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类·语贵有情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依据】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情语也。后主直是词手。又“平芜尽处是青 (春) 山,行人更在青(春) 山外”,又“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此淡语之有情者也”。(王世贞 《艺苑巵言》)
【词例】
踏 莎 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解析】 《礼记·乐记》 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这是我国最早对音乐产生过程中心物关系的理论概括,指出了诗歌、音乐的表现感情的特点,对音乐、诗歌艺术的产生作了唯物的解释。魏晋南北朝的理论家,把诗从乐舞的合体——“乐”中分离开来,专从诗(文)的角度来作阐述。而自陆机“诗缘情”的新见后,冲破“诗言志”的樊篱,论情景的文字越来越多,踵事增华,至清人更有“情为主,景是客”(李渔 《窥词管见》);“景虽好,一过目而已忘; 情果真时,往来于心而不释”(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夫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吴乔 《围炉诗话》); 以至说 “诗以道性情,无所谓景也”(引同上); “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人间词话》)等等。诗贵有情,由此亦可概见。
王世贞称李煜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为 “情语也”。无疑十分正确。不过任何佳句都须结合全篇方能真正见其妙处。“春花秋月”,景物何其美好! 此刻,身为阶下囚的李煜之所感是:“何时了”。前四个字,它实囊括了往日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一切使人恋念的事物。而今呢?“何时了”!无时了也,不知何时才能了也。那一件一件撩人魂魄的事,浮漾心头,再也没有了结,没有尽头,更不知道有多少! 心物交融,不露丝豪痕迹,完全臻于化境了。接下来,一个“又”字,表明冬去春来,转眼就是一年,昔日为一国之君,今为阶下囚,能无感慨!?于是感情的潮水冲决封闭已久的闸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一如 “春花秋月”,景物何其美! 但即使 “犹在”而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人情世态,已非往昔,对这位亡国之君来说它在,却也如同不在了! 心与物融,情与景洽,感慨曷深! 终至不可收拾。最后直逼出痛彻肺腑的万古悲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虽在李煜或前或后都有以流水喻愁情者,但诚如喻陛云所言:“不若后主之 ‘春江’之字,真伤心人语也”( 《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欧阳修的 《踏莎行》 上阕写在 “草薰风暖”的日子里,骑在马上的人对“候馆梅残,溪桥柳细”的春景,不由兴起 “迢迢不断如春水”般的万种 “离愁”。下阕是这位行人为远别的女方设想: 此刻她该是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也为相思所苦。接着又劝慰她说:别上高楼去靠着那高高的栏杆痴痴地远望,因为:“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这两句一向被评论家赞赏,不过看法也并不尽同。杨慎称:“欧阳公词:‘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石曼卿诗:‘水尽天不尽,人在天尽头’。欧与石同时,且为文字友,其偶同乎,抑相取乎”(《词品》 卷一)。王士祯则曰:“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升庵以拟石曼卿 ‘水尽天不尽,人在天尽头’,未免河汉。盖意近而工拙悬殊,了啻霄壤。且此等入词为本色,入诗即失古雅,可与知者道耳”( 《花草蒙拾》)。王的话有道理,一因诗直词曲,后者更多一层转折;“行人更在春外”,行人已经越过了春山,根本不可见,凄苦之情,远超过诗。二因词句轻徐柔婉,更细致地传出了闺中人的心情。这种情况,犹如韩偓的诗:“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懒起》)与李清照的词:“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一样,诗平板,词峭拔; 诗情淡,词情浓,更好地刻画出人的心声。
范仲淹 《苏幕遮》: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与欧阳修词的结二句意思相同。明代卓人月曰:“ ‘芳草更在斜阳外’、‘行人更在春山外’两句,不厌百回读”(《古今词统》)。这两句都是想象,都情景相融,都是用的递进一层写法: 芳草绵延,直到天涯,它比斜阳更远,斜阳已远,何况芳草! 春山已远,何况行人尚在春山以外! 情意深沉,含蓄浑成,所以深刻感人。
哲宗绍圣四年(1097) 岁初,秦观自处州酒税南徙郴州 (今湖南彬县)。是年作《踏莎行》。“楼台”,景象壮观,但已为雾掩而不可见;“津渡”,可通向人生的旅程,或许会走出困境,但如今月色朦胧,也迷失不可见了! 故有“桃源望断无寻处”之语。王国维谓“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为凄厉矣”。(《人间词话》)。一结感慨万端,“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去”?郴江,即郴水,据《读史方舆纪要》谓郴水在“州东一里,一名郴江,源发黄岑山 (即郴山),北流经此……下流会来水及白豹水入湘江”。这里特出“幸自”二字,即“本自”意。韩愈 《楸树》诗:“幸自条条能树立,可烦萝蔓作交加”。词曰: 郴江本应依郴山故土,何苦要远流潇湘去呢?这一来,无情的流水也似有了感知了!“为谁流下”云云,是诘问天地,还是自问,两者似兼而有之! 抑郁、悲愤而又无可奈何之情,溢于言表。在“苏门四学士”,苏轼最善少游,二人“同升而并黜”。据说东坡绝爱这二句,自书于扇,及闻其死,叹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沈雄 《古今词话·词辨》 上卷)。
王世祯称李煜“问君”二句为“情语”,称欧、秦词“淡语之有情者”。温煦论少游、小山词亦云:“其淡语皆有味”( 《蒿庵论词》),即语虽不事雕琢,而关键在“有情”。若论以上王所引句,并联系全词看,不妨亦可谓“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蕙风词话》卷2) 也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