语叫作“蚌病成珠”,这是对生活最贴切的比喻。蚌因身体上嵌入沙子,伤口的刺激使它不断分泌物质来疗伤,等到伤口复合后,旧伤处就出现一颗晶莹的珍珠。每粒珍珠都是由痛苦孕育而成的,任何不幸、失败与损失,都有可能成为对我们有利的因素。
“人有旦夕祸福,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所以,这一生,我们不仅要习惯得到,还要看淡失去,千万不可刻意去追求得而回避失,要与大道融为一体,让本性回归于道,内心才能没有忧愁与烦恼。
【阅读延伸】
不因好恶而刻意为之
小王去一家公司应聘助理一职,面试官问她:“你喜欢什么样的老板?”小王不假思索地回答:“老板是付你工资、你必须替他工作的人,而不是被喜欢的人。所以对老板无所谓喜不喜欢。”
小王之所以这样说,是有她亲身感悟的。小王参加工作遇到的第一位老板是一位老先生。他平易近人,体恤下属,很多时候他宁愿自己坐出租车去参加会议,也要让司机开车去机场接送出差的下属。因为这一点,小王心甘情愿地在那个老板手下工作了好几年,直到要买房子了,仔细一算工资,才发现前程堪忧,这才换了工作。
小王的第二份工作是外资企业,老板是个德国人。第一次见面,她就与老板发生了冲突,没想到这个不愉快反倒引起了老板对她的关注,大会小会都会叫上她,如果哪次会议上小王不提点问题、不起点争论,老板反倒觉得那个会开得不成功。正是在这样的争论中,小王发现自己的思维越来越开阔,英语口才越来越好,胆子越来越大。只可惜在一次会议上,二人又发生了争执,老板大发雷霆,口不择言,小王忍无可忍,当场辞了职。不管怎样,小王发现自己在这位老板的高压政策下学到了很多东西。所以尽管她很不喜欢那个老板,她却发自内心地感激他。
小王的第三个老板是个年轻、帅气、聪慧、干练的人,事业有成,前途无量,几乎所有人都喜欢他,小王也不例外。可是当她不知道自己是更欣赏这么一位年轻有为的老板,还是更欣赏一个优秀的男人时,当她越来越多地拿老板作为自己男朋友的样板时,她知道自己得换工作了,因为老板不是被喜欢的。
正如故事中小王所说,老板是付你薪水、你为他工作的人,与你喜不喜欢没有关系。如果因为喜欢老板就卖力工作,不喜欢老板就敷衍了事,那么你的工作也做不长。因为对某个人的好恶而决定对待一件事的态度,那么这种刻意而为的做法必将导致你一败涂地。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