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类·意气豪宕超逸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风格类·意气豪宕超逸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依据】 此词不过叹其久于杭州,未蒙内召耳。次阕,见人地相得,便欲订终焉之意。未免有激之言,然意自尔豪宕。(黄蓼园 《蓼园词选》)

【词例】

八声甘州

寄参寥子

苏 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解析】 晚唐五代词,内容多写闺帷行役,艳情闲愁。宋代前期的柳永制作了很多篇幅较长又谐合音律的慢词,突破了唐五代一般小令艳词的格式而受到社会欢迎,被称为词之一大变。但是,其词主要是变换了花间派描写的方式,于内容并无多少改变。直至苏轼词出,才大大扩展了词的反映面,举凡报国壮志、爱国情怀、怀古思今、民生疾苦、农村生活、贬居生涯、亲朋友情、山水景色等,皆赴集笔端,开创了词之“豪放”一派。早在苏轼死后不久,王灼就说苏词“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碧鸡漫志》 卷2) 胡寅的评价则更高:“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酒边词序》)这首 《八声甘州》 便有“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之致。

此词的写作时间,据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 卷39说,是在元祐六年 (1091)三月六日。那时,苏轼55岁,正在 “知杭州”任上,已接到调回中央任翰林学士的旨命。离别杭州时,他作此词寄赠好友僧人道潜 (字参寥)。

上阕抒写自己离杭时的复杂心态。开端两句,以壮伟矫健之笔,描写钱塘江潮涨潮落的磅礴气势,使人胸胆开张,精神大振。早在熙宁四年 (1071) 起,苏轼就曾任杭州通判三年,对钱塘江潮印象极佳,作有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 等诗。这次 “知杭州”二年,自然对钱塘江的印象更深了。所以临别杭州挥毫作词,首先想到钱塘江潮。词人推测潮水之涌来及退落乃是天地 “有情”与 “无情”所致,真可谓感情丰富、想象瑰奇。以后三句,词人由钱塘江的潮涨潮落想起时间推移之速,以 “问”字领起,表达了他对于宇宙、自然的起源及历史演变的思索,与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水调歌头》)有异曲同工之妙。西兴浦口,在今浙江萧山西北,地当钱塘江渡口,又为浙东运河起点。“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是词人对于光阴倏忽、人事代谢、祸福无常的深沉感慨。苏轼少年得志,21岁中进士,先后任福昌主簿、凤翔判官及殿中丞。但以后却命途偃蹇,多灾多难。神宗时因不满王安石变法的一些过激做法,于朝廷难以立足,请调外任,出为杭州通判,后转知密州,徐州、湖州。元丰二年(1079)因作诗针砭新法流弊,被捕解京,入御史台狱,这就是著名的 “乌台诗案”。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谪居黄州达四年之久。神宗死,旧党司马光上台,又奉召回京,任翰林学士兼侍读、龙图阁学士等官。因不满司马光对新法的全盘否定,复受攻击,又请外调,出知杭州。经历了这些宦海风波,难怪苏轼要发此嗟叹。“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情绪又从低沉抑郁忽而转为旷达,豪宕,谓自己年迈发白,自甘恬淡,已无与世相争之意,世上之人,谁能象我?

下阕倾吐挚友之谊。换头 “记取”三句,笔调淡雅、清新,写出记忆中最为美好的一幕: 与参寥子于春光烂漫之时,携手畅游于烟雨霏霏、满目青翠的西子湖畔。如此描写,词人尚嫌不足,便进一步直抒其情:“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象你我之间这样情投意合、亲密无间的友情,世上大概是很少有的了。参寥子与苏轼交谊甚深。两人初会于徐州,即一见如故。苏轼贬谪黄州,他曾不远千里相随; 苏轼至杭,他卜居智果精舍,与轼时相往来; 后苏轼贬海南,他又欲渡海相从,经轼作书力戒乃止。所以苏轼这样写,并非夸饰,完全是真情流露。以下数句,与参寥子相约后期。“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用东晋谢安事。《晋书·谢安传》 曰:谢安位高招忌,“及镇新城,尽室而行,造泛海之装,欲须经略粗定,自江道还东。雅志未就,遂遇疾笃。”苏轼用此典故,是向参寥子表明心迹: 此去朝廷,决不贪恋禄位,以后一定要归隐杭州,再图相聚。然而,饱经宦海浮沉、年逾 “知命”的苏轼对此并无十分把握,所以用一 “愿”字。“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亦用谢安事。谢安出镇新城后不久,患病甚重。“诏遣侍中慰劳”,遂还都城健康,车舆八西州门。未几病卒。谢安与其甥羊昙情谊深厚。安殁后,羊昙 “辍乐弥年,行不由石州路”。一次羊昙因酒醉误至西州门,人告之,遂恸哭而去。苏轼下 “不应回首”四字,本是希望自己此番赴京任职,能一切顺利,不要发生类似羊昙恸哭西州门之事,这样,今后便能实现归隐的宿愿。然而,他拈此事入词,却从反面说明其潜意识深处实有殷忧在。在旷达开朗的表象背后,有丝丝凉气暗暗逸出。

尽管如此,从总体而言,这首词的风格仍然是豪宕超逸的。词人在赴京任职惜别友人时,并不说悲悲切切的凄凉话,而是从眼前的壮阔气象写起,进而思考自然与人生的根本问题,坦露自己豁达大度、恬然自处的襟抱,毫无遮掩地倾诉与朋友的赤诚感情,并表示最终要挣脱宦途羁绊,实现归隐山林的“雅志”。吟味此词,确实能使我们感受到东坡先生的飘溢才气、宏放思想、超旷胸怀、纯厚性情。鲁迅说过,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正因为苏轼秉具豪宕超逸的体性、才情,才形成了此词豪宕超逸的风格。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