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杂谈三题》张秀凡散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杂说七步诗

《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兄逼弟曹植赋诗》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曹操死后,曹丕继位。曹丕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扩张自己的势力,大举剪除异己,特别是对其构成威胁的兄弟。曹丕在逼死了萧怀侯曹熊之后,又准备对临淄侯曹植下手。后虽经其母卞氏多次劝阻,曹丕没有立即杀掉曹植,但仍以七步成诗来为难曹植,以作定罪。可是,才思敏捷的曹植居然出口成章,七步之内即吟出了《斗牛诗》:“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相遇块山下,郯起相搪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曹丕虽惊,却以“七步成章,吾犹以为迟”为由,又以《兄弟》为题命曹植“应声再作诗一首”。曹植略加思索,应声吟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一首感人的七步诗使曹植避免了杀身之祸。

有关七步成诗的事,陈寿的《三国注》及裴松之的注释均没有记载,《曹子建集》中也没有收录。最早的记载见于《世说新语·文学》中:“文帝尝令河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一作“鼓”)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此诗之妙在于以萁豆喻兄弟,因而使曹丕“深有惭色”,其广为流传也在于此。这诗何时被简缩成《三国演义》中的四句,不得而知。明朝冯惟讷的《古诗纪》里,六句与四句两首皆被录入,但他认为均非曹植所作。张溥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陈思王集》只收录了四句的,而清人沈德潜的《古诗源》则只收录了六句的。不过,似乎四句更为人们所传诵。

七步诗影响深广,以至到了现代,还影响了两大文豪鲁迅和郭沫若,他们都有七步诗的拟作。

鲁迅先生在为1925年当时北京女师大风潮撰写的《咬文嚼字(三)》一文中就引用了丕植相斗的事,并说:“据考据家说,这曹子建的七步诗是假的,但也没有什么大相干,姑且利用它来活剥一首,以替豆萁伸冤——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

鲁迅先生的这首拟作诗讽刺犀利,入木三分,以豆喻北京女师大校长杨荫榆及其党羽,以萁喻当时遭难受迫害的进步学生,正可谓是反其意而用之。

郭沫若先生也曾根据《世说新语·文学》里所收的那首六句诗,作了一首《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他进一步解释说:“站在豆的一方面说,固然可以感觉到萁的煎迫未免过火;但如果站在萁的一方面说,不正是富于牺牲精神的表现吗?”不难看出,郭沫若先生的反作也受到了鲁迅先生拟作的启发。

鲁迅先生的“活剥”,剥出了某些人的丑态;郭沫若先生的反作,却作出了调和,一作席上珍,一作田中肥,皆大欢喜。

诗趣拾遗

古人常说“诗言志”,其实诗还有一个功能,那便是“诗言趣”。诗中的幽默、风趣,并不亚于笑话、小品。繁忙之余,赏几首趣诗,等于到轻松驿站一坐,喝一口清茶,减了几分压力,消了些许疲劳,吐了几缕清香。

诗趣有好几类,山水诗清幽,边塞诗粗犷,爱情诗入骨,亲情诗温馨……这里只挑几首有点“打油”的“下里巴人”诗说说。这些诗乍一看很粗陋,细一读却别有滋味。如明代祝枝山的一首散曲《柳堤送别国》:“东边一棵大柳树,西边一棵大柳树,北边一棵大柳树,任凭你南北东西,千丝万缕,总系不得郎舟住。这边啼鹁鸪,那边唤杜宇,一声声舍不得也哥哥,一声声不如归去。”

此诗开头简单枯燥的大柳树重复了三次,令人不胜其烦,读到后来才发现,这全为“千丝万缕”作铺垫,为的是舍不得哥哥离开。就像国画中大写意的荷叶上一朵才露尖尖角的小荷,小荷之上又有一只精致的蜻蜓一样。

元代僧人释中峰的一首《竹香子》几乎全用口语,读起来琅琅上口,就像一位朋友和你唠家常:“短短横墙,矮矮疏窗,一方儿,小小池塘。高低叠嶂,曲水边旁,也有些风,有些月,有些香。日用家常,竹几藤床,尽眼前,水色山光。客来无酒,清话何妨,但细烘茶,净洗盏,滚烧汤。”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金鸡报晓》颇有今天赵本山之风格:“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三声唤出扶桑日,扫败残星与晓月。”如果说前两句有点猴气,那么后两句则全是虎气、霸气了。

