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王国维《浣溪沙·山寺微茫背夕曛》原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近代)王国维

浣溪沙·山寺微茫背夕曛

山寺微茫背夕曛,鸟飞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磬定行云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

 

这首词大约作于光绪三十年(1904)至三十一年(1905)之间。这时期王国维正醉心于叔本华的哲学,他在《静安文集自序》中说:“嗣读叔本华之书而大好之,自癸卯(1903)之夏以至甲辰(1904)之冬,皆以叔本华之书为伴侣之时代也。”因此,王国维这一时期的词作中,大都深深地烙有叔本华思想的印记。这首《浣溪沙》自然也不例外。

此词以象征手法写其对人生解脱的追求与求而不得的痛苦。首句“山寺微茫背夕曛”描绘出了一幅夕阳西下,暮色苍茫中,山寺隐约的迷离恍惚境界,这境界是吸引人的。但是,“鸟飞不到半山昏”,半山昏暗,鸟飞尚且不能到,何况人呢!这似乎无望了。突然笔锋一转:“上方孤磬定行云。”从山寺传来响遏行云、动摇人心的孤磬声,声声打动人心。王国维感到人生苦痛,因此努力研究哲学以求解脱之道,以上三句实际就是表达这种思想感情。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其实既没有山,也没有寺,更没有磬声,完全是凿空而道。如果把这首词作为纪游词来读,追究所写者为何山、何寺,那就完全错了。

因为孤磬声声打动人心,因此尽管“鸟飞不到半山昏”,还是决定不计艰险“试上高峰窥皓月”以求得解脱,求得快乐。当此之际。“偶开天眼觑红尘”。所谓“天眼”,不是佛经所说“自地及地下六道众生诸物,若近、若远、若粗、若细诸色,莫不能照”(《智度论》)的五眼之一,而是叔本华《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所说的“世界的永恒的眼睛”,它能揭开幻迷的世界人生的帷幕,而透视其内在的本性。词人说,在高高的山峰上,身不由己地张开能够透视事物的眼睛去看世界。看到什么呢?看到的是熙熙攘攘、浑浑噩噩、忧患劳苦的芸芸众生。自己是不是高高在上,已经超脱了?不,可悲的正是自己也就是自己眼中的芸芸众生之一。求解脱而不得,求免除痛苦而痛苦更深。

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以说是王国维用叔本华哲学为指导写的《红楼梦评论》中所说的“有能除去此二者(指苦痛与厌倦),吾人谓之曰快乐,然当其求快乐也,吾人于固有之苦痛外,又不得不加以努力,而努力亦苦痛之一也。且快乐之后,其感苦痛也弥深”一段话的艺术再现,也是王国维在人生途程上追求解脱而陷于痛苦不能自拔的证明。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