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正确决定的心理策略
爱迪生曾说:“对于很多事,一开始我都以为是对的,但是在试验之后,我却发现自己错了。因此对任何事,我都没有一种很自信的判断,当某些事一时让我感觉不对劲时,我便会马上抛弃自己原有的观点。”大科学家莫不如此,在对待客观真理时都非常真诚,并且有随时改变原有判断的勇气。其实,这比坚持一贯性还重要。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想成就一番事业,就需要坚持不懈的精神。当别人知道我们目前所处的地位,并且知道我们拥有执著的精神时,他们就很容易预知我们将来可能采取的行动。
富兰克林就有一种很好的习惯,即在表明意见时用一种很灵活的言词的习惯。这种习惯使得他在必要时,能够迅速地改变自己的看法,同时又不让别人因此而批评他是善变的。因此,40年来,从来没有人说过他武断。
所以,我们要记住一条很重要的原则:不能说过于自信的话,要养成凡事留有余地的习惯。如果你能坚持这一原则,那么你在以后的言谈中偶尔犯了错误时,就不必把你之前说过的话尽数收回。你必须清楚一点:你的意见或信仰,毕竟只属于你个人而已,别人同样有坚持他的意见和信仰的权利。
除此以外,我们还应该知道一点:人们产生的意见所依据的基础越不牢固,就越容易武断和自以为是,因为这种过于自信的肯定无非就是想掩饰自己的心虚而已。
然而,假如我们一不小心说了一句武断的话,而所说的这句话又必须收回来,那么我们又应该用什么办法来改变自己之前的断言,同时又不至于颜面尽失呢?
有一次,英国的大政治家格莱斯顿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年轻时,在处理爱尔兰和教会两者之间的关系上,由于年轻气盛而武断,因此,他采取了强硬的主张。
后来,内阁成员之一皮尔当政时,格莱斯顿极力推举皮尔的主张。但是,这又和他自己之前的主张恰好对立。如果他公然维护皮尔的政策,就必须收回他之前的主张。这时候,别人就可能会骂他是墙头草,因为政治利益的缘故而改变了自己原有的主张。因此,他必须想办法让别人知道:他并不是因为个人利益而这样做,而是因为政策本身的错误才使他收回以前的主张。经过一番思索,他终于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格莱斯顿先自发地辞去了内阁成员的职位,而后再极力拥护政府的主张。如此一来,他因为信仰而牺牲了个人利益,以此来证明他的改变,态度是极诚恳的。果然不出他的所料,他不但得到了大家的拥护,而且还得到了许多的同情。
当你在两难之中必须要作二选一时,一定要谨慎,切忌一门心思地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因为这样就很容易让个人的利益成为你抉择的动机。然而,我们总是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决定是自私的,反而会举出许多原因来证明自己的决定看上去并不自私。事实上,这些表面的原因大半只是借口而已,不过是为了袒护自己的自私决定。这样,往往就会把自己置于不利的境地。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