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十二绝句(选一)·张问陶
跃跃诗情在眼前,聚如风雨散如烟。
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工纯始自然。
张问陶是与袁枚同时而稍后的著名的性灵派诗人,他论诗受袁枚影响,标举“性灵”,反对模拟,并能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对诗学中的一些问题作进一步探索,使袁枚楬橥的“性灵”说在理论上显得更为丰富。他三十岁时写了《论文八首》,其中有三首论诗,第二年又作《论诗十二绝句》,集中表达了自己的诗学见解。此诗是《论诗十二绝句》中的第五首。
诗的一二两句以形象的语言描述创作中的灵感现象。在创作的构思阶段,诗人进行艺术思维的首要任务,就是捕捉与诗情契合的诗景。当诗人的灵眼突然发现眼前的景物恰与心中的情致相融洽,这时,由于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诗人情绪极度兴奋,创作冲动一下激起,于是灵感也就不招自来:这就是“跃跃诗情在眼前”这一句的意蕴。灵感的出现具有不期而至的偶然性,但在这偶然性中体现出必然性。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指出:“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情往似赠,兴来如答。”这就告诉我们:“兴来”(即“灵感”的到来)在“情往”之后,而“情往”则在即目会心之际。刘勰已初步认识到灵感出现在心物交融、主客观相遇之时。张问陶不仅领悟到灵感爆发在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契合的瞬间,而且用“跃跃”状写此时的“诗情”,这是对灵感现象认识的深化。艾青曾说过:“所谓‘灵感’,是诗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最愉快的邂逅。”(《在汽笛的长鸣声中——《艾青诗选》自序》)“聚如风雨散如烟”,是说灵感到来时,犹如暴风骤雨;忽然间,又像袅袅青烟飘忽而去。前一个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灵感爆发时创作主体的情状:诗思坌涌、兴会淋漓,艺术思维处于极佳状态;后一个比喻生动地道出了灵感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对此,古今中外许多诗人有着共同的体会,不少论家作过类似的描述,张问陶这二句,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由于灵感稍纵即逝,所以“作诗火急追亡通”(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即在灵感涌现之时,赶紧捕捉形象,写成诗篇。诗的三四两句很自然地转到论述诗歌创作中的艺术表现问题。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张问陶主张用“常语”抒写真情实感;反对不重视性灵,一味地在文字上争新斗巧,以至写出的东西“无人得解”。但“常语”并非是平庸、浅率、无味的语言。他在诗歌语言表达上的审美追求是:平中见奇,浅中寓深,近情有趣,自然天成。但要达到这样的艺术境界谈何容易,必须经过长期的千锤百炼。张问陶是蜀中奇才,当时有“青莲(李白)再世之目”,论诗却强调百炼之工,这实在是甘苦之言,揭示了诗歌创作获得成功的一条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
这首诗前二句谈灵感,后二句谈锤炼,合而观之,可窥诗人的创作理想:诗必须有灵感触发、决不能生造硬凑,灵感亦不能率尔道出,必须再作精心加工,给灵感以艺术的表现;精心加工又不能故作姿态,必须仍出之以自然。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