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安乐行品》经文|注释|译文|赏析|评赞
【概说】
“安乐”是指安稳快乐,身安心乐。《法华文句》中说:“身无危险故安,心无忧恼故乐。”《佛学次第统编》中解释为:“安乐者,无逼恼故。清净法界,众相寂静,故名安乐。四智心品,永离恼害,故名安乐。此二自性,皆无逼恼,及能安乐一切有情,故二转依,俱名安乐。”此处主要是指菩萨于恶世末法期间,弘扬《法华经》时,安住身心。“行”是身口意的造作。《大乘义章》曰:“内心涉境,说名为行。”又说“起作名行”。《俱舍论》曰:“行名造作”。此处是指菩萨们弘扬《法华经》时,身安乐、口安乐、意安乐、誓愿安乐四践行法门。
上一品讲述诸多弟子随顺佛旨,发誓于如来灭后广宣流布《法华经》,有菩萨众,也有声闻众。有的发愿此土弘经,有的发心他土宣说,也有诸大菩萨发誓于十方世界,周旋往返。但是这些弟子们都很明确地表白了在后世弘扬流通《法华经》的困难和艰辛,甚至声闻众远离此土,以避浊恶,即使是阿惟越致诸大菩萨虽然能不惧艰辛、义无反顾,但也详细叙说了将要面对的种种逆境。这也相当于向佛陀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应付这些逆境,如何更好地流布此经。也可以理解为佛陀明了种种艰难,也必然会慈悲开示相应的解决办法,使其超于困难。所以就有了《安乐行品》的设立。
本品可以整体分为“文殊请问”和“如来垂答”。“文殊请问”很简洁,寥寥数语。“如来垂答”可以划分成三个层次:第一“总标章门”,意即提纲挈领的标示;第二“详释四行”,是本品的主要内容,分别为“身安乐行”、“口安乐行”、“意安乐行”、“誓愿安乐行”四段,每一段有长文和重颂;第三“总明行成之相”,在最后偈颂的后半段,总结四安乐行圆满后的境界。
本书为理解方便和内容整齐,将此品划分成四节,以最重要的内容“身安乐行”、“口安乐行”、“意安乐行”、“誓愿安乐行”各安一节,“文殊请问”和“总标章门”因为内容很少,所以归入第一节。其他一些相关内容篇幅也较少,所以并入第四节。
“身安乐行”、“口安乐行”、“意安乐行”、“誓愿安乐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类同,四者关系非常紧密。这四种安乐行即是弘扬《法华经》的必备素质,也是通往无上菩提的康庄大道,在修行上也极有借鉴意义,所以多有古德专门论述和推广此四行。智者大师解释道“身无危险名之为安,心无忧恼名之为乐”。慧思大师在《法华经安乐行义》中说:“于一切法中,心安住不动称为安;不受五阴烦恼束缚称为乐;身心安乐而自行化他称为行”。同书并将安乐行分为有相、无相二种:1.有相行:乃外在修法,如一心读诵《法华经》文字等,称为文字有相行;2.无相行:乃内在修法,如修止观等,以体达一切诸法中,心相寂灭,毕竟不妄之三昧;所以提倡不以有相安乐行作为行法,而于自然无行状态的自行化他。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