清代紀晓岚的《麻雀诗》与朱元璋诗似乎异曲同工:“一窝一窝又一窝,十窝八窝千百窝。食尽皇家无限粟,凤凰何少雀何多?”两诗相比较,只不过朱诗的点睛之笔显王气,而纪诗的点睛之笔则显挖苦、讽刺之味。

即使是严肃的政治家、大作家,在诗中也会幽默,毛泽东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之句,鲁迅也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之句。当今一些用当代口语写的诗词,虽是旧瓶装新酒,但读起来也颇有新意和情趣。

比如《中华诗词》(2003.12)上刊载的两首《钗头凤》,就是两位老顽童的自白。前一首的作者为吴寿松:“凭双手,刚糊口,自珍拙作千金帚。论名位,常羞愧,入党当官,发财尊贵,未!未!未!虬松瘦,形粗陋,斑纹满面风吹皱。神疲惫,人昏瞆,欲赶新潮,残阳西坠,退!退!退!”

后一首的作者为陈明强,题为《和赠寿松先生》:“人增寿,餍粱肉,烤鸭一只刚刚够。言无罪,不交税,包天贼胆,连珠妙对,醉!醉!醉!单车有,南北走,五湖四海交朋友。身已退,甘劳累,彩笺画笔,人间百味,绘!绘!绘!”

这些大俗的诗词,读起来与当代的流行歌曲差不多,这是否降低了诗词的高贵身份?否!其实,唐诗宋词元曲也是当时的流行歌曲。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心灵,永远是艺术的主旋律。我们欢迎“国家不幸诗家幸”的言志诗,也欢迎“国家有幸诗家幸”的言趣诗。

独具魅力的同旁联

同旁联是用偏旁、部首相同的汉字组成的对联。这种对联大都构思奇巧,形式极具特色,充分体现了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明朝嘉靖年间,时任湖南学政的吴小江发现考生中年龄最小的钱岚很有才华,便出了一上联试之,上联是:“逢迎远近逍遥过”。钱岚听后略一思索,很快对出了下联:“进退连还运道通”。该联的出句和对句皆选用了带有走之旁的字,但无造作牵强之痕,不失为同旁联中的佳作。

从前,曾有一家车马店的大门旁贴着一则类似的同旁联:“迎送远近通达道,进退迟速遊逍遥”。该联中的每个字也皆有走之旁,符合其行业特点,颇具巧思。

某地,一座公园荷花湖边的凉亭上曾有一副同旁联:“荷花蒹葭菜葳蕤,芙蓉芍药蕊芬芳”。该联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水中莲叶接天、荷花欲语岸上、芙蓉摇曳、芍药吐蕊的美丽景色,流畅自然,十分难得。

有的同旁联是上下联文字的偏旁部首分别相同。据清代楹联大家梁章钜《楹联丛话》里记载,山西的一位老和尚擅作对联。一天,狂风乍起,寺院中的梧桐树枝被风折断,正好横架在杨柳树的枝桠上。老和尚触景生情,即兴作一上联:“梧桐枝横杨柳树”。可是随后他绞尽脑汁也对不出下联。不久,有一个秀才乘船来寺院烧香,秀才听到人们说起此事,想起自己途经汾河泗洲滩时所见到的波浪翻滚的情景,灵机一动,遂对出下联:“汾河浪激泗洲滩”。此联上联中每个字的偏旁皆为木字旁,下联中每个字的偏旁皆为三点水旁,一静一动,十分工整。

传说明代洛阳有个才子叫文必正,某日,他与名门小姐霍定金偶遇,并一见倾心。于是文必正吟出一上联试探之:“寄寓客家,牢守寒窗空寂寞”。霍小姐一听,立即心领神会,很快对出了下联:“迷途远逝,返迥达道逍遥遊”。文必正心中暗暗佩服,不久后二人即结为伉俪。

还有一则有些类似的爱情故事,从前有一旅客在住宿时看见店主人的女儿非常漂亮,顿生爱慕之情,便出一联试探之:“寄寓客官,守宿寒窗空寂寞”。店家女儿责其轻薄,便应对一联奚落曰:“漂游浪汉,流落江湖没深浅”。

《古今奇联鉴赏》一书中记载有这样一副同旁联:“涓滴汇洪流,浩渺波涛,汹涌澎湃泻江海;森林集株树,楼桁檐柱,樟楠柏梓构梁椽”。此联的上下联分别使用了相同的偏旁,而且浑然天成,极具意境。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