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箸鱼头细海蜒》周苗散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年头岁尾,冷雨飘飞。趁着去宁波公干之际,想到全祖望墓上去凭吊一番。可车至南站,一阵寻觅之后,还是不见全公坟墓的踪迹。一来人地生疏,向路人也问不出个究竟,二来时间有限,公务要紧。仓促之际只得放弃找寻,看来与全公又一次暌违了。

发愿去了解全祖望,说来也颇有趣,这其中的由头却是因小小的海蜒而起。记得早年寓居嵊泗的枸杞岛,岛上出产海蜒,但产量较少,颇为难得,寄了几斤给宁波的好友。友人回短信致谢,其中有两句诗,说是全祖望所作:“一瓶蟹甲纯黄酱,千箸鱼头细海蜒。”

读罢诗句,顿时勾起了对全祖望的兴趣,看来此老先生也十足是个吃货,对蟹酱和海蜒居然如此了解,蟹酱因其多膏而黄,海蜒因其幼小而细。一个黄,一个细,全然恰到好处。细忖也合理,全祖望虽为大儒,但并非不谙世事的书呆子,更何况作为宁波人,又有谁会不知道或没有品尝过这两种美味呢?

蟹酱自不必说,单海蜒就足以勾起馋唠虫来。炎炎酷夏,渔村人家的餐桌上,常常会见到一道菜——冬瓜海蜒汤。几片如玉般晶莹的冬瓜,载浮载沉的几头虾皮状的海蜒,看似简简单单清汤寡水,实则那汤水的鲜味能沁到人的心头上去。

冬瓜和海蜒,应该称得上绝配,犹如龙井茶和虎跑水,有异曲同工之妙。据专家考证,冬瓜能利尿解暑,而海蜒又富含营养,冬瓜海蜒汤则得而兼之,恰好融合两者的优点,特别适合夏天食用。

清道光时的舟山诗人曹伟皆,专门写诗来咏这道菜,认为比苏东坡推崇的名菜鳖裙羹更加清口美味:“波平风静火光明,海蜒齐来傍火行。若共冬瓜同煮食,清于坡老鳖裙羹。”

看来百多年前,这道菜就在舟山地区流行并享有盛名。虽说海蜒不及鳖裙边的名贵,但由于海中所产,更兼古时条件有限不易捕得,若能吃到,倒也算幸事一件了。

海蜒的吃法,好像仅此一种。曾见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记有另一种吃法:“海蜒,宁波小鱼也,味同虾米,以之蒸蛋甚佳,做小菜亦可。”海蜒蒸蛋,在舟山从未听说过,但袁枚作为大美食家,他所推荐,似乎不会差到哪里去,有机会倒可一试。有时本地人喝酒缺下酒菜,顺手抓一把侑酒倒也常见。至于袁枚所说“味同虾米”就不敢苟同,两者差别甚多,能把海蜒吃出虾米味道来,估计也仅袁先生一人而已。

宁波乡邦文献《光绪·鄞县志》中,有全祖望那两句诗的出处,不过作者却成了李邺嗣。属其《鄮东竹枝词》中的一篇:“小甕黄荠送草南,换来佳味看来馋。一瓶蟹甲纯黄酱,千箸鱼头细海蜒。”

竹枝词以描绘乡土风情为主,这首诗记述了当时非常有趣的社会状况:旧时宁波人称台、温籍的渔船为草南,渔船长年在海上缺乏蔬菜,宁波当地人就以荠菜去换海鲜,每每能换得蟹酱、海蜒一类的佳味。而双方各得所需皆大欢喜。

海蜒作为区域性特产,出产于浙东沿海宁波、舟山等地。《鄞县志》里说:“姜山所产最佳。”姜山即今宁波姜山镇。姜山虽不通海,但奉化江依境而过,姜山渔人顺江而下至舟山、嵊泗海域渔捞作业也颇便捷。只是这海蜒被冠以姜山之名,恐怕将来难免一场口舌官司了。

