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丁顿,理查德作品分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生卒】:1892—1962

【介绍】:

英国意象派*人、小说家、传记作家。

奥尔丁顿生于一个律师的家庭。童年和少年是在多维尔和南方海边的乡间度过的。曾在多弗公学和伦敦大学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开始发表作品。1913年与美国意象派诗人希尔达·杜利特尔*结婚,1937年离异。1914年庞德编《意象派诗选》第一集收有他的诗作。其间,还担任过《自我主义者》和《狂风》杂志的编辑。奥尔丁顿1916年加入不列颠军队,并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争中,他的大脑受内伤,不久回到故乡。尽管囊空如洗,无法生活,他仍拒绝了一个富翁的馈赠。不久,任《泰晤士报》文艺副刊评论员。战争的惨祸给奥尔丁顿以极大的影响和痛苦,作为人道主义者的理查德·奥尔丁顿认清了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欺骗性与虚伪性,他向这一意识形态提出了严肃的挑战与激烈的抗议,这就是他的长篇小说杰作《英雄之死》*(1929)。这部小说给奥尔丁顿带来了荣誉和声望。《英雄之死》是一部重要的意象主义小说。1915年他和希尔达·杜利特尔合编《意象今昔》。此时期他和意象派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也交往甚厚:他为戴·赫·劳伦斯编辑了散文集《人杰地灵》;他的一部小说《天才的画像,但……》(1950)便是以人们对劳伦斯的评语而命名的。40年代是奥尔丁顿创作的兴旺期,这时他写了不少作品。二次战后,奥尔丁顿迁居美国。

奥尔丁顿的小说,大多是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欺骗性与虚伪性的无情的揭露和严正的抗议,其间也闪烁着对于未来社会的淡淡的憧憬。他的小说富于一种诗情画意,用意象手法写小说是奥尔丁顿小说的重要艺术特征。此外,他的小说对于布局与语言也是很考究的。

奥尔丁顿的其他作品有诗集《形象》(1915)、《战争的形象》(1919)、《想念中的形象》(1919);长诗《卢森堡之梦》(1936)、《水晶世界》(1937);长篇小说《上校的女儿》(1931)、《人人皆为仇敌》(1933)、《妇女应当工作》(1934)、《真是天堂》(1936);传记《为生活而生活》(1940)、《威灵顿传》(1946,曾获詹姆士·泰特·布莱克纪念奖)、《阿拉伯的劳伦斯评传》(1955);短篇小说集《光荣之路》(1930)、《温柔的回答》(1932);译作绍·德·拉克洛的小说《危险的关系》、伏尔泰的中篇小说《老实人》、薄伽丘的《十日谈》、朱利恩·班达的《背叛的教士》(改名为《大背叛》)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