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有兰兮》汪兰娇散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兰花静素淡雅,以其清雅沁人的幽香高雅纯洁、刚柔兼具的形姿,征服着亿万人的心。兰花在中华文化史上享有香祖、空谷佳人、国香、花中君子等美誉,被称为人格之花和民族之花。历代文人以兰喻志,以兰抒情,以兰赋墨,给兰披上了独具人类情志的色彩,使兰成为一个具有一定的理想内容、感情色彩的文化观念,成为一个色彩绚烂的文化符号,并衍化成为很多事物的理想境界及美好感情的褒词,通常以兰章喻诗文之美,以兰交喻友谊之真,借兰来表达纯洁的爱情。

兰与梅、竹、菊并称四君子,是花、香、叶、三美俱全的传统名花。宋代王贵学《王氏兰谱》云:“世称三友,挺挺花卉中,竹有节而啬花,梅有花而啬叶,松有叶而啬香,惟兰独并有之。”兰花生于深山,隐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芒,好比困厄而不改其志的大德君子、临危而不移其情的志士仁人。越王勾践曾在渚山种植兰花以示明志。杨炯《幽兰赋》道:“气如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李白《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道:“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幽兰香飘远,松寒不改容。”孔子说:“入芝兰之室,久不闻其香,则与之俱化矣。”又说:“兰当为王者香。”于是,“王者香”成为兰香的代词,笑傲群芳。春秋时期的左丘明给兰花冠以“国香”的美称。北宋文学家黄庭坚说:“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

历代文人墨客对兰情有独钟,题咏众多。屈原爱兰,颂兰,寄情于兰,托兰以讽,堪称抒写兰花的鼻祖,他在诗篇中多处以兰为喻,表达自己不随波逐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气节情操。陶渊明爱菊也爱兰,他弃官归隐,采菊养兰,写有咏兰诗:“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南宋郑思肖擅长画兰,宋亡之后,元朝统治者慕名请他作画,遭到严词拒绝。此后他画的兰花,一直都是暴露根部的,且不着地,旁人问其故,他答曰:“国土之不存,兰根焉能着地?”郑板桥是写兰竹花卉的一代宗师,喜欢画盆兰,也常画峭壁兰、棘刺丛兰。他在兰竹画中常添石,认为“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兰竹石,相继出,大君子,离不得”。板桥的兰竹石画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其题画诗又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一半青山一半竹,一半绿阴一半玉。请君茶熟睡醒时,对此浑如在岩谷。”“一片青山一片兰,兰芳竹翠耐人看。洞庭云梦三千里,吹满春风不觉寒。”“石上披兰更披竹,美人相伴在幽谷。试问东风何处吹?吹入湘波一江绿。”

革命前辈董必武称兰花有四清:气清,色清,姿清,韵清,生动地概括了兰的精髓。

兰花香气,幽雅袭人,清而不浊,若有若无,令人神往,是为气清。犹如典雅柔美的佳人气质,怀着温婉和温馨,缓缓绽放着高雅的气息。因为气情,才被誉为王者香。刘禹锡诗曰:“水朝沧海何时去,兰在幽林亦自芳。”孟郊《赠别崔纯亮》曰:“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戴复古《家居复有江湖之兴》云:“室有兰花不炷香。”

兰花花色丰富,嫩绿的如碧玉,洁白的如冰雪,对应着清雅纯洁与超凡脱俗,还有金黄、红、紫等,对应富丽堂皇与高贵吉祥。无论何种花色,都共同体现了一个“清”字,素净的清雅,红紫的清艳……都显出玉肌翠骨、纯朴雅丽,各种色彩都受到人们的喜爱,是为色清。唐代诗僧无可《兰》曰:“兰色结春光,氛氲掩众芳。”杨万里《兰诗》道:“雪径偷开浅碧花,冰根乱吐小红芽。”雪、碧、冰、红,几种颜色交相映衬,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色彩之美。

兰花纤细、柔美,姿色俊秀,兰叶清雅潇洒,是为姿清。朵朵盛开的花姿,有的简约,有的烂漫,有的玲珑洁雅,有的巧笑嫣然。其软垂听者,娇姿婉约;其斜披叶者,飘逸洒脱;其斜立叶者,刚柔相济;其直立叶者,雄健刚劲。兰叶与兰花疏密有致,风度翩翩,相得益彰,历来是诗人画家灵感的源泉。开花时,香、美兼备,不开花时,依然香、美兼备。宋代姚述尧《点绛唇·兰花》曰:“潇洒寒林,玉叢遥映松篁底。凤簪斜倚,笑傲东风里。”明代张羽道:“泣露光偏乱,含风影自斜。俗人那解此,看叶胜看花。”

兰花风韵清丽脱俗,是为韵清。兰花中的荷瓣花、梅瓣花,品相端庄,气宇轩昂;兰花中的水仙瓣花,灵动秀气,温文尔雅。苏轼《咏兰》曰:“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丹青写真色,欲补《离骚》传。”筠笺素《如梦今·兰》云:“恍若仙子裙裾,兀自离群索居。近之叹己俗,怎奈天生万物。深谷,深谷,如缕幽香遍布。”

作者单位:湖北省阳新狄田中学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