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刘克庄《清平乐·五月十五夜玩月》原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宋)刘克庄

《清平乐·五月十五夜玩月》

风高浪快,万里骑蟾背。曾识姮娥真体态,素面元无粉黛。身游银阙珠宫,俯看积气濛濛。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

 

这是一首仲夏之夜玩月,幻游月宫之作。起调两句,落笔即见奇情异采,神思飞动。第一句“风高浪快”融合御风、乘槎传说,极言飞行之速。第二句“万里骑蟾背”的“蟾”即蟾蜍。《太平御览》引《春秋演孔图》:“蟾蜍,月精也。”后用为月之代称。故“骑蟾”即骑月。这两句,先写词人在高风快浪中飞向月宫,后写在万里长空中骑月飞行,想象奇特,豪语惊人,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不仅勾绘出壮阔宏大的境界,而且展示出词人高大的形象。三、四两句“曾识姮娥真体态,素面元无粉黛”,以“曾”字点明词人与姮娥原已相识,似也是天上人,但不细说,只透出一点消息。“姮娥,即嫦娥,汉文帝名恒,汉人避讳,因改姮为嫦。传说嫦娥为羿之妻。《淮南子·览冥训》云:“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成为月中女神。在古代咏月诗词中,嫦娥是常被写到的神话人物,但描写她的体态容貌者却并不很多。这首词也没有多作渲染,只用“真体态”、“素面元无粉黛”略点两笔,便描摹出嫦娥天生丽质,朴素无华。这两句取意于李商隐《秋月》:“姮娥无粉黛,只是逞婵娟。”但词中加一上个“元(原)”字,便另有一种意致。说明词人所曾识的嫦娥与世间所传闻的不同。她不仅体态轻盈,身姿窈窕,而且本来就不施粉黛,容颜素净。这既是写嫦娥的美丽,也是以素面比素月,写月光的皎洁。造语形象,构思巧妙,人与月显得格外圆融浑彻。

过片两句“身游银阙珠宫,俯看积气濛濛”,写遨游月宫,俯看人间的情景。“身游”二字,意在言身临其境,化虚为实,变幻游为实地游。“银阙珠宫”四字则极写月宫景色的清美,与明月的清光素辉相合,也与嫦娥的“素面”相映衬,全是淡墨素彩,笔含清辉。当词人在广寒之宫、清虚之府尽兴游赏之时,精神上似乎得到了最大的满足。可是,他并非要超尘出世,羽化登仙,所以紧接着拈出“俯看”二字,将视线转向人间。但他所见到的却是一片混浊不堪的濛濛积气。“积气”二字,语出《列子·天瑞》:“天,积气耳。亡(无)处亡(无)气。”词人在“积气”之后加上“濛濛”二字,字面上是写月宫与人世之间相去遥远,而实际上却是暗写南宋朝政昏暗,使得人间污浊不堪。同时又是以“俯看”与“身游”连属成文,含有身在月宫心怀人间之意。故而未结两句倾吐出:“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桂树”,指月中桂树,《太平御览》引《淮南子》云:“月中有桂树。”乃古人见月中阴影而想象出的神话之树。古人写月桂,多言其扶疏、婆娑之美,而词人却别出心裁地写他在喝了琼浆玉液之后,醉里偶尔摇动桂树,竟然使人间唤作凉风。这也是暗寄讽谕的写法。试想那些居于庙堂之上,执掌朝政,操纵国脉民生的权臣,不是一举一动影响极大么?这种写法,立意新奇,不落旧套,而又旨归深远,婉曲地表达出词人对政治清风的渴望。希望能借此驱散那迷迷濛濛、层积深厚的污浊之气,消除人间的苦热与烦燠。这和他在另一首《清平乐》所写的“消得几多风露,变教人世清凉”,意旨完全相同。尽管当时的赵宋王朝已经到了行将灭亡的时刻,即使有清爽凉快之风也无法吹散那令人窒息的沉闷空气,但词人关心国家命运,体恤人民疾苦的赤诚之心是感人至深的。

这首词的立意、构思、造境都戛戛独造,机杼自出,在无数的古代咏月诗词中堪称创新之作,故近人俞陛云谓之“一扫咏月陈言,奇逸之气,见于楮墨。”全篇飘逸之中有凝重,笔墨之外有深意,诚如冯煦所说:“拳拳君国,似放翁;志在有为,不欲以词人自域,似稼轩”(《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