嵊泗列岛的嵊山、枸杞等地,也以产海蜒而闻名远近。当年寓居枸杞时,春夏之交,风和日丽,闲来喜欢沿海边散步。远远觑见近岸沙滩处,有几条小船来回逡巡。一时不解,问村人,说是在捕海蜒。仔细看了才明白,两条船为一组,各牵引着网的一端,作包抄活动。这与旧时的围网作业一般无二,只是那网眼肯定细如纱布,否则这海蜒还不漏网而逃啊。

舟山地方史料中记载的捕捞方法却又不同,读来也很有趣。《光绪·定海厅志》中说:“海蜒,生海中,鱼长半寸许,性喜灯,渔人俟夜把火照水,则群集而取之。”照此说法,海蜒应属趋光性的鱼类,过去的渔人晓得利用海蜒的这一特性,点火把来聚拢鱼群。这又近似于现在的灯光围网了。只是鱼群聚集之后,用何种方法捕捞,厅志中并未说明。

另据清嘉庆时宁波慈溪人尹元炜在《溪上遗闻集录》中的考证,海蜒即是广东恩州所产的鹅毛脡,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尹元炜引唐代段公路的《北户录》说:“恩州出鹅毛脡,用盐藏之,其细如毛,味绝美,取之不用网,夜乘小艇张灯其中,鱼见灯光辄上,须臾而盈,多则灭灯,否则不能载矣。”

根据这段描述,这鹅毛脡是见着灯光后,聚集拢来,乖乖地自动跳上船去,自投罗网。而且前仆后继,以致于小船都装载不下,有沉舟之虞。

尹元炜还引用明朝杨慎的《异鱼图赞》,说其所记的鱊儿亦是海蜒的别称。赞曰:“鱊儿极渺,仅若针钩。盈咫万尾,一筯千头。渔师取之,不以网收。来如阵云,压几沉舟。鱼曰跳艇,厥义可求。”

读过这一段,感觉与《北户录》中的鹅毛脡别无二致。体形都细小如毛如针,捕获方式都不用网,都会跳上船来。鹅毛脡产自恩州,即今广东的阳江、恩平一带,濒临南海,出产海蜒并不奇怪。而杨慎所说的鱊儿,没有说明产于何地,也就无从确定其真实情况。至于这鹅毛脡、鱊儿究竟是否是海蜒,就需要专业人士去研究考证了。

海蜒捕获后,需趁新鲜尽快加工。渔家会起大灶,烧开大锅水,用竹篮装上小半篮的海蜒汆入滚水中,然后轻轻地左右摇动竹篮,瞬间提篮出水,再均匀地摊晒到竹篾席上。日头好的话,当天就能干透出售了。

煮海蜒可是门技术活,需要经验老到之人来掌控。海蜒体小肉嫩,汆水时间一长,肉就变烂,晒干后没了卖相。而时间短了,肉显生,晒干后色泽外观会大打折扣。这生熟程度,就在分秒之间的掌握。再加上大锅里弥漫的蒸汽,根本无法睁开眼来观察,只能凭经验用心去感觉了。

海蜒开捕至落市,也就一月左右的时间。刚开捕时的海蜒个体最小,火柴梗般粗细,仅头部有一小黑点,完全看不出是鱼的形状,但制干后价格最贵。这种海蜒,渔村人称为“细桂”或“眯眼海蜒”,用来馈赠亲朋最为适宜。

几天后,海蜒就逐渐长大有了鱼的模样。眼睛稍微大了点,身形也可以分辨出背部、腹部、尾部来。这时的干品称作“中桂”,价格较“细桂”低了不少。

再往后至落市时,就浑然是条小鱼了,村人称为“粗海蜒”或“粗桂”,那时的价格就更低,而风味与“细桂”相比,就有霄壤之别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